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醫學是一個從預防到治療疾病的系統學科,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基礎醫學職稱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基礎醫學職稱論文篇一

  預防醫學學生從基礎到臨床的見習方法

  摘要:鑑於目前我國預防醫學見習生“崗前”培訓沒有統一的教材,部分同學在見習過程中感到茫然,找不到見習醫生的感覺,找不準預防醫學生在臨床見習中的定位。筆者近年來通過對見習生的觀察及調研得出一些體會,供預防醫學見習生參考。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before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preventive medicine probationer “the hillock”, the training unification's teaching material, partial schoolmates has not fel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vacant, could not find intern's feeling, looked does not permit to prevent medico'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localization.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obtained some experiences to probationer's observa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ferred for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probationer.

  關鍵詞:預防醫學 實習 臨床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Practice; Experiences;Clinical

  一、做好實習前的準備

  1.思想方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見習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樹立搞好見習的信心。見習中遇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如見習的內容、見習的環境、與帶教醫生關係的處理、醫患矛盾等等。因此,樹立必勝的信心是能否在見習中取得較好成績的關鍵;充分估計見習中的困難,並作好應對措施是能否順利通過見習的前提。

  2.醫學知識方面 在校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成為一名合格醫生所必備的。與醫學知識密不可分的臨床醫療制度是醫院正常運轉的法規、是避免發生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保障,而這些臨床醫療制度的課程學校又沒有開設。因此,建議見習生在見習前有必要重溫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科目和基礎知識,儘快瞭解和熟悉所到科室有關醫療制度。

  二、正確認識自己的身份

  對於預防醫學生,臨床見習的地位改放在何處,這個問題總是干擾著同學們。要解決要這個問題,首先要意識到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關係,要意識到二者的緊密的聯絡,任何預防醫學的發展都是在臨床疾病的基礎上,不瞭解臨床知識也就無法進行預防醫學的研究,所以要以預防醫學的整體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

  三、實習過程中提問的學問

  許多見習生在臨床上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向教員提出,其實提問還需學問。有的教員不願意回答學員提出的諸如“某某疾病的臨床症狀、體徵有哪些?”之類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在教科書中已經寫得十分清楚,因此應儘量少問這類問題,即便要問,最好這樣提問:“書裡對某某疾病的症狀、體徵、X線表現寫了很多,我有點抓不住重點,您能給我講講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症狀嗎?”其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有許多,其中有一個能讓教員給你傳授更多的知識,暫且叫它“迂迴提問法”。所謂“迂迴提問法”就是,不是直接向教員提問,而是通過暴露自己的不足或錯誤,讓教員來給你補充糾正。例如,對於某種疾病的發病機理,你不太清楚,說出你自己的認識,“某某疾病的發病機理是不是…,從而導致…”,如果你分析得正確,教員自然會首肯,如果你的分析不全面,教員就會給予補充,如果你的分析錯了,教員肯定會給予糾正,這樣教員也會樂意回答你通過思考提出的問題,而且你也可以瞭解自己的有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做好“四勤”及“小本子”的妙用

  有句俗語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進入臨床見習猶如進入了臨床醫學的大門,剩下的就要看同學們如何“修行”了。在這臨床醫學天地裡,到處都是知識寶藏,付出越多,收穫就越大。有人總結了一條經驗,稱為“四勤”,即“手勤”、“腿勤”、“嘴勤”、“腦勤”。所謂“手勤”,就是勤動手,多做各種臨床操作,熟練掌握體格檢查方法以及各種臨床診療操作。所謂“腿勤”就是要求見習生經常深入病房觀察病情變化,常到輔助科室學習有關的知識,常跑圖書館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疾病,只有認識了疾病,才能治療疾病。所謂“嘴勤”,就是要多問,實習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懂就問,遇到問題,不管是誰,只要能夠解決問題,都是請教的物件。所謂“腦勤”,就是要勤于思考。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辯證地揭示了“思與學”地關係。主動、積極、向上地思維方式,應該貫穿整個臨床實踐。

  談到實習的經驗和祕訣,許多教員以及一些著名的醫學專家,都會提到“小本子”的妙用。所謂“小本子”,就是指在實習中隨身攜帶一個袖珍筆記本,用它來記錄教員或上級醫生的查房指示以及遇到的各種臨床問題。有人稱為“臨床隨筆”、“醫海拾貝”,甚至有人稱為“醫學小百科”。不要小看這“小本子”,它的妙用確實不少。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小本子”的好處,首先可以彌補人的記憶不足,教員或上級醫生查房所講的內容,常常是對疾病的高度概括或是自己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這些是書裡學不到的內容,記錄下這些經驗之談,可以終身受益。另外,從教員的心理上來講,看到實習生虛心好學,記錄他所講的內容,他會講授更多的內容,滿足同學們的求知慾望,而從同學自身來講,遇到比較陌生的知識點、概念可以隨時記錄下來,以備回顧溫習使用。一旦你體會到了“小本子”的好處,它將伴你渡過整個醫療生涯,使你受益匪淺。

  以上從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預防醫學學生見習前及見習過程中的經驗之談,相信對見習的同學會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這些經驗不可能完全解決同學們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希望同學們在實習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從而達到從臨床知識到專業知識的轉變。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基礎醫學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