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作家宋玉簡介

  宋玉***約前298年-約前222年***,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鄢城人***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家,後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

  宋玉,又名子淵,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關於宋玉的生平,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韓詩外傳》有"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之言。劉向《新序》則作"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同時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問於宋玉"的話。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總之,關於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屈原之後,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文獻記載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玉讓其友:友曰“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東郭俊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韓盧之口,然在獵者耳。夫遙見而指蹤,雖韓盧必不及狡兔也;若躡跡而放,雖東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於王,為遙指蹤而不屬耶?躡跡而縱洩耶?”友謝之,復言於王。

  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歟?始而日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百人;既而曰陽春白雪,朝日魚離,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絕節赴曲,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

  赤帝之季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遊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女遇,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岨,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遂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曰朝雲。至襄王時,復遊高唐。

  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野,將使宋玉賦高唐之事。望朝雲之館,上有云氣:崪乎直上,忽而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宋玉曰:“此何氣也?”對曰:“昔者先王遊於高唐,怠而晝寢,夢一婦人,曖乎若雲,煥乎若星,將行未至,如漂如停,詳而視之,西施之形。王悅而問焉。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臺,精魂依草,實為靈芝,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為巫山之女、高唐之姬,聞君遊於高唐,願薦枕蓆。’王因而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