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的食用價值及藥用價值

  鱉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是一種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水產品。它不僅能吃還能入藥。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鱉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鱉的食用價值

  在中國很早以前的記載中就有“鱉可補癆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的營養保健品。鱉的營養價值受到世人公認,是水產品之珍品,高檔酒宴之佳餚,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補珍品。因鱉的種類和生活地區的不同,其營養成分不盡完全一致。據分析,每百克鮮鱉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質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鎂3.9毫克,鈣1-107毫克,鐵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維生素A13-2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黃素0.37毫克,熱量288-744千焦耳。鱉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佔75.43%,其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佔32.4%,是牛肉的6.54倍,羅非魚的2.54倍,鐵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鱉的藥用價值

  鱉渾身都是寶,鱉的頭、甲、骨、肉、卵、膽、脂肪均可入藥。《名醫別錄》中稱鱉肉有補中益氣之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有滋陰補腎,清熱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種功效,可治虛勞盜汗,陰虛陽亢,腰痠腿疼,久病洩瀉,小兒驚癇,婦女閉經、難產等症。《日用本草》認為,鱉血外敷能治面神經,可除中風口渴,虛勞潮熱,並可治療骨結核。鱉血含有動物膠、角蛋白、碘和維生素D等成份,可滋補潛陽、補血、消腫、平肝火,能治療肝硬化和肝脾腫大,治療閉經、經漏和小兒尺癲等症。鱉膽可治痔漏。鱉卵可治久痢。鱉頭焙乾研末,黃酒沖服,可治脫肛。鱉的脂肪可滋陰養陽,治療白髮。現代科學認為,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有養顏美容和延緩衰老的作用。

  鱉的食療價值

  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肉。中華鱉又稱鱉、團魚、圓魚、甲魚。分佈於我國東北至海南島,以及湖北、安徽、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湖泊、河、溏。獲得後,砍去鱉頭致死,去內臟,取肉鮮用;或砍去鱉頭後,將鱉身入沸水內煮1~2小時,至甲上硬皮脫落時,取出,剝下背甲及腸雜後用。

  [效能]味甘,性平。能滋補肝腎,涼血。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1、B2和煙酸、鈣、磷、鐵等成分。

  [用途]用於肝腎陰虛,勞熱骨蒸,或虛勞咳嗽;衝任虛損,崩漏失血;久瘧不止等。

  [用法]蒸食,或燉湯等。

  鱉的食用禁忌人群

  肝炎患者由於胃黏膜水腫,小腸絨毛變粗變短,膽汁分泌失調等因素,消化吸收機能大大減弱。而甲魚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病人食後不僅難以吸收,反而會加重肝臟負擔,嚴重時肝細胞還會大量壞死,血清膽紅素劇增,血漿濃度升高,誘發肝昏迷。

  腸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的人應慎吃。尤其是患有腸胃炎、胃潰瘍、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婦及產後洩瀉也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