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共產黨員趙久然創先爭優先進事蹟材料

  中國共產黨員人數逐漸增多,其中不乏有很多優秀共產黨員,他們的事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本文為大家介紹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材料,瞭解優秀黨員的光輝事蹟。

  玉米科研高峰的攀登者

  ——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在趙久然辦公室的桌子上、窗臺上都擺放著不同品種的玉米棒,書櫃裡陳列著玉米種子做的手工拼圖,名片上赫然印著一隻卡通超級玉米。玉米,融入了趙久然的生活,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玉米的結緣

  趙久然和玉米打交道已逾20年。“玉米不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對我來說,在田裡看看玉米就是很享受的事情。”趙久然坦言。

  1986年,趙久然研究生畢業。因為科研素質良好,再加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品質,畢業後留在北京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工作。時值我國改革開放不久,在青年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出國熱潮,許多同學紛紛出國留洋深造。作為同學中佼佼者的趙久然同樣受到衝擊,他也曾心動過、嚮往過。然而,一本介紹美國農業科學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矮稈小麥育種專家布勞格生平事蹟的書改變了他的想法。他想,一個美國科學家能到第三世界國家工作,並作出巨大貢獻,作為一箇中國人,就更應為祖國多作貢獻。於是,他毅然選擇留在國內,把根深深地紮在祖國的沃土上。

  不久後,為推進產學研結合,趙久然主動提出到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較艱苦的北京市延慶縣鄉村蹲點搞科研,這一蹲就是6年。他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困難,從生產中找研究課題,與當地領導、技術人員和農民密切協作,為當地的中低產田綜合開發、旱地農業、玉米新品種推廣、玉米高產規範化栽培、商品糧基地建設、糧食畝產達到千斤縣等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帶動和示範下,研究所其他研究生和大學生紛紛到基層鍛鍊,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做出了突出成績,受到領導和老一代專家的稱讚。

  玉米良種的研發

  1993年,趙久然帶著豐厚的收穫回到研究所,同時也帶回了更深的思考:首先,什麼樣的成果技術不需要農民增加投資,不需要增加人力,不需要改變種植習慣而就能夠顯著增加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答案是“良種”。其次,什麼樣的技術成果不需政府出錢維持、最易示範推廣、農民最樂於接受且最具生命力?答案還是“良種”。

  從事種子事業是有意義的大事,為儘快實現玉米優質高產,趙久然開始涉足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開發工作。但要想在育種領域有一番作為,選育出生產上能夠認可的品種談何容易。他將常規育種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將我國目前主要玉米自交系通過分子標記技術測定出遺傳距離,劃分為五個***優勢群,並根據所測定的遺傳距離有的放矢地選配雜交組合,大大地提高了育種的成功率。應用這項技術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已選育出多個早熟、優質品種和多箇中晚熟雜交品種。其中,“京早13號”、“京科2號”通過北京市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1999年和2000年市政府重點農業推廣專案招標中中標,被列為北京市夏玉米重點示範品種和菜糧間作、立體種植大穗型玉米品種,在京郊大面積種植。

  2000年秋收季節,京郊許多玉米田因乾旱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而大興縣長子營鎮牛坊村的農民因為種植了新品種——“京早13號”,正帶著豐收的喜悅收穫著他們的玉米。趙久然站在地頭望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心潮澎湃。由他主持選育的早熟、優質新品種“京早13號”的示範成功,標誌著夏玉米第五次品種的更新換代即將到來,夏玉米品質差、做飼料都沒人要的狀況將得到徹底扭轉,同時也將為農民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為玉米建立身份證庫

  “玉米‘DNA指紋’鑑定技術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給玉米品種建一個身份證,它是唯一的、可以準確鑑別不同品種玉米的標誌。”趙久然解釋說。

  在這項技術產生之前,品種鑑定主要靠肉眼對形態的觀察,耗時長且難區分。在國內,趙久然最早提出將這項技術系統化、標準化的構想。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從理論到應用的過程,都要經過“理論技術化,技術標準化”的環節。“目前,全國推廣種植的國審玉米品種有幾百個,省審品種上千個,每年區域試驗的新品種更是數以千計。想要理清我國玉米種質的血緣關係,解決品種多且亂雜的問題,必須構建標準的玉米‘DNA指紋’庫。”

  2004年,趙久然負責啟動“超級玉米種質創新及玉米標準DNA指紋庫構建”研究專案。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第一個標準玉米“DNA指紋”庫在玉米研究中心初步構建,其中包括2000多個玉米自交系、雜交種和地方品種。目前,玉米中心已經利用指紋庫圓滿完成多個國家和地方專案鑑定。受農業部品種主管部門委託,負責每年400多個參加國家區試玉米品種真實性和一致性的監測;受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門委託,完成了200多個案件的品種真實性司法鑑定,等等。經過10多年深入系統的研究,玉米品種“DNA指紋”鑑定技術做到了經濟、簡便、快速、準確,建立了有1.4萬多個品種的全球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同時制定多項部頒標準。玉米標準“DNA指紋”庫的建成,在品種審定、品種權保護、品種真偽司法鑑定、維護農民利益等多方面為我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對玉米的痴迷

  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有一個綽號叫“傻子”,其實,“傻子”不傻,只是形容他一門心思搞研究的“痴態”。

  工作時間,趙久然想的是玉米;而在下班後、休息日中,玉米仍是他生活中的主角。早上起床後,翻翻放在床邊有關玉米方面的書籍;休息散步時,思考關於玉米的問題;早出晚歸早已是家常便飯。對此,趙久然說:“我喜歡玉米,這是我的興趣。所以我不覺著苦,也不覺著累,而是樂在其中。”

  身為一名科技創新的帶頭人,他積極倡導年輕人要勇於接受挑戰,在實際工作中鍛鍊成長,培養了一支務實高效的科研創新隊伍。2007年在農業部全國農業1077個科研院所綜合實力評比中,玉米研究中心居第54位,躍居全國農業百強所行列。玉米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的隊伍也在不斷增大,由當初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的80多人。對於取得的成績,趙久然說:“這是我們這個團隊一滴一滴汗水付出、一點一點智慧積累和不斷堅持的結果。”

  面對榮譽和個人得失,趙久然看得很淡。他說:“有價值的人生是你為社會做了些什麼,貢獻過什麼。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認為,貢獻越多、價值越大。多出優良玉米品種和好技術,就是在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樣的人生才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