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如何籠養

  丹頂鶴常被人們稱為仙鶴,寓意長壽,在我國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廣受人們的喜愛。它可用於籠養之中。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籠養丹頂鶴的方法。

  籠養丹頂鶴:雌雄配對

  開始可將幾隻幼鶴飼養在同一籠舍中,最初可能有打鬥現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養,彼此就能和睦相處。隨著時間的推延,雌雄個體發育成熟***一般3歲左右性成熟***,通過平時的感情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炫耀後,鶴會確定各自的配偶。配偶關係一旦確定,往往會出現對鳴、對舞的現象,還會出現一對配偶驅趕同一籠舍的其它個體。此時便可確定配對成功,應將配對鶴轉移到繁殖籠舍單獨飼養,給其創造一個隔離的環境。實踐顯示,應讓配對鶴彼此看不見對方,否則會相互干擾,影響正常的交配和產卵,也易導致配對鶴欲相互驅趕對方而破壞籠舍的攔網。

  籠養丹頂鶴:交尾

  繁殖期間的丹頂鶴羽毛格外豐滿且有光澤,頭頂裸出的面板也特別大而紅,此刻的雄鶴也特別活躍。丹頂鶴的交尾一般在晴朗的清晨和傍晚,在夜間、雨天則很少有交尾現象發生。交尾前,雄鶴首先做出各種誘發性的動作,如不斷的屈伸頸部,上下起伏,拍展雙翅圍著雌鶴奔跑、跳躍等,隨後雌鶴也有反應,亦做出類似的動作。接著,雌鶴展開雙翅,同時保持半蹲姿勢,併發出“Gea,Gea”的鳴叫聲。然後雄鶴從其後方跳躍上背,進行交尾***洩殖腔孔相對***,交尾時間5~10s。在交尾過程中,雌鶴亦會發出上述類似的鳴叫。交尾結束後,雌雄鶴都會表現的比較興奮,往往發出對鳴,最後以修羽結束全部動作。

  交尾的發生與天氣、氣溫、時間、光照呈一定的關係。據筆者觀察晴暖或多雲天比寒冷、陰雨天多,黎明與上午多於下午,光照適中情況下交尾也較頻繁。

  籠養丹頂鶴:營巢

  交尾後,營巢是雌雄鶴的共同任務,此時經常向籠舍中投一些蘆葦供營巢所需,同時也可刺激雌鶴產卵。實踐證明,丹頂鶴對營巢要求不高,只要向籠舍投一些巢材,其即可自行築巢。築巢時,鶴用喙銜住蘆葦,再借助大的木柱等固定物,把蘆葦折斷,然後把折斷的蘆葦放到選定的巢位上。巢位緊挨籠舍的一側。丹頂鶴營巢是一個反覆的過程,一做好就自行破壞掉,然後再營巢,直到做成令其滿意的成形巢。一般經過2~3d的共同努力,通常一巢徑約115cm×110cm,高約15cm的成形巢在平地上即可建成。丹頂鶴成形巢一旦做成,不需再向籠舍內新增巢材。另外,丹頂鶴雖然對做巢要求不高,但一旦將巢做成,護巢性極強,不讓任何人動其一根巢材。

  籠養丹頂鶴:產卵

  巢做成後幾小時到一天內,雌鶴將產卵。野生鶴每年在繁殖季節通常只產一窩卵,一般1~3枚,以2枚佔多。籠養條件下的丹頂鶴可採用補充光照以及每產一枚卵後立即拿走的方法,以刺激產卵。這種方法使得鹽城自然保護區1997、1998年有多對繁殖鶴產2~3窩卵,每窩之間間隔6~18d不等,大大提高了產卵數。 產卵對雌鶴體質消耗特別大,且產卵前兩天,雌鶴食慾表現不佳,不斷叼草修巢,然後伏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修巢,如此反覆。此刻雌鶴也變得非常凶猛,不讓任何人接近巢區。一般兩枚卵產下後,雌鶴體質明顯下降。此時應注意飼料營養成份的充足,及時補料。另外,在鶴多產的情況下,其間筆者穿插運用了人工授精技術,以確保增產卵有較高的受精率。

  籠養丹頂鶴:孵化

  孵化可採用親鳥自孵、義親代孵和人工孵化。

  義親代孵

  是在產卵鶴不能自孵,或將鶴卵取出以促其多產卵的情況下采用的方法。義親可用家禽以及其它丹頂鶴等。但到目前為止,採用丹頂鶴以外的義親代孵出小鶴的報道並不多。1994年鹽城自然保護區曾用家鵝進行代孵試驗,也未獲得成功。說明這一項技術還有待完善。近年來,鹽城自然保護區採用了用其它丹頂鶴代孵進行嘗試,總結髮現,使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一是義親只產一枚卵且正在入孵;二是義親抱性強;三是放入代孵卵時原巢及巢中卵不能改變其形狀,否則都將導致代孵的失敗。

  親鳥自孵

  即利用親鳥自身的抱性來孵出雛鳥。雌鶴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化,且是雌雄鶴輪流換孵。一隻鶴孵卵時,另一隻鶴在其附近巡迴警戒。此時兩隻鶴都非常凶猛,護卵護巢性極強。即使最親近的飼養員進籠舍餵食時,也同樣會遭到鶴的驅趕和攻擊。親鳥自孵時,應避免在下雨時餵食,同時應儘量排除其它外界干擾,給其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任其孵化即可。

  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即機械孵化,一切有人工控制。整個孵化期可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前、中期的溫度為37.8℃,溼度為50%~55%,後期溫度為36.8~37℃,溼度為55%~60%,前中期每隔2h翻卵1次,角度要達到90°,翻卵時涼卵3~5min,雛鳥開始啄殼時將其移入溫箱出殼。

  上述三種方法在鹽城自然保護區都已進行過實際運用,且均獲得了成功。但從孵化效果來看,仍以親鳥自孵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