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天坑地縫旅遊攻略

  天坑地縫旅遊風景區位於奉節縣荊竹鄉小寨村,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積最大的岩溶漏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重慶天坑地縫的旅遊攻略,歡迎大家閱讀!

  重慶天坑地縫自然景觀:

  小寨天坑

  位於重慶奉節縣小寨村,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漏斗”。小寨天坑被洞穴研究專家評為“天下第一坑”,以它的驚險奇絕聞名於世。

  地縫天井峽

  上部寬10至30米,谷底寬僅1至30米,懸崖最深處達300米,是一條世界罕見的“一線天”景觀。同時, 崇山峻嶺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 原始草場和繁茂的森林, 又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 由於這裡海拔在1000米以上, 又成為了避暑觀賞雪景的最好場所。而且這裡的山鄉風情, 更象一首濃郁的土家族情歌,其純樸的民俗民風讓無數中外遊人留連忘返.

  天坑

  如果走在我國西南部連綿的群山之中,突然眼前會露出一個巨大的坑洞,坑周圍的懸崖峭壁十分陡直,好像斧***削一般,絕壁中間圍成的坑洞則猶如像一張大嘴一樣對著蒼天,橫亙在山間。這種奇異的自然景觀,民間俗稱“天坑”,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神奇造化之謎。

  天坑通常有著巨大的容積,由陡峭而巖壁圈起來,深陷成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的地表特徵。天坑一般在厚度特別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天坑一般從地面通往地下,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線***或者地下河道曾經存在,但已遷移***。

  仰面朝天的“天坑”學名叫做喀斯特漏斗或岩溶漏斗。其形成原因是在可溶性岩石大片分佈且降雨比較豐富的地區,地表水沿著可溶性岩石表面的垂直裂隙向下滲漏,裂隙不斷被溶蝕擴大,從而在距地面較淺的地方開始形成隱藏的孔洞。

  隨著孔洞的擴大,地表的土體逐步崩落,最後便形成大漏斗。世界上的天坑主要分佈在中國、俄羅斯、墨西哥、斯洛維尼亞等地。我國西南各省屢次發現天坑。當科學工作者揭開這些天坑的面紗,一個個奇異的天坑驚奇轟動了世界。

  從坑口到坑底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梯道,總長度2.7公里***2800餘步臺階***地縫是兩座平行山巒間凹下去呈“V”字形的一條大裂縫, 它發源於奉節縣長安鄉火燒二壩,全長37公里。地縫上段地勢開闊,林木繁茂,小橋流水;中段逼仄如巷,寬處達70米左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行,最深處達900米,溪水自“黑眼”一帶注入地下暗河,形成幹谷;下段是地下峽谷,中外探險家曾多次深入地縫中探險,專家推測地縫暗河流向了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的地下岩溶水文系統很完整,在28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記憶體在著一個天坑群,共有硝坑天坑、沖天天坑、猴子石天坑等6個天坑。小寨天坑不僅巨大,其色彩也極其豐富。絕壁上的巖紋顏色奇特,紅、黃、黑相間,猶如一幅國畫。飛禽在巖縫中飛進飛出,鳴叫、覓食,給這幅巨大的國畫平添了幾分生機。

  站在荊竹鄉九盤河右岸山頂上俯瞰,可以看見幾座山峰之間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四面坑壁異常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一條羊腸小道,在豎直的石壁上盤旋環繞直至地心深處。坑壁上有兩級臺地:位於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上有兩間古樸的茅草小屋,據說曾有兩戶人家在這裡隱居,在臺地上種植魔芋生存。絕壁上的羊腸小道是他們與外界的惟一通道。

  世界上最大的小寨天坑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岩溶漏斗。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天坑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位於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臺地有兩間房屋,曾有人隱居;另一級臺地位於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山中幽靜,可以仰視藍天,即所謂的“坐井觀天”,別有一種滋味。坑底下邊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個“天窗”。坑底的暗河從高達數十米的洞中飛奔而出,咆哮奔騰,再從坑底破壁穿石而出,形成了美麗如畫的迷宮河。 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洩;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千米。小寨天坑當稱“天下第一坑”,屬當今世界洞穴奇觀之一。

  地縫

  有一條從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河谷中流下來的叫做“撒谷溪”的河流溶蝕成了小寨天坑,它不僅溶蝕出了世界最大的天坑,而且還割裂出了37千米長的地縫,這麼寬的地縫在世界都是罕見的。此地縫叫做“天井峽”,由峽谷、消水洞和地下河構成,峽谷兩邊的山崖高達數百米。

  兩山之間露出一道赤色的縫隙。縫隙狹窄筆直,就像刀劈的一樣。在地理學上,地縫被稱為“幹谷”或“盲谷”。因為在石灰岩地區,河床上通常會有漏斗和落水洞,河水流經就會全部被截入地下,由此形成的乾涸河床叫做“幹谷”;有的河流全部流入溶洞之中,成為沒有出口的河谷,則叫“盲谷”。

  撒谷溪下的地縫中就有無數天坑,因此河水全部轉入地下,形成幹谷。天井峽地縫延伸到遲谷槽時,在兩座山巒間消失,盡頭處有一個深坑,裡面蓄滿溪水。1994年9月,英國探險隊員測得地縫的深度為900米,在世界上當屬第一。在地縫中段的峭壁下還有一個大坑,叫做“黑眼”,坑壁上全是黑得發亮的石頭,形狀怪異。

  天井峽地縫與小寨天坑屬同一岩溶系統。地縫全長37千米,寬1-500米,深4-900米,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千米,為隱伏於地下的暗縫。由興隆場大象山天井峽能進入縫底,通行長度為3.5公里。縫深80—200米,底寬3—30米,縫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縫底有落水洞,暴雨後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國洞穴探險家探通。有玉梭瀑布、犁頭灣瀑布、變幻峰、巨象探泉、石觀音、鬼門關、陰陽縫、雙風洞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