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養生藥膳食譜

  山藥既是一味補益良藥,又是常用的藥膳原料。那麼關於山藥的藥膳食譜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山藥養生藥膳

  1、山藥羊肉粥

  鮮山藥200克,羊肉、粳米各150克。先將山藥去皮切成小塊,羊肉去筋膜切塊,備用。將粳米下鍋,加水煮之,待米開花時,先下羊肉,煮沸十幾分鍾後,再下山藥,煮至湯稠肉香即可;或加調料食之亦可。此粥有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健脾補腎、固元抗衰的功效,可作為脾腎兩虛的食療補方,尤適宜於小兒、老年體虛氣弱者。

  2、山藥炒蛋

  鮮山藥250克,雞蛋2只。山藥去皮洗淨,切片;雞蛋磕破,打勻。將鍋內油加熱七成熱時,放人生薑絲,煸至香氣大出,下山藥片,炒至軟,將山藥撥向一邊,將雞蛋倒入另一邊,待結成塊,再與山藥一併炒勻,放入鹽和味精炒拌幾下,即可食用。本品味美可口,健脾開胃,可增加食慾。

  3、山藥黃瓜粥

  懷山藥60克,黃瓜150克,糯米50克。先將懷山藥加工成細粉;黃瓜洗淨,榨汁;糯米加水煮粥,粥將成時,加入山藥粉、黃瓜汁,攪拌煮沸後即可食用。本品具有滋潤面板的作用,適宜於美容健身。

  4、珠玉二寶粥

  生山藥、生薏苡仁各60克,柿霜餅24克。上三味,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溶化,隨意食之。此粥健脾養肺,主治肺脾陰虛,飲食懶進,虛勞咳嗽,並治一切陰虛之證。

  5、六元解毒湯

  懷山藥30克,人蔘5克,蓮子、薏苡仁各20克,芡實、茯苓各15克。將以上藥物放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濾出;再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將兩次藥液混合後分兩次服用。本方功能健脾益氣補虛勞,可用於慢性胃炎、胃下垂及久病身體虛弱、不思飲食者。

  6、山藥湯

  山藥、黃芪、熟地各15克,遠志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煎服兩次。亦可按此方比例酌情擴大用量,將諸藥烘乾,研為細粉,煉蜜為丸,每次8克,早晚空腹各服1次,溫開水送下。本方能補氣養陰、寧神益智,可用於神經衰弱、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氣短乏力等。

  7、百合拌山藥

  山藥250克,百合50克,檸檬汁適量。將百合洗淨,放入熱水中浸泡。然後將山藥去皮洗淨,切成條,入沸水鍋中焯水,撈出瀝乾,放入加了檸檬汁的涼開水中浸泡。最後分別將山藥、百合撈出,瀝乾水分,盛盤中,淋檸檬汁即可。

  養生藥膳食譜推薦

  1、薑糖蘇葉飲

  原料:生薑3克,紅糖15克,紫蘇葉3克。

  製法:將生薑洗淨,切成細絲,與蘇葉一起放入瓷杯內,再加紅糖,用開水沖泡,蓋上蓋溫浸10分鐘,趁熱服用。

  功效:溫經解表散寒。

  評價:生薑是調味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藥。味辛辣,性質微溫,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健胃等多種功效:。紫蘇葉也屬於溫性,能夠解除肌表的寒氣,且有和胃安胎的功效。紅糖性質平和,是補血良藥。三味合用,能溫通經絡,散除寒氣,養血和胃。常用於受涼受風之後周身怕冷明顯的風寒感冒。此外,咳嗽氣喘伴有怕冷者、懷孕期間噁心嘔吐者、吃了魚蟹之後腹痛惡心者、偏正頭痛怕風怕涼者、小兒肚子受涼嘔吐腹瀉者,都可以用本方治療。在遭受暴雨、冰雪、寒風、水溼侵襲後,飲用本湯,能加快血液迴圈,驅散寒邪。

  2、五味枸杞飲

  原料:五味子50克,枸杞子50克,白糖20克。

  製法:五味子用小紗布袋裝好,枸杞子剪碎,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淨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沸,濾出藥液,倒入蓋杯中,加白糖20克,攪勻,分次飲用。

  功效:健脾胃,補肝腎,養心血,生津止渴。

  評價:五味子酸而性溫,有補氣生津、止瀉安神等多重功效;特別是夏天睏乏無力的人,用它與黃芪、人蔘等一起煎湯服用,能使人精神倍增。五味子與枸杞子合用,補肝腎作用更加突出。適用於五臟虛虧,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疲乏無力、面無血色、腰膝痠軟、心慌失眠等症。

  3、黑芝麻粥

  原料:粳米30克,黑芝麻20克,鹽2克。

  製法:將黑芝麻洗淨,炒香;黑芝麻加食鹽少許,研碎待用;將粳米淘洗乾淨,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煮至成粥,調入芝麻,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肝腎,通利大小腸。

  評價:黑芝麻能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它還有美容功效,能使面板保持柔嫩、細緻和光滑;有習慣性便祕的人,腸記憶體留的毒素會損害肝臟,造成面板粗糙,而芝麻能治療便祕,因而有保肝潤膚的作用。黑芝麻反覆蒸晒,連同黑棗肉混合成藥丸服用,可令白髮變黑。此藥膳特別適應於體虛便祕者食用。

  4、枸杞葉粥

  原料:新鮮的枸杞葉100克,粳米200克,豆豉汁、蔥、五香調料各少許。

  製法:枸杞葉洗淨切碎,粳米淘洗乾淨。將枸杞葉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鍋,加水用武火燒至沸騰,改文火熬煮,待米開花、湯稠時,加入豆豉汁、蔥、五香調料等,停火燜5分鐘即成。早晚溫熱飲用,可長期服用。

  功效:補虛清熱。

  評價:枸杞葉又名天精、枸杞頭、枸杞菜,是枸杞的鮮葉和嫩莖,性涼味甘,味道佳美,具有滋補肝腎、祛風明目、清熱止咳等功能。特別是其含有的鍺,能提高人體巨噬細胞的吞噬力,有效防癌抗癌,增加免疫力、延緩衰老。枸杞葉粥特別適應於經常發低燒、手腳發熱、體虛盜汗的人。

  5、黃芪人蔘粥

  原料:炙黃芪40克,人蔘5克***或黨蔘3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黃芪、人蔘切成薄片,冷水浸泡半小時,放入砂鍋內煎沸,改用小火煎成濃液;取液後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液,去渣;將兩次煎液合併,分成兩份。每日早晚各用一分,同大米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稍煮即可服食。每日2次,5天為一療程。

  功效:益氣健胃。

  評價:黃芪、人蔘均能補氣生津,味道甘美,作粥食用,效果顯著,便於堅持。適用於脾氣虛弱,經常腹瀉、氣短乏力、胃下垂、脫肛等症。

  6、天麻豬腦羹

  原料:天麻15克,豬腦1個,調料適量。

  製法:天麻泡軟,豬腦沖洗乾淨,一起放入煲中,加水適量,以小火煮燉一小時以上,成稠厚羹湯,加入精鹽調味。一日分3次,喝湯吃豬腦。

  功效:平肝祛風,補虛止痛。

  評價:天麻歷來被用於治療頭暈眼黑、頭痛、肢體麻木以及小兒驚癇動風等症。豬腦能補骨髓、益虛勞、健腦益智,天麻豬腦羹善治頭疼,且能補虛,適應於體質虛弱、神經衰弱,經常感到頭昏頭痛、眩暈耳鳴者。

  7、花生小豆鯽魚湯

  原料:花生米200克,赤小豆120克,鯽魚1條。

  製法:將花生米、赤小豆分別洗淨,瀝去水分;鯽魚剖腹去鱗及肚腸;一起放入大碗中,加料酒、精鹽少許,用大火隔水蒸燉,待沸後,改用小火燉至花生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利水消腫。

  評價:鯽魚有健脾利溼、活血通絡、和中開胃、溫中下氣的功效,常作為脾腎虧虛、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和糖尿病患者的滋補食物,婦女產後食鯽魚,可以補虛下乳。這道藥膳,鯽魚與補血的花生、清熱利尿的赤小豆配合,能起到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作用。特別適用於營養不良所致的浮腫,以及慢性腎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8、木耳紅棗湯

  原料:紅棗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適量。

  製法:紅棗洗淨,清水浸泡約2小時後撈出,剔去棗核;黑木耳清水泡發,擇洗乾淨;把紅棗、黑木耳放入湯盆內,加適量清水、冰糖,上籠蒸約1小時即成。每日早、晚餐後各服一次。

  功效:補虛養血

  評價:這道藥膳製作簡單,卻有補虛養血功效,適用於血虛體質以及貧血者食用;無病者食之,可起到養血強壯的保健作用;女士常食,可以駐顏祛斑、健美豐肌。但有溼痰積滯者不宜多食。

  9、紅棗花生衣湯

  原料:紅棗50克,花生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法:紅棗洗淨,用溫水浸泡,去核;花生米略煮一下,冷後剝衣;將紅棗和花生衣放在鍋內,加人煮過花生米的水,再加適量的清水,用旺火煮沸後,改為小火燜煮半小時左右;撈出花生衣,加紅糖溶化,收汁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止血。

  評價:花生與大棗配用,能增強補血止血的效果,對於脾虛血少、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有一定療效。本方用花生衣,補血效果更佳。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胃呆食少,短氣乏力及各種出血病症。

  10、黃芪鱔魚湯

  原料:黃芪20克,鱔魚1條,紅棗10個,鹽、姜、蒜、油適量。

  製法:黃芪、紅棗洗淨,大蒜切片,姜洗淨切絲,鱔魚宰殺後去腸雜,洗淨切塊備用。鍋內放油燒熱,放入鱔魚塊、薑末,炒至鱔魚半熟,將紅棗、黃芪放入鍋內,加清水,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養血安神。

  評價:鱔魚是補血佳品,紅棗可養血安神,黃芪補氣,氣足則血旺;諸藥合用,滋補功效大大加強。適應於所有氣血虧虛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