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中藥方都有些什麼

  補充益氣除了吃食補外中藥方有哪些呢?我們來看看用中藥怎麼調養。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補中益氣的中藥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補中益氣的中藥方

  補中益氣湯--《種痘新書》卷九

  【處方】人蔘、黃耆、白朮、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痘後感冒風寒,發熱,聲重鼻塞,惡寒惡風。

  【用法用量】熱甚則以升麻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陳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錄】《種痘新書》卷九

  補中益氣湯--《杏苑》卷三

  【處方】黃耆4錢,甘草***炙***5分,白朮1錢,人蔘3錢,升麻2分,柴胡5分,陳皮8分,黃柏6分,當歸1錢,生薑3片。

  【功能主治】傷寒、時疫愈後,勞役復熱,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溫服。

  【摘錄】《杏苑》卷三

  補中益氣湯--《喉科種福》卷四

  【處方】牛蒡子1錢半,元參3錢,蜜耆3錢,白朮1錢半***蜜炒***,廣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甘草1錢,麥冬3錢半,苦桔梗1錢,紅棗1枚,生薑3片,柴胡2錢***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慢喉風,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或憂思太過而成。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咽乾,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脈細而微,脣如礬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喉科種福》卷四

  補中益氣的食療調理

  羊肉蘿蔔湯

  羊肉蘿蔔湯具有補中益氣,溫胃散寒的功效。

  做法:將羊肉洗淨切片,用醬油和紹酒浸入味;然後將蘿蔔洗淨,去皮切成片狀,再香菜切碎;接著用色拉油將蔥和羊肉炒一炒,再加入適量清水和蘿蔔,用中火煮40分鐘,最後放香菜,用鹽調味即可食用。

  紫蘇生薑紅棗湯

  紫蘇生薑紅棗湯能夠暖胃散寒,具有助消化行氣的功效。

  做法:先將鮮紫蘇葉切成絲,然後和薑片、紅棗一起放入盛有溫水的鍋中,用大火煮開,然後改用文火燉30分鐘;接著將紫蘇葉、薑片撈出來,繼續用文火煮15分鐘後,放入調味料即可。

  當歸雞湯

  當歸雞湯中黨蔘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陳皮具有通氣健脾、燥溼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的功效。

  做法:先將黨蔘和當歸頭分別洗淨,然後黨蔘切段,當歸頭切片;洗淨紅棗,去核備用,再將陳皮和瘦肉洗淨;在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加入全部材料,改用小火煲3小時後,加入適量的鹽即可食用。

  桂棗山藥湯

  山藥可以補脾和胃;桂圓、紅棗、紅糖都具有益氣血,健脾胃的功效。

  做法:先用水將紅棗泡軟,再將山藥去皮切丁,兩者一同放入清水中燒開,煮至熟軟,再放入桂圓肉及砂糖調味,待桂圓肉已煮至散開,即可食用。

  玫瑰紅棗粥

  紅棗具有健脾益胃、補氣養血、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玫瑰能夠調理月經痛經,祛斑防皺,治療便祕,美容養顏;黑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補益脾胃、益氣活血、養肝明目等療效。

  做法:將黑米白米按1:1的比例,洗淨,然後加水浸泡一夜;再將米倒入電飯鍋中,加開水熬煮;接著將紅棗洗淨去核,切成丁狀,再將藥用玫瑰花苞去蒂,分開花瓣以備用;待粥煮開後,將紅棗加入一同熬煮,直至粘稠,放入紅糖,待其溶化,起鍋前將藥用玫瑰花瓣撒入,攪拌均勻即可。

  核桃紅棗豆漿

  紅棗能夠補氣血,此款豆漿對女性非常有好處。

  做法:先將黃豆提前一晚浸泡,使其充分脹大,再將紅棗去核,切成丁狀,大小與泡發的黃豆粒大小相似;然後將泡發的黃豆、糯米、核桃仁及紅棗一同放入豆漿機,加入適量的水,通電後,按下五穀豆漿鍵,約18分鐘即可。

  補中益氣吃什麼食物好

  1、大棗

  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2、粳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蔘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蔘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3、狗肉

  性溫,味鹹,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更宜。《日華子本草》雲: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醫林纂要》中還說,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4、燕窩

  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效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5、黃芪

  性微溫,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6、人蔘

  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蔘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蔘,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

  7、櫻桃

  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8、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