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節日上,因為各個地方的不同就會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俗,對此大家知道阿昌族有哪些節日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春節

  雲南省阿昌族在正月年節即將來臨之際,便要準備春聯、年畫、鞭炮、新衣等,家家戶戶還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新春。年節一到,家家都要在門上貼對聯,貼年畫,並宰雞殺豬。三十晚上全家團聚吃年飯,當時還要守歲,全家老小圍坐在火塘邊,抱著麻櫪樹柴塊兒,燒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歲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叫臘福的窮苦人,大年三十買不起年貨,他一時性起,抱來一大堆麻櫟樹枝,燒起熊熊大火。半夜時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綠的樹枝,臘福感到奇怪,撿起樹枝扔進了空米囤,不一會兒,空米囤盛滿了白米。人們得知此事後,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臘福,以求米糧滿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歲的習俗。過年時,人們要走親串友,還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地母祭

  又稱地鬼祭,雲南省梁河一帶阿昌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二月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舉行三次。

  當時民間相傳:古時沒有天地,只有“混沌”,從“混沌”中閃出光,才有了明暗、陰陽和天公遮帕麻與地母遮米麻。遮帕麻用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陽,又用雨水拌銀沙做成月亮,還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後用自己的乳房做成太陽山和太陰山,此後男人就沒有了乳房。遮米麻拔自己的臉毛織地,從此女人沒有了鬍鬚。隨後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機。天公與地母的結合,產生了人類。天公教會人們狩獵、熟食與築屋;地母教會人們刻木記事,用占卜和咒語來軀趕疾病和災難,因此天公和地母成為人們崇拜的神祗。祭祀儀式在大青樹下舉行,祭祀時不得動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屆時,全寨忌工一日,各戶去一男人聚餐一頓,不準外人進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興旺,祭畢,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穀豐登。到時全寨聚集在一起,設供焚香,行祭祀之禮。祭畢,將灑有雞血和貼有雞毛的竹片插在每塊田裡,邊插邊唸咒語,祈求豐收和驅逐災害。

  清明節

  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

  這一帶的阿昌族清明節前,家家戶戶進行大清掃,節日這天,各家各戶清掃祖先墓地,以表示對先輩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這一天還請佛爺唸經。清明掃墓不僅祭掃自己家的祖墳,還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靈。

  潑水節

  又稱桑建節或澆花水節。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每年清明節後第七天舉行,節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採椎慄花。相傳,桑建是椎慄樹神的名字,他戰勝惡魔,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節日裡,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子彙集起來,進山採花。行進途中,要由一人在隊伍前面揮舞阿昌刀,其他人邊走邊放槍,到山上採花前還要放鞭炮。採花返回時,一路上要敲象腳鼓。留在村裡的婦女們早已準備好蘇子把把,聽到槍鳴,立刻到村外迎接採花隊伍。小夥子們向姑娘獻上椎慄花束,姑娘們將把把獻給小夥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邊歌邊舞回村。村裡的老人們早已在廣場上立好了竹竿,迎接採花隊。人們來到場地,把椎慄花一圈圈紮在竹竿上,使之成為花塔,有的則做成花轎。夜晚,人們邊圍著花塔、花轎,載歌載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動主要是澆花,男子敲響象腳鼓、鑼等,扛著四色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則排成一長串到河裡挑清水來澆花塔、花轎,並用清水沐浴花轎裡供著的佛像。第四天是節日的高潮。’人們互相潑水祝福。首先,請村子裡五十歲以上的老大媽按年齡依次排成一排,姑娘們將清水潑灑在老人們的衣袖或手裡捏著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災難祝福長壽。然後,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潑灑。潑水用的器具必須乾淨,水也必須是清水。潑水時還得先用歌聲問對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則先由男的主動潑,女的後潑,並互相祝福,說聲“阿彌陀佛”。

  潑完後,有情者則相約到草地或山坡上對歌,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

  在戶撒、臘撒一帶的阿昌族中,有澆花水節,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節日。節日活動在每年的農曆三月間舉行。這一天,青年男女們三五成群地從一個寨子逛到另一個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澆潑,十分熱鬧。澆水後,相互邀約,成群地來到村寨外河邊或林蔭草地上,互相對唱情歌,傾吐彼此間的愛慕之情,有的甚至藉此機會確定了戀愛關係。

  祭色曼

  雲南省阿昌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分兩次舉行,一次在農曆五月,另一次在農曆七月,祭祀之日必須是牛日或豬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諸神的化身,山、地、水諸神均包括在色曼內,這兩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護寨子。色曼廟有三種樣式,一種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頂端安放一塊石板或木板;一種是用土夯成寬一米半高二米的牆,上樑蓋瓦;一種是在祭供前臨時蓋個小廟。

  火把節

  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下旬舉行。

  節前,家家戶戶要自制松木火把。據說燒火把是為了驅逐疾病,以祈人畜興旺,節日這天,家家戶戶要吃米線,比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燒小全豬。當夜幕降臨,人們燃起火把,先在室內轉一圈,將蜘蛛網等不潔之物燒掉,以示驅邪保安。然後,全寨人手持火把彙集到寨內廣場上或原野上,再繞村寨、山坡和田地漫遊,以祈消滅蟲害、預祝豐收。最後青年男女聚集在廣場上,圍著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時,由一個最善歌舞的人領頭,其餘的人均雙手叉腰跟在後面隨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觀的人也常常吶喊助興,場面十分熱鬧,常常通宵達旦。

  祭塞們

  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七月的馬日舉行。

  “塞們”是一個士兵頭領的名字,也代表戰神。相傳在一次戰鬥中,塞們被敵方打死,這天正好是七月馬日,後來塞們變成神。故每逢這天,人們就要用整豬來紀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穀豐登。平時,如果村裡有什麼損財、災禍等,人們要臨時祭求塞們。

  過去,遇到戰禍,也要祭塞們,以保佑戰勝敵方,士兵安全歸來。

  中秋節

  雲南省梁河縣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

  這天人們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不久,人們便一個個餓得傲傲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揀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穫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趕擺

  趕擺又稱做擺,雲南省阿昌族宗教節日,原則上是每年過一次,但因趕擺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過一次,時間一般在農曆八、九月間,節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趕擺從內容到形式與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認為,趕擺可以使五穀豐登、村寨安寧、人丁興旺,他們還認為,趕擺是一種積德的事,將來死了,靈魂可以上天過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難。趕擺前,人們要準備大量的豬肉、米、油、紙張、香燭和七尊菩薩。趕擺期間,主辦寨子有大量的來客,必須要熱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擺的三天裡,人們全在趕擺場上吃喝,由於人多時間長,加上節期飯菜必須有肉,花費驚人,故此俗現已不多見。節日頭一天,人們敲鑼打鼓,到佛廟迎佛,等佛像一到,人們獻上供品,當晚狂歡。第二天是最熱鬧的一天,清晨,人們要拜佛祖,聽佛爺講經。早飯後,鞭炮一響,表示繞佛寺遊行開始了,各街立刻擠滿了人,遊行隊伍最前面由幾個小姑娘抬著供品,最後是幾尊佛像,另外有幾個人邊走邊撒米花,幾個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後有鑼鼓隊。遊行一直延續到下午。晚飯後,人們照例狂歡一番。第三天是趕擺的尾聲,外寨人紛紛離區,本寨的人們在廣場上豎起一根高杆,繫上旗蟠,據說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裡的位置。最後,大家聚在一起美餐一頓,趕擺即算結束。

  換黃單

  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九、十月間擇日舉行。

  屆時,各佛寺所轄區的群眾要抬上香燭、紙以及食物,同時還要將準備好的佛像穿的黃單和在佛寺裡掛的各種布單,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後,先進香拜佛,然後由佛爺為進香拜佛的人們把新黃單給佛像換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誠。

  出窪節

  意為送佛出寺。雲南省德巨集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這時節,農田收割完畢,進人農閒期,故取消進窪節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樂。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夥子帶著花紙,敲著象腳鼓在寨中游行,老人們則進佛寺燒香,並要把以前進窪時放在寺院佛座後面的供品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進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聽本寨佛爺講誦經文,然後,人們歡歌縱舞,互相祝賀。青年男女從這天起又可以談情說愛,締結姻緣了。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這個節日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個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當農曆六月中旬的收穫季節,總是精心地選留各種穀物的種子,然後分給各村寨的人,幫助鄉親們提高產量。為此,她受到鄉親們的愛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終於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們為了彌補老婆婆沒有吃到新糧的遺憾,就在她靈前供上新米做的飯。這之後,鄉親們為了紀念給人們帶來幸福的老婆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穫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第二年春天,人們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田裡。由此,又形成了農曆三月初十的撒種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傳說有很多種,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農曆八月中旬收穫季節,她總是不厭其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農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厚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穫前去世。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嘗新的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穫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來年春天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裡,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種節。還有的傳說認為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天狗向天神借來谷種,從此阿昌族祖先才會種穀子,因此,這一天要“嘗新”來感謝天狗。

  每年清明節前後,每戶阿昌族人家都要選擇吉日到秧田做象徵性的撒種,並在秧田間插桃枝、李枝,在天邊燒紙錢,獻飯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豐收。據說插下桃枝、李枝後,穀物就不會漂浮,並且生根快。撒種節期間,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帶酒等物品回孃家過。

  農曆八月十五舉行嘗新節這一天,必須用剛收割來的新谷做晚飯,如果自家的稻穀尚未成熟,要向別家借新谷。飯熟後,分別祭獻祖宗、財神、穀神,先拿一碗新米飯喂狗,然後全家人才能共進晚餐,歡歡喜喜地品嚐新米飯。當年出嫁的姑娘,這一天一定要帶著禮物回孃家過嘗新節。撒種節和嘗新節這兩天,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裡拔上一蔸子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株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並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繫有銀鏈、銀鬚、銀元等裝飾;少女則將辮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

  趕會街

  趕會街是阿昌族人古老的傳統習慣,阿昌語叫“熬露”,漢語叫會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是阿昌族迎接“個打馬”***阿昌語:菩薩***返回人間的宗教節Et。從農曆九月初十日起過五天。屆時要趕五個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趕到十四日。在此期間,姑娘、小夥子晚上不睡覺,負責收齋米、煮齋飯、供齋等活動。原是在農閒時擇日舉行,現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時候舉行。節日期間,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會街”東邊是耍花燈的隊伍,五彩的宮燈、蓮花燈、吊燈上下飛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西邊敲著象腳鼓的阿昌青壯年大漢,可使人想到遙遠的年代;北面是無數的人群簇擁著一頭逗人喜愛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會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紙糊身,鼻子用布製成,用繩子通過滑輪牽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進象的肚子裡。當他用雙手來回拉動帶有滑輪的繩子時,就會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動起來。會街開始,男女老少簇擁著白象走出村寨,小夥子們敲著象腳鼓和錐鑼,打著彩旗,放鞭炮在前開路,其他人拿著綠葉青枝隨後,從四面八方來到會街會場。接著,青壯年男女伴著鼓聲,手拿樹枝起舞,舞伴對數不限,打鑔人始終和擊象腳鼓者對著跳,舞步動作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時,擊象腳鼓者外甩鼓身,鼓尾從打鑔舞伴脊背和頭上掃過。然後,順左腳甩回,鼓尾隨擊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時,打鑔人也跟著跳躍下蹲,打響鐐,霎間分開鑔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觸地面時即刻前後分開,然後迅速跳起,互相轉身側目。當耍白象活動達到高潮時,手拿樹枝的男子,翩翩起舞,發出一次次歡呼“哦——會會!”圍觀人群也爆發出一陣陣歡笑聲。在歡笑聲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宗教習俗和禁忌

  宗教

  阿昌族地區的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和道教,他們崇拜動植物、神靈、鬼魂等,宗教色彩濃厚。 南傳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傳佛教,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隴川、梁河及潞西縣等地。由於長期與傣、漢等族雜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漢等民族的影響,信仰了南傳佛教。他們主要信仰南傳佛教中的“蠻”***擺莊***、“勇”***擺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規嚴格、見殺不吃而信者較少。蠻教因可殺生、教規鬆散而信者甚眾。阿昌族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一座佛寺,僅隴川縣的戶撒過去就有四十四座。各寨佛寺建築風格不盡相同,有的雕龍畫鳳、繪刻奇花異草;有的系五層八方建築,層層疊起,八角上翹,獨具特色,十分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大約在明代,道教便傳入了阿昌族地區,明將沐英率兵入滇後,在今德巨集隴川戶撒鄉以東建成了著名的道觀皇閣寺,它後來逐步變成了阿昌族地區最著名的道教聖地。皇閣寺曾於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1864年***清同治十三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重修。解放前夕,內有道士居住,每年農曆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儀式,唸誦玉皇經,並畫符唸咒,為人民祈福禳災。 現在,阿昌族地區還建有關帝廟、城隍廟,家家戶戶奉灶君和財神老爺等。

  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火塘受阿昌族重視,逢年過節要燒香,舂過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鍋腳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 阿昌族的臥房分佈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