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邵姓源流

  邵姓當今中國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邵姓源流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邵姓人口分佈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人口約三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約22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省,約佔全國邵姓總人口的24%,佔江蘇總人口的1.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北、浙江,這三個省的邵姓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佈於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安徽,這五個省的邵姓大約又集中了35%。全國的邵姓分佈形成了東南江浙、北方晉豫兩塊邵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約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邵姓人口純增長達28%,人口淨增加了6萬邵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 浙江為邵姓第一大省,約佔邵姓人口的4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6%***,這兩個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安徽***6.5%***、貴州***5.1%***、江西***4.1%***,這三個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餘年,邵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同時也向西南遷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區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全國八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佔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寧、浙江,這三個省又佔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佔江蘇總人口的0.6%。全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寧、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

  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 河西走廊、江蘇南部、 膠東東部、遼東半島、 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在蘇皖浙大部、 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佈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佈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邵姓歷史名人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詩人。

  邵齊燾: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邵普涵:今浙江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他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 ,並博採<冊府元龜> 、<太平御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復得,列入正史。他還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採漢人舊著,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庫全書>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祖先為河北范陽人。幼隨其父邵古遷居河南共城蘇門山下,後在蘇門聚眾講學,創辦“太極書院”。三十歲時又居家遷至洛陽天津橋畔。並與居住在洛陽的退辭宰相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結為好友,研討學問,評議時政,期間屢次拒絕朝廷的錄用。他根據<周易>八卦,創立“象數之說”,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是永恆不變的,而天地萬物則有消長和終結,迴圈變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的歷史退化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邵伯益:著名學者。

  邵信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曾歷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林:青州刺史。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將領。

  邵逸夫: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