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有什麼原則

  為了便於掌握,中醫養生學的理論,有必要予以總結和歸納,提出若干基本原則,用以指導養生實踐。那麼大家知道這些原則是什麼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中醫養生基本原則

  協調臟腑

  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臟腑的生理,以“藏”、“瀉”有序為其特點。五臟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谷、排洩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

  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執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執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痺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節慾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內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

  平衡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裡說說"生命在於平衡"。

  ①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③動靜平衡:《內經》上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鬱可以使人生病。

  ⑤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中醫養生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藥,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蔘等藥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藥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藥,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於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汙染、食物新增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於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症狀,選擇中醫藥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藥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中藥的應用有嚴格的標準,張仲景《傷寒論》用藥很重要一條原則就是“有是證用是藥”,而我們所謂的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是中醫大夫經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四診之後,綜合分析而得出的一個判斷,並不是簡單地套用,所以不能簡單地以補來養生。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藥物、生物製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藥,加之很多醫藥產品的宣傳,將中藥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藥是純天然的,中藥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並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這就表示,中藥如果應用不當,雖然一般不會造成肝腎損害,但是會造成機體功能的損害和偏差。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無限制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非藥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藥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區域性充血、炎症,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藥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症,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症,甚至禁忌症。

  在調整機體狀態進行養生的過程中,如果方法選擇不當、操作不當會造成正氣的損害甚至病情的加重,臨床見到很多患者由於過度拔罐造成皮下硬結、面板嚴重淤青甚至壞死、留疤。

  經絡,中醫認為是氣血執行的通道,很多養生方法是通過敲打、刺激經絡,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雖然從中醫理論上講,針刺和艾灸等各種治療方法是作用於經絡,通過對經絡氣血的調節達到治病的目的的。

  但是,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並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執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蔘、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藥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藥”等清熱解毒藥物及平補藥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藥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提醒廣大養生愛好者,不要盲從商業宣傳,如果想通過中醫藥的方法養生,可以到正規中醫醫院諮詢相關中醫大夫辨明體質,合理選擇藥物和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正確運用中醫藥的“以偏治偏”,使自己“陰陽和”、“氣血和”、健康長壽。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