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歷史資料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的後半期,但東周在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所滅,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部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戰國的資料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曆史之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併,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佈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和甘肅東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範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各國變法和新的君主集權制

  A、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變法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著“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削弱貴族特權,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盡地力之教。

  3、實行平糴法。

  4、作《法經》。

  B、楚國吳起變法

  背景:楚國衰落,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吳起***約前440年-約前381年***,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參門下學習,取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係。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託,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變法內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並公開宣佈,對各級官府的命令嚴加審查,實行層層監督,以保證新法的貫徹執行。

  2、收奪爵祿:凡是封君過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祿,廢除公族中疏遠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舊貴族遷移到荒涼的地區。

  3、裁減官吏:減少俸祿開支,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到訓練軍隊上。

  4、整頓吏治,堵塞私門: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義不計譭譽,一心為地主政權效力。

  C、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鄒忌諷齊王納諫

  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招徠士人,發展水利,對外用兵,圖謀吞併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這時,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大力整頓政治,鼓勵臣民進諫,制定法律,招撫流亡,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為,孫臏為軍師,用奇計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對前來稷下的學者,給予士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專心學術,培養弟子,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D、商鞅變法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期以後最為強大的國家。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

  主要內容:

  1、廢井田,開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來每人有份田,都沒有固定的田界,因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劃分。商鞅變法鼓勵人民擴大耕地面積發展生產,開阡陌,就是對人民擴大了的耕地,設立阡陌作為固定的田界,這就對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封疆,是天子、諸侯國境上及貴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為封,封上又植樹以為標誌,稱為封疆。開封疆,就是對當時貴族私有田宅設立的界劃。開阡陌封疆,就是破除舊的封疆阡陌,重新規劃,不得私自移動。這樣維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

  獎勵軍功,凡是有軍功的,均可以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的獎賞。殺得敵人甲士一人,並取得其首級的賜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庶子一人,可當五十石俸祿的官。制定了軍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稱謀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種種特權、減刑、服飾、墳墓。嚴格禁止私鬥,違犯的各以輕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勵人們為國家作戰,併產生了大批的自耕農和地主,形成了“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局面。

  3、重本抑末,獎勵耕織

  當時把農業稱為本業,是國富兵強的基礎,而把商業和手工業稱為“末業”。商鞅對努力經營農業的免除賦役,而對從事商業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稅的,沒收為官奴婢。這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好處。為了增加稅收,鼓勵一家一戶的生產,規定家中有兩個成年男子結婚後必須分家,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否則,多交納賦稅。在客觀上促使了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封建經濟的重要特徵。一家一戶成為生產經營單位,分家析產,使階級經常在變動當中。

  4、推行縣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縣一級行政機構,但不普遍。商鞅變法普遍推行縣制,萬戶以上縣設令,不滿萬戶的設長,俸祿由三萬石到一千石不等,在縣令、長以下設丞等,官吏領取國家俸祿,國君有權任免。這一套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成為中國封建國家機器的雛形。

  合縱連橫

  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鬥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

  強大起來的秦國,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建議與魏、楚相親善,接著在魏、楚的配合下,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隊開到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稱王的大業。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遂以張儀為客卿。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又將所奪土地還魏,迫使魏國首先事秦,納上郡十五縣予秦,對其它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張儀被任命為秦的國相。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以聯合抗秦。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不得不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張儀為魏相,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但張儀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國首先事秦,而讓其它諸侯國仿效。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援下,於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趕走張儀,以公孫衍為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被秦擊潰。

  此後,秦不斷進擊三晉,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機會,出兵佔領了巴蜀全境,獲得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噲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王三年,國內大亂,市被與太子平結黨進攻子之,百姓反攻,殺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數萬。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五十餘日,就攻取燕國全境。由於齊軍大量殺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齊軍被迫撤退。但此事證明,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同時,齊與楚結盟,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

  齊、秦鬥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為了破壞楚、齊聯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與齊絕交。秦國派張儀入楚向楚懷王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裡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裡,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里。張儀又說服韓、趙、燕與秦連橫。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政楚,殺楚將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傳統的甲兵為騎兵,改車戰為運動戰,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成為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秦昭王為了打擊趙國,派穰侯魏冉到齊, 約齊愍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聯合五國攻趙。遊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愍王放棄帝號,發動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於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聯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此後,趙將趙奢、廉頗,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昭王自繼位以來,奮發圖強,卑身事賢,以圖雪恥復仇。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秦則作為間諜出使齊國,勸說齊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齊的力量。二人並與趙、魏、楚等國約定,聯合伐齊。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聯合攻齊,一直攻破齊都臨淄,奪其大部分疆土。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鬥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橫掃六合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開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序幕。楚國避秦軍威勢,遷都於陳,愛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投汨羅江自盡。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就是與遠方國家結盟,集中力量先打敗鄰近的國家,再逐步兼併其它各國。秦昭王納范雎之策,於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韓,封閉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絡,迫使韓國將上黨獻給秦。上黨軍民向趙求救,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聲援上黨。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將王齕奪取上黨,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廉頗加固壁壘,以守為攻,打破了秦兵速戰速決的計劃,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秦用反間計,使趙國以年輕氣盛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趙軍統帥。秦國同時祕密地換來大將白起。趙括一到前線就主動出擊,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趙軍,並將趙括包圍起來。趙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殺人以食,軍心大亂。趙括冒險突圍,當場喪命,全軍大敗。白起將趙軍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也是戰國最後一次大戰。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政。然而,歷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六國終於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裡,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餘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莊襄王繼位,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取韓之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政治制度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是武官之長。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楚國一直以今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國次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祕書稱御史,並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定更為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原來,官吏世襲,各有封地。戰國中期開始,國君對各級官吏改為給以一定糧食作為俸祿,或賞給黃金、錢幣。同時形成璽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璽為憑,調動軍隊以兵符為據。從而將一切權力集中於國君之手。縣以下,有鄉、裡、聚的組織。鄉有三老、廷掾,裡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編制,五家為一伍,有伍長,十家為一什,有什長。

  戰國初,各國變法進一步使法律系統化。魏國李悝所編《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盜法治偷竊,賊法治殺人。囚法和捕法是對盜賊偵查和逮捕的處理程式。雜法是對盜、賊以外犯罪的懲罰規定。具法是根據情況對犯罪予以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規定。秦國本來就有族誅之刑。商鞅變法,設連坐之法,更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其它各國也競相制定嚴刑酷法。如齊有烹、殺、醞、金刀等刑,楚國有戮、肢解、烹、貫耳、鞭,笞、刖、宮、梏、礫、滅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繫獄、劓等刑。

  技術進步

  戰國時,鐵製農具已排斥木、石農具普遍用於生產中,便利丁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時,農民們注意識別土壤性質,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作物進行種植。施肥技術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種,糞肥、綠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開始注意選擇籽種,防治蟲病,實行畦種法,播種疏密得宜,便於通風排,澇,善於培根、除草、間苗和掌握農時季節。普遍推廣一年兩熟制,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年產量。魏國李悝曾對當時的糧食產量估計說,一畝地***約當今三分之一畝***在平常年景,可以產粟一石半***約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豐收時可以達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時則只能打一石、七鬥、三鬥。農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糧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則平常年景一家種地百畝所產糧食,夠全家一年半食用。

  戰國時,手工業大發展,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已經較好他掌握了高溫液體還原法的生鐵冶鑄技術,能鍛打出用於劍身的高碳鋼,鑄鐵柔化術開始出現。青銅器的製作普遍使用熔鑄、焊接、失蠟法和金銀嵌錯工藝,產生了在銅器表面塗金、鎏金和刻紋工藝,器型輕薄靈巧,花紋細緻繁複,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已經能生產鉛鋇琉璃。漆器製造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所造漆器以木為胎,有黑、紅、黃、藍、紫、白等十多種顏色的漆,在器物上繪出各種光澤美麗的花紋,併發明瞭催幹劑。有了結構和花紋都較複雜的織錦以及手工針編織物。出現了一些私營大手工業主,如魯國煮監的猗頓,秦國巴地開採丹砂的寡婦清,趙國冶鐵的郭縱等。

  為了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戰國時幣的種類多,流通數量大。各國銅幣的樣式不同,齊、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幣,三晉主要是鏟形的布幣,秦、周主要是圓形有孔的圜錢,楚國主要是形似貝殼的蟻鼻錢。金幣有楚國壓成方塊的郢爰、陳爰。戰國初年,魏國每石粟賣三十錢,農民每戶種一百畝地在平常年景的收穫,除去吃飯和交稅,餘四十五百粟,可賣一千三百五十錢,每戶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錢,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錢,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錢,還不足四百五十錢。

  戰國時代的散文創作十分興盛,有各種歷史散文,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語的文字寫成,或汪洋恣肆如莊子,或娓娓動人,或激情橫溢,或約爛多彩,或譬喻連珠韓非子的寓言,或剖析透徹如孟子,或邏輯嚴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使屈原的詩作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時,對楚辭有發展和創造,在***中變化出賦體,對後代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社會重大變革

  A、農業生產的發展

  1、鐵製工具的進一步推廣:各地大量鐵器出土,表明其廣泛性。方法有所提高,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條件。

  2、畜力耕田的推廣:除了牛耕外,還有馬耕,地區更為廣泛。

  3、耕作技術的進步:識別土壤,施肥技術,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4、糧食作物種類與分佈:由於各國土壤、氣候等不同而種植不同的莊稼,糧食作物品種也有所不同。

  5、農業方面的提高:當時一石相當今60斤,從而可知,中國的農業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在當時已奠定了基礎。

  B、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手工業的發展

  種類:戰國時代的手工業,有作為農業副業的家庭手工業,有獨立經營的個體手工業,有豪民經營的大手工業,也有各國政府經營的官營手工業。

  人員:有農民、手工業者、依附貧民、僱工***佃農***、奴隸、官奴。

  技術:紡織業有新產品,並有地方特色。木工有規***圓規***、矩***曲尺***、繩***墨斗***、隱栝等。採礦、尋礦技術。

  產品:琉璃***即玻璃***製作的璧、劍首、印璽等。

  2、商業的發展

  因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的擴大,帶來了商業的發展。政府也承認了商人的合法存在,徵收各種稅捐。

  商人的種類:***1***坐列販賣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經營的販夫販婦。***2***富商大賈,既有政治地位,又有雄厚的財力。戰國時代商人的詳細情況,請參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3、城市的興起

  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引起了城市的發展,有代表性的是齊國的臨淄、燕下都、楚國的郢、定陶、趙國的邯鄲。城市是統治階級對農村行使統治權的據點,又是官吏、地主、商人、***者聚居的場所。城市從政治上統治農村,從經濟上剝削農村。

  4、貨幣關係的活躍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關係活躍起來。戰國時,不僅各國鑄造貨幣,而且很多城市也鑄造貨幣,因此各地貨幣的樣式不同,種類繁多。解放後發現的戰國貨幣,不下幾百種之多。從其鑄造材料看,有銅幣和金幣。從其造型上分:刀幣,流行於齊、燕等國;鏟幣,流通於三晉等國;圜錢,流通於秦和東、西周等地;銅貝***蟻鼻錢***,流通於楚國。楚國還有鑄金幣:郢爰、陳爰。種類多、流通量大,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種類繁雜,也反映了有很大的地域性。

  隨著貨幣的發展,***也風行起來。此外還有重農抑商政策。

  戰國時社會經濟處於飛速前進當中,但各地區是發展不平衡的。齊、魏不僅自然條件好,而且社會改革早,因而成為戰國初年比較發達的國家。秦國原來比較落後,因地處關中沃野,變法比較徹底,因此後來居上,成為戰國後期最強盛的國家。楚國疆域最大,土地肥沃,手工業、商業也相當發達,曾與齊、秦併為強國,因軍力不強,被秦國滅掉。

  C、地主與農民

  戰國時的三種社會矛盾: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地主階級的內部矛盾,地主和奴隸主殘餘勢力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地主和農民的矛盾。並且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1、地主的型別

  封建國君,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也是最大的土地佔有者。

  貴族食封地主:戰國四大公子: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歇,他們有政治地位,經濟上收取封地裡的民戶租稅,又可放***,家中養有食客,擁有奴隸,是地主中的保守階層。

  軍功官僚地主:主要靠戰功和政治才能獲得土地、權力,來源有的是原來的將相,如魏國公叔痤一次得賞田四十萬畝,王翦求田。有的用君主賞賜的錢購買田地,如趙括。

  豪民地主:依靠經濟手段起家,主要是大手工業主和大商人,以末致財,用本守之。

  布衣地主:自耕農通過做官或做買賣發財而購地成為地主。《呂氏春秋*博志篇》記趙國中牟自耕農甯越為擺脫種莊稼的勞苦,學習後當了西周君周威公的老師,得到不少土地,成了地主。

  上述地主雖然在政治、經濟上並不完全一樣,但他們共同組成社會的統治階級,勢力在不斷擴大。

  2、農民的型別

  公民:是當時農民的主要部分,由國家授田,農民向國家繳納租稅,服徭役和兵役,有獨立的經濟和生產能力,但不能遷移,可以稱為農民。

  佃農:沒有土地,但還有一些生產工具。租種地主的土地,是依附農民。

  自耕農:一是士大夫階級,二是立了軍功的軍人。

  僱農:不僅沒有土地,連最基本的生產工具和種子也沒有,只好出賣勞動力。

  3、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

  受封建國家“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等各種賦稅徭役的剝削,受***的盤剝,橫徵暴斂,激化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科學發展

  戰國時,傑出的天文學家齊人甘德有《天文星佔》,魏人石申有《天文》。他們發現五大行星中的熒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現象,測定金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長度,並定火星的值星週期為一點九年,木星為十二年,與現代科學測定極為相近。石申對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恆星什宿度的測量,是早期恆星定量觀測的重大成果。後人將兩人的著作合稱《甘石星經》。戰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安排大致齊備,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實行顓頊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尾。

  戰國時的《墨經》中,有許多幾何命題,如兩條並行線之間等距、三點共一直線,同圓的半徑相等、矩形四角皆為直角等。發明了計算工具算籌,用十根小棍擺成不同的形狀來表示數字,進行計算,大大加快了計算的速度,此外,光學八條也是墨經的重要成就。《考工記》中有分數的簡單運演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與名稱。《周髀算經》的成書可能在漢初,但它是先秦測量學的經驗總結,其中使用了相當繁複的分數演算法和開平方法。

  力學知識在《墨經》中也有很好的闡述。認為,力是人體所具有的使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手段,指出槓桿平衡與兩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長短都有關係,發現船的形體大小與其在水中下沉深淺有一定的均衡關係,是關於浮力原理的樸素表述。

  哲學思想

  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最有影響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還有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公孫龍子為代表的名家,以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等。各派各家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秦統一六國,崇尚法家,兼用陰陽家,焚書坑儒,迷信暴力,將法家學說過分誇大君權的一面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