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瑾的歷史劇

  秋瑾 ***1959年越劇《秋瑾》*** 是近代歷史劇。成容1959年編劇。該劇繫上海越劇院向國慶10週年獻禮的劇目。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瑾的歷史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簡介

  近代歷史劇。成容1959年編劇。該劇繫上海越劇院向國慶10週年獻禮的劇目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首演於人民大舞臺。戲由袁雪芬院長偕實驗劇團師生聯合演出。編劇成容,導演朱端鈞、副導演石景山,編曲劉如曾,美術設計蘇石風、黃子希、明道宣,造型指導陳紹周。袁雪芬飾秋瑾、魏鳳娟飾王子芳、周劍鶴飾貴福、丁賽君飾徐錫麟、方國泰飾王金髮、凌仲祺飾蔣紀、謝秀娟飾沈壁華、陸美英飾吳芝瑛、張麗琳飾徐寄塵。

  1959年10月,首演於人民大舞臺。袁雪芬在秋瑾“東渡”一場中,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調組成的大段唱腔,來抒發人物的革命胸懷,獲得了較好的戲劇效果。[2] 劇情梗概編輯秋瑾女士不滿清朝封建統治,衝破家庭樊籬,赴日本留學。歸國後,受革命黨人徐錫麟之命,以紹興大通學堂為據點,聯絡浙東會黨,組織光復軍,伺機起義。後因起義計劃洩露,清兵包圍學堂,秋瑾為了掩護同志撤退,不幸被捕遇難。

  :創作過程

  該劇的創作曾得到郭沫若的關注。1959年3月16日上午,柯靈、杜宣、陳虞蓀等文藝界人士,應邀參加了討論該劇劇本的座談會。

  1959年3月27日,郭沫若給袁雪芬的親筆信中提到:“秋瑾也很可以使她上舞臺,我寫歌劇是外行。你們如編寫出,讓我來潤色,我是願意的。”同年8月18日,郭在給袁的親筆信中說:“您七月二十日信和‘秋瑾’劇,最近才接到。劇本一遍,把秋瑾的事蹟寫得很詳盡,在舞臺上演出時,加上演員的表情、動作、聲調等,可能受觀眾歡迎。但作為戲劇來講太全面了,卻難得寫好。”他又說:“人物多、時間長、地點分散、事件複雜……

  秋瑾的性格不太統一,說理不透,感動人的力量,單從文字上看是不夠的。”他還在信中附註:“秋瑾和服持劍的照片,我曾看見過,我揣想那是在日本留學時偶爾拍攝的,回國後也那樣,如果屬實,未免太矯情了。”

  同年10月7日,何慢、趙景深、魏金枝、唐弢 、葉以群、章力揮、王元美、張丙昆、錢英鬱等文藝界人士在觀劇後參加了座談會。兩次座談會的意見與郭沫若意見不謀而合,均認為劇本存在著事件多、人物多、時間長、情節散等不足之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