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情況下勵志故事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別人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的沒有別人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他生長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剛出生時四肢健全,但嚴重癱瘓,讓他無法移動。他患了非常嚴重的腦性麻痺,發音不準,全身上下只有左腳能動。7歲那年,他坐著輪椅,和家人到公園玩。幾個小朋友正在比賽畫畫,他用羨慕的眼光盯著他們,“啊啊”地叫著,不肯離開。一個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聲笑道:“你連話都說不清楚,諒你也畫不出好東西來!不要吵著我們啦!”

  他傷心地離開了,回到家,為了讓姐姐瞭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腳從她那裡抓來一支粉筆,試著畫呀畫,可就是畫不好。姐姐陪在他身邊,鼓勵他說:“我相信你能畫好,上帝只不過暫時解除了你的武裝,讓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畫畫,但只要肯花工夫練習,一定可以畫出精彩的畫來。只要敢夢想,什麼都做得到。”

  他漸漸長大了,一直很勤奮地學習用左腳畫畫、寫字。他的家人堅信他的智力沒有障礙,只是無法與人溝通。家人下定決心要讓他儘可能過正常的生活,於是把他放在推車裡,拉著他到處跑,讓他多認識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腳練得越來越靈活,他竟然學會了游泳。在家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地練習畫畫,也開始學寫作。他的腳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著疼痛繼續練;他寫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沒有灰心。他從一個失敗前進到另一個失敗,但他的熱情不減。他告訴自己再多撐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再多撐一年吧,慢慢地,他發現他又有了極大的熱情。當他的畫作在全市獲獎,處女作《我的左腳》經歷多次修改也得以發表時,他感覺眼界被打開了,原來,人生充滿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日子。

  他品嚐到了寫作和畫畫的樂趣,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雖然每畫一幅畫,每寫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腳被磨出了血泡不說,他還常常收到退稿,但他從來不肯放棄,他要擁抱每一個機會。

  他的媽媽通過一位醫生的協助,將他送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他獲得了很好的治療。他特別尊敬這位了不起的醫生,這位醫生後來不僅為他和其他腦性麻痺人士創辦了一家醫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壇。幾位愛爾蘭知名作家鼓勵他創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歲時,他花了很多心血寫了小說《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興奮的是,小說一經發表就榮登暢銷小說榜第一名,並被改編成電影,由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後來又出版了六本書,另外,他也是一位積極創作的畫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聽說只有左腳能動、只能發出幾個聲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詩人和畫家,很多人非常驚訝。克利斯帝在日記中寫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樣,只要功夫深,沒有什麼事做不到!在風雨中,要勇敢堅定;在黑暗中,要咬緊牙關前行;面對沙漠,心中要充滿綠洲。只要像蟬一樣,經歷苦痛,決不放棄,一定能一飛沖天!輪椅上的孩子都應該去嘗試每一件事!”

  2:

  還記得那個女孩嗎?汶川地震發生時,原本已逃出險境的她,為了救同寢室的姐妹毅然中途折返,不想整座宿舍樓迅速坍塌,她被壓在了廢墟下。幸運的是,50多個小時後她獲救,但失去了右小腿。她,就是被稱為“抗震救災小英雄”的何翠青。

  那時,13歲的何翠青還是青川縣木魚中學的初一學生,獲救後的何翠青連正常彎手指都困難。6年後的今天,她已經成了一位高階速錄師,完成了一個女孩漂亮的“鳳凰涅槃”。

  地震以後,她再也沒有回到過木魚中學,四處輾轉就醫,最後被迫截去了右小腿。摸著殘缺的右腿,她的心也在一點點下沉:“我該怎麼辦?我的明天在哪裡?”但一想到昔日的那些姐妹連命都沒了,她頓時又恢復了勇氣。後來,在一位好心人的幫助下,她離開家鄉遠赴山東威海,開始了長達4年的求學之路。

  她就讀在當地的一所速錄學校,當她看到那些學生們手裡抱著鍵盤,噼裡啪啦幾下子就把螢幕打得滿滿時,她佩服極了。這項神奇的技術讓她感到痴迷,從那一刻起,她就暗下決心要學速錄,並且還告訴自己:要學,就一定要學好。

  可是,因為地震被埋50多個小時,她的手關節想正常彎曲都很困難,又怎麼學習速錄呢?她陷入了痛苦中,學習速錄的決心也在一剎那間轟然崩塌。速錄學校的老師瞭解到這些情況,就悉心地開導她,還給了她一些建議,囑咐她不要急,先把僵硬的手指活動起來,等到活動自如了,再開始學速錄也不遲。她的心裡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於是,她開始學捏球,學抓石子,學小孩子玩毛線花。總之,只要能活動手指的,她都一步步學著做,關節的疼痛可想而知,常常的情形是剛剛練了一會兒,汗水就溼透了衣服,但她都咬牙挺住了。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慢慢地,成效出來了,她的關節越來越靈活,終於,她可以打字了!

  她不分晝夜地坐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上下翻飛,1個、2個、3個、4個……她的刻苦沒有白費,她的打字速度也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慢慢提高。如今,她已成了一名高階速錄師,同音速錄可達到每分鐘240字以上,如果是錄入檔案,每分鐘三四百字不在話下。

  2013年,速錄畢業的何翠青開始找工作。這時,遠在浙江寧波的何娟,因為指南針學校總部發展需要,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兵買馬。當她翻看辦公室桌上那厚厚的一疊求職簡歷時,突然,“何翠青”3個字跳進了她的眼簾,不會是大地震時被廣泛報道的那個孩子吧?2008年地震發生時,何娟因為備孕沒法去汶川抗震救災,但她一直關注著相關報道:林浩、何翠青……這些名字,就算時隔6年,她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再看下去,簡歷上寫著籍貫:四川青川。於是,她趕緊打電話到威海去和老師聯絡,最終證實這個孩子就是當年汶川地震時,救同學失去右小腿的何翠青。那一刻,何娟就決定錄取何翠青,這也是她辦學多年來,第一次沒有通過面試就直接錄用的人,因為她相信,孩子的品質絕對會影響她的一生。正如她想的那樣,何翠青沒有讓她失望,她的速錄能力不但得到了學校的認可,還經常成為同類型比賽的評委。

  現在,何翠青已經裝上了假肢,走路看上去和常人沒什麼區別。她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學生更是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耐心。當記者採訪她問及她的打算時,她自信地笑了:“地震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地震過後,有很多好心人幫助過我,為了不辜負每一個愛我的人,今後我不但要在速錄行業做到更好更精細,也要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天。”或許正是那場災難,練就了她不屈的性格,在手關節受到影響的情況下,竟然成了一名高階速錄師。她完成了自己的涅槃,也為那些關愛她的人帶來了震撼和力量。

  3:

  第一個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家裡窮徒四壁,他每天都要提著小筐去撿那些從拉煤車上掉下的碎煤。為了得到一個果腹的麵包,他請求老闆讓他擦拭麵包店的窗戶。這個工作幹完了,他又開始忙著尋找另外的工作。他星期六早晨去賣報,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人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還要為報社寫關於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和茶會的新聞。這時他才12歲,從西班牙來到美國還不到6年。13歲那年,他離開學校,到一家公司當了一名清潔工,逐漸結識了一些名人,開始有了自信和雄心。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在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雜誌編輯博克,創辦了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婦女雜誌《婦女家庭》。

  第二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出生於蘇格蘭,父親以手工紡織亞麻格子布為生,母親則以縫鞋為業。後來,他們一家人實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他到紡織廠當過童工、燒過鍋爐、在油池裡浸過紗管、送過信。送信期間,由於苦練出高超的電報技術,他被一家鐵路公司聘為職員。在這家公司工作的10多年中,他非常勤奮,得到了晉升,但仍然不算富有,第一次參與股票投資的時候,家裡的全部積蓄不超過60美元。他與母親商量,以房屋作抵押來貸款,方才買到了共計600美元的股票。他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鋼鐵大王卡內基,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為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

  第三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出生在匈牙利一個普通小鎮,年幼時衣食無憂,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改嫁,他和繼父關係不好,這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7歲,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當個軍人,不料屢屢碰壁,幾經輾轉終於當上了騎兵。但戰事很快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他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伕,然而沒有一樣是他感興趣的。日後,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兩小時,換取可以任意借閱圖書的便利。他就是後來美國新聞界的旗手、驕兵普利策,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至今仍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