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收藏前景

  中國是版畫的故鄉,對於初涉藝術品市場的書畫愛好者,大多也都是從收藏版畫開始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目前已知的最早雕版藝術品是唐鹹通九年《金剛經》的扉頁畫,誕生至今已一千餘年,在我國木刻版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以這種黑白版畫的形式連綿傳承。十六世紀,歐洲出現了油印套色木刻版畫形式,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方傳入中國。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老一輩版畫家的親力親為,紮實的木刻功底,嚴謹的造型,深刻的立意與豐富的色彩,使套色木刻版畫得以成熟發展,湧現出一批套色木刻的優秀版畫作品,如古元的《玉帶橋》、力群的《瓜葉菊》、黃永玉的《吹口弦》、李平凡的《我們要和平》等。

  八十年代初,地處祖國邊陲的雲南省,幾位年輕的版畫家在傳統套色木刻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做一版毀一版的版畫製作新方式,即絕版木刻。我們要了解絕版木刻版畫,首先從版面製作上看,絕版木刻就是將傳統的多版印刷在一塊板上交替完成雕刻與印刷,套印幾種顏色就刻幾次,印幾版,每一次印刷後在同一板上重新雕刻畫面,作品完成時只剩下最後一版的圖案和顏色,從而形成自然毀版。同時,通過多次交替套印,產生出色彩重疊而豐富的特殊視覺效果,使絕版木刻版畫的藝術語言更具魅力。其次從創作過程上看,絕版木刻技法的運用,使絕版木刻版畫的創作更具偶然性,表現手法更自由、更富於創造力。技中有藝,藝中有技。著名版畫家陳超說:“絕版木刻版畫每一次刻印的過程,都是一次再創作的過程,一次次對新的藝術靈感的捕捉,使版畫家的創造性貫穿於畫、刻、印的始終。”

  絕版木刻技法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普及,已經成為版畫家一種獨立的創作手段,當前從事絕版木刻創作的版畫家已經成為中國版畫創作的中堅力量,這種局面的形成,拓展了版畫的發展空間,提升了版畫的市場價值,使人感到由衷的讚歎和振奮。雲南繼續保持著絕版木刻創作的群體優勢,他們思維活躍、積累豐厚、創作努力,在全國美展、版展中屢屢獲獎就是最好的證明。如鄭旭的《拉祜風情》獲全國第六屆美展金獎、郝平的《古瓶系列?故鑑圖》獲第十四屆全國版展金獎、魏啟聰的《村寨》獲全國第七屆美展金獎、賀昆的《秋歌?發白的土地》獲全國第七屆美展銀獎、《原野》獲第十六屆全國版展金獎、郭遊的《冬?越過丫口的浮雲》獲第十四屆全國版展銀獎、張曉春的《空塵》獲第十四屆全國版展銅獎、馬力的《大地山》獲第十五屆全國版展銀獎等,上述佳績讓人欣喜不已。隨著絕版木刻技法的推廣,其他省市在絕版木刻版畫的創作中,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版畫家,如張敏傑、羅貴榮、陳超、李彥鵬、張洪馴等,他們創作的絕版木刻作品相繼在全國美展、版展和國際版展中爭金奪銀,特別是寧夏著名版畫家羅貴榮,其創作的《白蓋頭――伊斯蘭人物造像之一》獲第十一屆全國版展金獎後,一發不可收拾,十餘年間先後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版展銅獎、第十三屆全國版展銀獎、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全國版展銅獎、全國第九屆美展銅獎、當代中國青年書畫作品展銀獎、“觀瀾國際版畫獎”、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優秀獎等,成為絕版木刻創作隊伍中不可多得的“獲獎專業戶”。

  絕版木刻版畫不僅創作成績斐然,而且市場表現也日益顯現。2003年廣州嘉德拍賣公司舉辦的《1940-2003中國版畫典集》拍賣會,這是中國第一個版畫拍賣專場,郝平、張敏傑、賀昆、羅貴榮、李彥鵬、張洪馴的絕版木刻版畫就展現其中。此後各地的版畫拍賣中,絕版木刻版畫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拍賣場上越來越受到買家的關注和青睞。如果分析一下買家購買絕版木刻版畫的心態,不難發現,究其原因與買家對版畫複數性的認識不無關聯。客觀地講,一般藏家對版畫複數性的認識較為模糊,甚至把版畫簡單地等同於印刷品、複製品,對版畫複數性也是疑慮重重。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風起雲湧,而每一次中國書畫、古玩拍賣成交後的大肆宣傳,都是對藏品唯一性的反覆渲染,使傳統收藏理念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這對國內版畫市場的發展產生很大制約,版畫市場出現的“外熱內冷”現象也就不足為怪。我們知道,消除認識上的誤區,是需要時日的。由於絕版木刻版畫天生具有的毀版屬性,客觀上消除了藏家對版畫複數性的心理障礙,絕版木刻版畫呈現的這種獨特優勢,帶動市場行情也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絕版木刻版畫的拍賣情況,從當初郝平《古瓶系列?故鑑圖》與張敏傑《城牆上下的舞蹈之二》的成功拍出,隨後羅貴榮的《世紀之光》、《遠方》、《陽光?陽光》與李彥鵬的《割谷》、《打穀聲聲》的順利轉手,到賀昆《如魚得水》系列八幅作品的一次成交,再到陳超獲十一屆全國美展提名獎的《暖陽》被藏家將14幅作品連同原版悉數買走,絕版木刻版畫的收藏前景不言而喻。我們看到,一方面絕版木刻版畫參加拍賣從參拍數量,到成交率、成交價均日漸看好,另一方面絕版木刻版畫越來越多地被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歐洲木版基金會等國內外高階藝術機構典藏,加之哈藥六廠等企業批量收藏絕版木刻版畫的舉措,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在中國版畫尚待加溫的狀況下,將收藏目光聚焦於絕版木刻版畫無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從投資角度看,綜觀絕版木刻版畫的市場表現和具有的市場潛力,未來市場行情一旦高走,絕版木刻版畫必在其中。

  版畫收藏價值

  版畫不同於國畫、油畫的價格那麼高。版畫本身獨特的魅力很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常常被作為家居裝飾的一種。因為版畫需要很深的畫工,在藝術品市場上版畫的贗品還是極少的,版畫收藏的人越來越多,投資價值也逐漸被開發出來。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的發展,中國版畫市場也逐漸回暖,升值潛力非常樂觀。在2010年6月,應天齊《徽州之夢》水印版畫系列作品以168萬元成交,一舉重新整理了2006年同樣由應天齊創造的101萬元的中國版畫拍賣最高紀錄,“平淡”的版畫市場在藝術市場中的獨善其身表露無遺。而放眼國際,同樣在2010年,愛德華・蒙克備受爭議的作品《聖母瑪利亞》在英國寶龍拍賣行***Bon***以125萬英鎊***約合1252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不僅創造了英國單幅版畫的拍賣紀錄,也成為世界上第二貴的版畫作品;位居榜首的是蒙克的另一幅作品《VamⅡ》,2007年在奧斯陸拍出了12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256萬元***。可見,版畫的收藏價值逐漸顯露出來,版畫的收藏前景越來越被投資者們看好。版畫市場的回暖對於投資收藏者來說,雖然不管是創作版畫還是複製版畫都有收藏價值,但不要盲目收藏。收藏版畫首先要看藝術家的名氣、地位和影響力,名氣越大的藝術家其複製版畫的價值也越高,要關注是否有畫家的親筆簽名和作品編號,在畫作的左下角注有編號數***1/20即表示複製了20張,該畫作是第一張***,部分作品在右下角還有作者簽名,這類版畫更具收藏價值。此外,還是要選擇正規的渠道購買,有製作機構的標識,質量也更有保障。

  版畫市場的回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到收藏版畫的行列中來,專家提醒,投資者要端正心態,保持理性,要弄清楚投資、收藏與消費的不同,切忌盲目收藏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