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典型人物故事材料

  創業時期千萬不要找明星團隊,千萬不要找已經成功過的人。創業要找最適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創業典型人物故事,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創業典型人物故事一

  大學生養殖蚯蚓收入百萬

  不做城裡人,回鄉當農民。現年28歲的劉軍,2011年7月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主動放棄在城裡高薪就職的機會,毅然回到信豐老家,在嘉定鎮龍舌村養起了蚯蚓。經過幾年的打拼,劉軍不僅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發揮專業特長,利用無害化處理過的豬糞養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轉化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憑著在一專案上的突破,劉軍奪得了2013年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冠軍。

  不顧勸說 放棄高薪回鄉養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信豐縣嘉定鎮龍舌村一處叫阿廈塘的山坳裡,劉軍的信豐縣歸根生態科技示範基地就在這裡。近百畝集中連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標準的蚯蚓床整齊有序。劉軍正手持鋤頭,和工人一起翻壟挖收蚯蚓。

  劉軍說,這種蚯蚓名叫“大平2號”,不僅可以用來餵養泥鰍、鰻魚、甲魚、石蛙等,還可藥用,市場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這種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場價位根據季節需求而定,一般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僅蚯蚓養殖,劉軍的年收入達百萬元。

  3年前,劉軍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回鄉養起了蚯蚓,成了村裡人眼中的另類。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讀完大學,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城裡工作,而自己卻不顧父母及親友的勸說,放棄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終回到老家承包土地養殖蚯蚓。一時間,父母罵他是不孝兒。左鄰右舍也對他冷嘲熱諷:“一個大學研究生,好不容易丟下鋤頭到城裡生活,現在又回鄉下當農民,這書不就白唸了!”

  劉軍沒有被困難和流言嚇倒,而是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知識,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變廢為寶

  劉軍說,在中國,養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幾十年前就有人開始養殖蚯蚓。在大學時,他研究的課題就跟這有關。

  2010年暑假,劉軍獲悉信豐生豬養殖規模大,每天所產生的豬糞有幾千噸,而這些豬糞除了部分用於果園、菜園、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澗河道中,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汙染。既然有這麼多的豬糞,何不把它利用起來養殖蚯蚓?

  返回學校後,劉軍開始著手相關研究,成功掌握了豬糞無害化處理技術。2011年7月,返回家鄉的劉軍,把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豬糞用來飼養蚯蚓,結果取得成功。經不斷摸索和技術改進,劉軍用豬糞養殖蚯蚓,畝產量可達3500公斤,比國內其他用牛糞養殖蚯蚓的產量高出近一倍。劉軍所掌握的這項技術,一舉攻破了“豬糞難以養殖蚯蚓”這一課題。而更讓劉軍感到欣喜的是,用豬糞養殖過蚯蚓的土地,土質變得暗黑,異常肥沃鬆軟。劉軍於是把目光瞄準了當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當年冬,劉軍租賃了嘉定鎮龍舌村阿夏塘一塊100多畝的稀土尾砂地進行實驗。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原本幾十畝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現已成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從此,劉軍把技術示範基地設在這裡,昔日這塊超百畝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為了一處“聚寶盆”。劉軍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辦法,得到了贛州市礦管、水土等部門的高度讚揚。

  今年1月,在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中,劉軍的“用豬糞來養蚯蚓,再用蚯蚓來改善土質”創業專案,征服了在場評委,從入圍決賽的15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並贏得10萬元創業獎金。

  自行鑽研 臍橙專用肥將投放使用

  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研發的多個創業專案獲得成功,江西、山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農業大學,邀請劉軍前往授課,介紹返鄉創業的成功經驗及課題交流。劉軍兩名學弟,大學畢業後也慕名前來,輔助劉軍一起研發新的專案。

  一些信豐本地及周邊的菜農、果農、苗農都紛紛前往劉軍的養殖基地,收購他養殖蚯蚓後的豬糞。劉軍開始思量,贛南是臍橙之鄉,但目前仍沒有專供臍橙使用的肥料。於是,劉軍經過配方改良,研發出了臍橙專用肥。目前,該專用肥專案的研發,已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專家的評審。為了使該專用肥能儘快生產投入使用,劉軍目前正在基地內建設一個2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並與信豐當地一家大型果業公司達成協議,創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招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成立創業團隊,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

  劉軍透露,目前,國內已有多所農業大學的老師向他引薦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已簽訂了工作意向。劉軍說,創業基地建成後,臍橙專用肥很快會生產出來,並投放到市場。

  心懷夢想 搭平臺攜鄉親共同致富

  劉軍成功創業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專欄的關注。3月2日,該專欄派出兩名記者,從劉軍就讀的山東農業大學開始拍攝,一路南下,經南昌、吉安等地尋訪客戶,最終到達信豐,直至3月18日結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採訪,詳細記錄了劉軍返鄉創業的創業故事。

  劉軍說,返鄉創業的想法,在大學時期就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兩年來,劉軍在創業打拼的同時,沒有忘記幫助當地鄉親。附近村民在種養殖方面遇到了什麼問題,只要找到他,劉軍都會提供無償幫助。無法指導解決的,他就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幫助聯絡有關專家前來指導。

  2011年,劉軍種植象草飼養蝗蟲取得成功,經本報報道後,不少省內外的農戶打電話或慕名前來,找到劉軍諮詢飼養技術,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給大家。與此同時,劉軍的生態科技示範基地招聘了不少當地的中老年人及婦女任員工,每月工資兩三千元,讓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劉軍表示,自己返鄉創業,當時就認準了一個理:“身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擺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裡,從事什麼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若干意見》出臺後,中央給了贛南老區人民許多優惠政策,這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農村創業典型人物故事二

  沒人要的牛糞處理變金礦賺大錢

  愁煞人,養殖場每天產生60噸牛糞

  黃炳權是廣西有名的養殖大戶,在養牛上總是別出心裁。奶牛喜歡水,他在養殖區特意安裝了淋浴裝置,堪稱“奶牛賓館”。洗澡之後,奶水牛還能欣賞一段美妙的音樂,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務讓奶水牛不僅產奶多,而且肉質也上了檔次,連法國專家參觀後都頻頻點頭,黃炳權為此名利雙收。可這一位牛人,卻因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原來, 牛場4000頭牛每天拉出60噸糞便,一天就是一火車皮!這麼多牛糞放哪都是個大麻煩。規模化養牛牛糞的處理是個老大難問題。黃炳權起初想得很簡單,牛糞可以拿去肥田,可農民嫌遠不願意費時費力來拉。結果牛糞越積越多,臭氣沖天沒地處理,對周邊住戶影響很大。

  牛糞處理不好會影響環境,影響牛場的形象,時間長了還勢必影響自己的整個生意。2004年的一天,黃炳權去外地參觀,看到人家的牛場建了沼氣池,處理糞便效果不錯。於是他也動起了心思:建沼氣池。黃炳權一下建了幾千立方米的沼氣池,而且連成了片。奶水牛的糞便進了沼氣池,經過發酵變成了沼渣、沼液。這些沼渣、沼液沒有了臭味,施到田裡比牛糞肥田的效果還好。不僅如此,沼氣在黃炳權這裡還有了大用途。“員工煮飯用氣,我們發電用氣,燒鍋爐用氣。”

  這樣一來,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節省100多萬元。自從牛糞進了沼氣池,牛場的環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時間以後,牛糞的麻煩又來了。因為沼氣池的空間畢竟有限,沼液發酵也需要週轉時間,可這牛天天都要拉,到頭來牛糞還是用不完。看著一天天多起來的“禍害”,黃炳權又犯了難。

  初嘗甜頭,牛糞養蚯蚓餵雞餵魚年賺300萬

  有一天,黃炳權在林子裡散步,發現散養的土雞在樹下不停的找蟲子吃,他馬上來了靈感。原來他發現雞吃的蟲子裡邊,有一樣是自己最感興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讓雞天天吃上,不僅節約飼料,雞的品質更好,關鍵是多餘的牛糞有了新出路。黃炳權決定用牛糞養蚯蚓,用蚯蚓來餵雞。黃炳權心想,蚯蚓地裡就有,而且個頭很大,想必不會太難養,後來卻發現這種蚯蚓養殖並不理想。它們雖然個頭大,但繁殖很慢。後來他打聽到,有專門用來人工養殖的蚯蚓品種,比如“太平一號”。

  於是,黃炳權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就連路旁果樹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黃炳權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樹下面,上面還蓋上了遮陽網,一來遮光,二來還可以調節溫度。這樣,給蚯蚓創造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這些發酵好的牛糞非常疏鬆,也正是蚯蚓喜歡的,不僅適合它們居住,還可以給它們提供豐富的營養。

  土雞吃蚯蚓,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雞肉的品質也提高了。由於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頭,這吃蟲的土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每公斤售價80元,仍供不應求。每年近10萬隻土雞,給黃炳權帶來了又一筆可觀的財富。

  黃炳權的牛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不僅養奶牛,還養起了當地的潿洲黃牛,牛糞比以前更多了。這時靠沼氣池和養雞根本消耗不了這麼多牛糞,他不得不繼續為牛糞尋找出路。

  2010年,黃炳權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投資上千萬元在海邊修補百米長的潰壩,還聲稱這一次為牛糞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當時他看上了一個因潰壩而廢棄的鹽場,潰壩深度有十幾米,長上百米,大水在這裡衝出了一個深湖。

  黃炳權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壩,原來要在這裡養海水魚,同樣和牛糞有關。其實早在幾年前黃炳權就開始試著用牛糞養過魚。黃炳權廠區周圍有個300畝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經用牛糞肥水養淡水魚,但總覺得這樣對環境不太好。後來有了大量的蚯蚓,黃炳權想,蚯蚓不但可以養雞,也可以養魚呀!因為小時候他釣魚時,就經常用它做誘餌,魚特別愛吃。蚯蚓作為動物性餌料來餵魚,其糞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糞都好。用牛糞養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魚,既賺錢又環保。後來他在幾個大水塘裡做實驗,沒想到一年半時間,很多魚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來味道非常鮮美,與喂商品飼料的魚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態養殖模式,牛糞變“綠色金礦”

  有了用蚯蚓養淡水魚的成功經驗後,黃炳權就想,既然牛糞源源不斷,總是個麻煩,不如接著擴大養魚規模,來消耗更多的牛糞。於是黃炳權才有了修壩養魚的大膽想法。通過試驗,他發現牛糞養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魚也特別喜歡吃。蚯蚓不僅可以喂海水魚,其糞便同樣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這樣,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餌料,也有動物性餌料,不同的養殖品種都有了吃的,而且飼料成本極低。可是在這廣闊的水面上,到底怎麼養更合適呢?

  黃炳權沒有像別人那樣單純地去養魚,而是搞混養,蝦、螺、蟹、魚每樣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尋求一種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廣闊的水面養出高檔海產品。為此黃炳權請來了當地的水產專家,混養了幾個品種,充分利用池塘裡面的水體空間,搞生態立體養殖。

  水體面積大,空氣新鮮,溶解氧就比較充足,根本用不著人工增氧。因水體生態環境比較好,魚、蝦、蟹、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種之間還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鏈。平時,除了補充養殖的蚯蚓和蚯蚓糞,一般不用飼餵其它飼料,基本是一種仿自然的狀態。

  更有趣的是,在這裡,海灘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時有不少天然餌料和魚種也會隨著潮水進來。隨著海水的進入,外面的天然苗種,如魚苗、蝦苗等也被帶了進來,養殖品種和餌料也更加多樣化。當然,僅有野生品種是遠遠不夠的,有時還需要人工投放黃鰭鯛魚、鯔魚之類的苗種。

  與一般人的養殖方法不同,黃炳權投放魚苗不僅品種多,就是同一個品種也是分批投放的。這看似很麻煩,其實他是想盡量讓養殖更接近一種自然的狀態,而且這樣,一年當中總有高品質的海產品上市,也就避開了一次捕撈集中上市的風險。

  黃炳權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整個養殖過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飼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通過幾年的經營,這裡的水體環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產品的質量不僅穩步提高,價格更是高得驚人,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2013年,牛糞給他帶來的純利潤高達1000多萬元。黃炳權和牛糞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憑著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如今他還在和牛糞較勁,想利用當地特有的優勢再多建幾個牛場,讓更多的牛糞成為可利用的綠色資源。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農村創業典型人物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