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字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種文化,屬於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無數書法家所創造的風格多樣、絢麗多彩的書法藝術,匯成中國文化的大潮,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書法藝術無意於佳:

  藝術上有許多道理讓人猜不出所以然。中國的藝術理論尤其如此。你要學畫嗎,從生疏到熟練,實踐多了,經驗豐富了,該算成功了吧,且慢:“畫到熟時是生時”。你要畫人物嗎,人物畫以象為準,於是十年寒窗,似是沒問題了,還是且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這種理論是精闢的,又是讓人迷惘的。蘇東坡在繪畫”似”的問題上有“作畫求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立論,千古以來,爭論不休千古之下,蘇東坡仍是蘇東坡。現在,這位偉人開始對書法發表見解了:“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佳”是每個書家追求的目標,有意於佳不可得.現在卻要求書家“無意於佳”第一流的書家,技巧是得心應手,甚至是超凡入聖的。倘仍有意於佳,於謀篇、結體、用線等考慮再三,刻意經營的話,勢必造成作品的乏味少韻,沒有天趣。風格的過於固定,技巧的過於定型,最後成為“複製式”的創作,正是有意於佳帶來的嚴重弊端。蘇東坡正是在這裡發現了一個新境界,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使書家於創作中,有意地拋棄,遺忘技巧的程式,使其成為無條件反射,使自己歸真反樸,從心而出、受其自然的、無拘無束的情緒的誘發,或許會產生出出奇制勝、具有濃烈天趣的作品來,這正是一種無意於佳而佳的境界:前一佳字指的是既定的技法,它可以保證作品在一般意義上的成功,但也可能成為束縛感情的繩索後一佳字則指技法上無懈可擊之後的天然盎然、聊無窒礙,亦即“熟而後生”、“不似之似是為真似”,亦如老子所謂的二大味必淡”。無意於佳而佳。可使書家的情感於創作過程中一瀉千里,對於書法這門重視時間推移創作順序的藝術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而也為歷代書家所孜孜以求,東坡不但以此自警,亦以此衡人,且餚他跋歐陽修書作:“此數十紙皆文忠公衝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畫,皆有自然絕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蹟也。唯“不加意”,才是“天下奇蹟”。這種因果關係,非臻於斯境者不足與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