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傳統文化作文材料

  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能喜歡!!!

  篇一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一個沉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一片譁然,其中一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儲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乾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一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一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一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捨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援,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

  篇二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你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一個文明的國度,一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盪,國門開啟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湧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麼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裡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篇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許,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駕著歷史的戰車悄悄逝去,但是,負載其上的中華民族燦爛而輝煌的傳統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復返?

  春花秋謝,雁陣南移。華夏民族從歷史的硝煙中一路走過來,她徘徊於“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長城前,縱橫於大唐盛世的舞榭歌臺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鐵騎太硬,晚清末朝的統治者太軟弱,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太利,風風雨雨,悽悽慘慘慼戚的近代民族史化為無數仁人志士的花塚,懷抱傳統經典,胸懷文化末節而含恨長眠!

  時至今日,遠去了刀光劍影,逝去了血雨腥風,安詳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為傳統文化的守墓者與送終人。先不說麥當勞文化在神州達地氾濫成災,法蘭西的名貴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華,英吉利的流行樂瘋狂席捲樂壇,還有日本的動漫腐化我們的青少年,單是那情人節朦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動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團圓之月更美麗。

  難道,蘊育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已行將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樣,在傳統文化被遺忘西化之日,也是華夏民族滅亡之時。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一個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深深融於我們每個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不竭動力。

  欣喜的是,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古典文化研究熱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沉淪於歷史長河深處的文化經典開始浮現於人們面前。于丹的論語“心得”,將孔子的思想精華用美麗易碎的語言編織成現代人心靈的搖籃;易中天以幽默調侃的話語演繹了一部部超現代的《史記》、《三國》„„片片感人,劇劇精彩。且不說功利主義的解說違背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但究其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貢獻卻是難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個人的聖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守望者:“三國”也不是易中天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傳統文化的迷失與復活,將見證我們古老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盛世歌者蕭條人,悵望千秋一掬淚”,讓我們守望心靈的文化淨土,駕起歷史的罡風,仰天長嘯,看巨龍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