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應該怎麼養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一起去看看,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黃鱔的介紹:

  鱔魚,又名黃鱔、長魚、無鱗公子、海蛇、蛆魚、黃蛆等,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鱔魚體型似蛇,圓筒狀。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去,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稜刺

  黃鱔的養殖方式:

  1.放養條件與鱔種投放

  ***1***池塘條件 池塘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前者防逃防滲漏效果好,後者成本低,池塘面積以10~25平方米/只為宜,池深0.7~1米,池底鋪以軟泥20~30釐米,並可新增石塊、樹根等,為黃鱔穴居生活提供條件;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相同的池子不得少於3個,視規模大小而定,以備暫養不同規格的黃鱔。

  ***2***苗種的選擇 鱔種收購或自捕於稻田、湖泊、溝渠等水體中,用專制的竹籠或抄網捕獲。電捕、鉤捕、藥捕或市場收購貯養時間長的鱔魚成活率低,不宜引種養殖。入池的鱔種以體色光亮,呈黃色,黏液豐富,活動力強,體質健康的個體為佳。

  ***3***投放 投放鱔種之前,鱔池要用生石灰清塘,每平方米施0.15千克以殺滅池中的細菌及水生昆蟲和敵害生物,7天后上水放苗。投放前用3%~4%的食鹽水或10毫克/升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倒入盆桶內洗鱔體,約10~20分鐘。同一池中的鱔種規格不宜差別太大,投放規格為25~150克,每平方米50~150尾。同時每平方米搭養5~6尾泥鰍,可起到改良水質、減少疾病的作用。放池後保持水位在25~35釐米。

  2.管理方法

  ***1***水質管理 黃鱔剛入池時氣溫不高,水位不宜過淺,30釐米左右為宜。以後視溫度的上升逐漸降低水位。飼養用水以中性偏鹼,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為準。平時可用生石灰溶液調節水質。養殖期間春秋季每隔5~7天換水1次,夏季每隔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3。夏季氣溫高,要做好避暑降溫的工作。可適當提高水位,在池子四周種植南瓜、絲瓜等藤類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蔭,也可在鱔池內投放適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遮蔭***面積不能超過池子的1/3***,將溫度控制在28℃以下,以利鱔魚的生長。水源條件好者可用微流水方式降溫,效果更佳。10~11月氣溫降到10℃以下,黃鱔即停止攝食進入休眠期,可在鱔池上加蓋塑料薄膜,可平均提高溫度8~10℃,延長生長期。

  ***2***飼料管理

  ①餌料來源:黃鱔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飼料來源很廣,包括小魚蝦、蚯蚓、蝌蚪、蠅蛆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投喂米糠、米飯、豆餅等人工餌料。

  ②投喂量:由於鱔種全部來自於野生,入池後即要進行餌料馴化,即前三天不投喂任何食物,從第四天開始逐漸投餌,直至定量投喂。黃鱔的攝食量與水溫有密切關係,在24~28℃時其攝食能力最強,所以在5~9月要加強投餌,餌料量佔全年的60%。春、秋季節水溫低可適當少喂,以第二天無殘餌為限。

  ③投餌方法:投餌中嚴格遵守“四定“原則:定時,上午9~10時、下午4~5時,下午所投餌料數量略多,佔全天投喂量的60%~70%;定質,所投飼料必須新鮮,無汙染,無腐爛變質現象;定位,每個鱔池設2~3個食臺,飼料投在食臺上;定量,每日的飼料量在同一個季節不應相差太多,剛入池時投喂量佔魚體重的1%~2%,夏季可達8%~10%,秋季佔4%~7%。

  3.病害防治 實踐證明,黃鱔發病後治癒率不是很高,所以防病至關重要。可通過定期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漂白粉***1克/立方米***對鱔池進行消毒,每天及時清除餌料殘渣。每隔15天在餌料中每100千克黃鱔用十滴水20毫升或土黴素10克或磺胺胍10克中的一種連用3天,並在池中放養1~2只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