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創新事例12個

  “創新”已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其實很多事例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創新乃成功的基石,要想成功,首先得學會創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成功需要創新事例,歡迎閱讀!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1: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執行。哥白尼在《天體執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瞭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執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髮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2:鄭板橋獨創一體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覆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幹什麼,他說是在練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3:藝術上的創新勝於模仿

  劉石庵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書法家,它能集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了厚重的獨特風格。劉石庵有個學生,是另外一個書法家翁方綱的女婿。翁講究“筆筆有來歷”,不像古人之處,就認為是敗筆。當他的女婿向他討教書法時,翁說:“去問問你老師,哪一筆是古人的?”女婿沒有聽出其中的挖苦口氣,便去問他的老師。劉石庵想了一會,說:“你回去問問你岳父,哪一筆是他自己的?”這樣針鋒相對的質問,表明了兩位書法家不同的書法見解。可後人對注重創新有自己風格的劉石庵的評價遠在一味仿古的翁方綱之上。這是對兩種藝術實踐的公正裁決。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4:不斷創新的海爾

  創新是海爾發展的不竭動力。海爾集團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的手段和依託,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從引進技術到整合國內外資源、自主創新,堅持“技術創新課題來自於市場難題”和“設計創造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研發理念,通過技術創新使集團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取得長期的成功,營業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78% ,持續保持在家電與其他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5: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

  1899 年 6 月初,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倆開始正式閱讀與鑽研有關航空與飛行方面的書籍。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他倆製造出人類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並且試飛成功。僅僅用了 4 年多的時間,他倆便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飛行夢想,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在反覆進行滑翔試驗中,萊特兄弟發現氣壓中心側轉的現象——彎曲的翼面氣壓中心並不總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氣壓中心一樣往一個方向移動。這一重大發現與許多科技書籍的論點相違背——科學家們已經獲得的關於大氣對機翼壓力的資料竟然有許多是不正確的!萊特兄弟於是在 1901 年下半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準確試驗的風洞,用兩個多月時間使用風洞進行了 200 多次各種型別翼面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出飛機。

  萊特兄弟不迷信書本,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這是創新必備的可貴品質。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6: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7:齊白石老人五易畫風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他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髮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8:普朗克和愛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裡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佈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衝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讚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9:熟諳傳統富於創造的馬連良

  北京京劇團 1959 年演《趙氏孤兒》,由馬連良飾程嬰。在“說破《雪冤圖》”一場中,當孤兒趙武叩門,念“開門來”時,程嬰有一組“聞聲大驚,急向右轉身,甩髯口,左手掩桌上畫冊,臉向外場,戰抖”的身段,接著唱“叩門聲嚇得我膽戰心驚”。有一天演完戲,馬

  連良問他的得意門生馬盛龍:“你知道我這身段是從哪兒來的嗎 ? ”馬盛龍一時想不出,馬連良笑著說:“我是化用了《硃砂痣》裡‘病鬼'的身段。不過那是向左轉身,右手扶桌,我把它反過來了。”馬盛龍這才悟出其中道理。

  馬連良常說:“革新要有所本,創作要有所需。”他本人在藝術實踐中確是這樣做的,由於他諳熟傳統,又富於創造,才以柔潤、瀟灑的風格,形成了“馬派”藝術。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10:女神像翻新變廢為寶

  美國曆經百年的自由女神銅像翻新後,現場存有 200 噸廢料,難以處理。一個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奮勇,主動承包清理。他將廢料分類整理,把廢銅皮改鑄成紀念塔,廢鉛改鑄紀念幣,水泥碎塊整理做成小石碑裝在玲瓏透明的小盒子裡,讓大家選購。結果,本來無人問津難以處理的一堆垃圾,頓時化腐朽為神奇,身價百倍,人們爭相購買, 200 噸垃圾很快被一搶而空。正是由於斯塔克不拘泥於傳統方法,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使別出心裁的他想出了多種處理辦法,由此而獲得大利。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11: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杆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隻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幹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成功需要創新事例12:氧的發現

  物體為什麼會燃燒?18世紀時的權威理論的回答是“燒素說”,認為能燃燒的物體內含有一種名叫“燒素”的特殊物質.

  1774年,英國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學家,他在給氧化汞加熱時,發現從中分解出的純粹氣體可以促使物體燃燒.這是一種什麼東西呢?普列斯特列習慣地從“燃素說”的常識出發,就將它命名名“失燃素的空氣”.

  同年10年,普列斯特列帶著他的實驗到法國遊歷,受到化學家拉瓦錫的接待.當拉瓦錫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實驗後,他立即重做一遍得到了那種新的氣體,並第一個命名為氧,再通過思考研究建立了燃燒的氧化理論.這是化學史上的一次革命.為此,我們除了對拉瓦錫敢於從“常識”頭上邁過一步的勇敢精神表示欽佩外,對普列斯特列被“常識”像夢魔一樣拉著,不能不為之嘆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