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在這裡讀後感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大家讀完好老師在這裡,有何感言?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初登教壇,我就常常思考怎樣做才算好老師?憑著無愧於學生和家長的樸素想法,贏得了大家的好口碑,也取得了一點成績,無形中一步步走向了管理崗位,好老師的特質是什麼?如何培養好老師?帶著這些疑問我走進了《好老師在這裡》。

  書中的老師和所有普通教師一樣過著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許多的孩子在這些平凡的老師那裡找到了春天。他們 “不會累”、“不覺得累”,成功的祕笈在哪裡 ……他們懂得尊重孩子。

  美伶老師,是一位從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自覺自省改變自己教學法的老師,她在中臺灣都會近郊經營一個常態的“普通班”,靠著真正專業的教材設計和分組學習,讓孩子充分扮演學習的主人,每堂課都興致高昂地“玩”數學,“上數學課”成了孩子的渴望!兩年下來,居然可以將四十人的班級“玩”出“數學基本學力測驗”十四位滿分的超神奇成績。

  苗栗農工的遊富永老師始終認為“能在教室外學好的課程一定不要困死在教室內”,他不只帶著孩子求賢訪聖,一站一站意義深遠地喚醒這一群早早被放棄的孩子,讓孩子們相信自己的人生一樣有精彩的目標。老師更進一步開發出許多獨到的好方法讓孩子真正“學會”,也真正“讀懂”,最後,一整班三十七人,這群入學時基測成績只在100~120分間搖擺的孩子,竟然能夠有二十七人扶搖直上國立大學,其實偉大的不只是這樣“功利”的成就,而是走過這一趟學習之路的孩子,大抵都真正找到了人生明確的目標。

  南投國姓鄉的婉雯老師,分享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學生學什麼,老師就得跟著學什麼。”“不管任何比賽或評比,只要學生報名參加一隊,老師就也得組一隊一樣參賽。”老師得有好方法讓學生的學習障礙消弭無形,這才稱得上專業。其實最難能可貴的是心態和因應而生的教學動能,真不知道是怎樣豐沛的教學動能,讓婉雯老師能一眼看到困擾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糾結關鍵,而且能耐心、有效地解開一層一層的糾結,分享這樣高難度的專業技巧,不禁讓人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簡直就是神奇!

  美惠老師在工作中主張“用真心換真情”,她認為,“用真心換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見孩子的情緒”,而且要溫柔地對待。常常只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卻使學生更靠近老師。

  杜守正老師能全然不動聲色地接下學生的一張空白作業,能聽懂學生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不做作業的理由,真是難事!杜老師認為,教學有時能迸發出很有感覺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出現,教師要有等待的耐心。想想我們現在的教育狀況:我們很喜歡統一規定、統一要求,我們的審美眼光就認為統一的姿勢、統一的格式、統一的字跡是美的,我們的制度就為了保證統一,我們的眼裡糅不進沙子,見不得一個“異端”的存在。對於一些特殊的孩子,我們很吝於多給他們“成就經驗”,所以這些孩子多數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實際上,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固有的、僵化的標準去束縛個性不同的學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學生。我們的心中不僅要有分數,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個個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

  其實生命教育就是要孩子和老師們一起學習在“生、老、病、死”和“煩惱”中找回“平安、自在”。這一趟分享,相信許多人明白了“教學”或是“生命教育”這種“高深”得不得了的專業,需要的是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生命的元素和能量!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個新鮮又真實的教育故事,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適合我們教育的方法。 “教育之道無它,愛與榜樣而已。”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他是為著接受一切好東西而敞開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一書中的堅定的話語。是啊,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枝花,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陽光、空氣、養料和水分的空間,讓他們去展現婆娑的姿態。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善於用適當的方式,在教育中巧妙地傳送著自己的愛,與學生息息相關,心心相印,讓愛的教育像流水行雲般自然和諧。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讀一讀這本書。再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是否也可以從中借鑑到培養好教師的“祕訣”呢?

  篇二

  翻開《好老師在這裡》一書,一位位出色的好老師閃現在了我眼前,儘管他們各具特色,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優秀。書中介紹的老師讓我肅然起敬,他們雖然平凡、質樸,卻用自己的智慧、生命、滿腔的愛意為教育事業無私地奉獻著,為學生灼灼地燃燒著。他們讓小草長出了小草該有的風采,讓杜鵑長出了杜鵑該有的風貌,讓每個學生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樣的自己,不愧為"好老師"的稱號。他們是我的楷模,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我雖然不一定保證能讓每個學生都長出自己該有的自信和風采,但至少不會"非得要小草也開出杜鵑不可;非得要在春天開花的杜鵑和梅花一樣在冬天開花不可"。林文虎寫的《好老師在這裡》中,一則則故事讓我深深感動,故事背後的事理引起我深深思考。同樣是做老師,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效果當然顯而易見,而好老師就能找到這些好方法,雖然可能會經歷種種困苦曲折,但最後的收穫卻是甜美的。其實,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學會等待,學會"靜"等花開。在所有的故事中,我對發生在杜老師的書法課堂中的故事最感興趣:杜老師的書法課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要對得起每一張紙,寫詩塗鴉都可以。寫書法,不可以說話,說話的人自己站到後面去,想好了能不說話就回座,站多久自己決定。""對得起每一張紙"是杜老師給孩子的自我要求,這通常能產生很精彩的成果,孩子的創作常常讓人動容。不過,有一節書法課,坐在最後的阿焜整節課都沒有動筆,直挺挺地坐了整節課,收作品時,杜老師看到阿焜送來的空白紙張,問道:"怎麼沒寫 "阿焜很自然地回答道:"老師不是說要對得起每一張紙嗎 "老師點點頭沒說什麼,收下了空白的宣紙。第二個星期的書法課,杜老師偷偷地留心阿焜,發覺他還是一樣安靜地在座位上坐了一整節課,杜老師沒有打擾他,一樣任由他枯坐到下課,一樣收下了他那空白的宣紙。第三週書法課,杜老師還是暗中留意阿焜,阿焜終於有動作了,他在紙上塗塗寫寫,杜老師則壓抑住興奮與好奇的衝動,讓整節堂課按平常的節奏進行。下課時,阿焜終於交上來一張寫滿文章的宣紙,那是一首感人的童詩。杜老師回到宿舍批改完作業後,拿起阿焜的童詩譜了一首曲子。隔天上課時,他邀請孩子們唱起了這首新譜成的歌曲。幾星期前寫不了幾個大字的作文的阿焜,在這首歌曲產生的"很有感覺"中完全改觀了。從這個故事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師不僅需要學習"等待"的藝術,而且需要學習恰到好處的表揚的藝術,需要學會尋找能觸動學生的那根弦。從故事中,我也由衷地感受到,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挖掘,耐心等待,總會有泉湧的機會。

  夏丐尊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支撐那些好老師"不會累"、"不覺苦"的就是對孩子們的愛,是他們用真心換真情。我想每一個老師都是想當好老師的,讓我們開啟心扉,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用心傾聽孩子們心靈的呼喚,讓孩子們無邪的笑容在陽光下如花綻放。最後就用書裡陳元利校長的這句話激勉我自己吧--"教育之道無它,愛與榜樣而已"。

  篇三

  暑假期間,在學校組織的讀一本好書活動中,我選中了《好老師在這裡》這本書。越讀我便越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書中的人物和所有人一樣過著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許多的孩子在這些平凡的身影下找到了春天。他們也過著馬不停蹄的生活步調,但他們卻 “不會累”、“不覺得累”,成功的祕笈在哪裡 ……他們懂得尊重孩子。

  同樣身在競爭、變的時代,常態編班的環境下,年輕熱情的美惠老師選擇採用“師徒制合作學習”來經營國中孩子的學習,而且創造出讓人難以相信的學習效能和佳績。,她喜歡放任自己用真實面目和孩子們做朋友,在學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瘋狂。在月考的最後一天,天上下著傾盆大雨,美惠老師毅然決定開車到深坑街為阿誠買生日蛋糕。半個多小時的山路,幾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這樣的天氣和路況,讓美惠老師畢生難忘。蛋糕買回來了,在全班生日快樂的歌聲中,阿誠一臉燦爛。美惠老師認為,孩子們的每一張笑臉,都是對老師最好的鼓勵。

  書中再次驗證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個堅如磐石的道理。愛心是一個好老師得基本條件。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這種愛是無私的。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就像書中說的“用真心換真情”得要一個人一個人地換才會有效,“批發”、“包裹”都換不來的。“愛其實很容易點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是啊,教師就應該以學生為主,用寬大的心胸去幫助關愛每一個學生。記得在一次音樂課中,小朋友們正隨著優美的旋律邊做動作邊輕聲地唱著歌曲,一切是那麼的美妙!可是,不知是誰在這時發出了一聲刺耳的喊聲,打破了這種美妙的感覺。我不動聲色,繼續動情的彈著琴,小朋友們也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繼續和我一起愉快地演唱……唱完之後,我馬上表揚了他們:“你們的歌聲可真優美,老師真後悔剛才沒有把你們的歌聲錄下來。”這時,班裡的小朋友開始七嘴巴舌地告訴我“老師,剛才XX發出怪聲了。”“老師,他一點也不認真。”“老師……”我拍拍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說到:“關於這件事,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也不會再犯了,是嗎?”他難為情地點了點頭,然後羞愧地低下了頭。“小朋友們,讓我們再來把歌曲唱一唱,這回老師要把你們那優美動聽的聲音錄下來了,你們得表現得更好一點。準備好了,注意姿勢和聲音。”教室裡又響起了優美動聽的歌聲……對學生的寬容也是一種愛。退一步想想已為人師的我們也會犯一些錯誤,又何況是這些矇昧無知的小孩呢?就像書中說的有時候“退”比“進”更有效果。“只要大人要能彎下腰來,和孩子們用同一個鼻孔呼吸,同一顆心感動,就能和孩子‘同一國’地辦教育或教學。”記得有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只有當老師能夠“蹲下來看孩子”時,才能讀懂每個孩子的臉龐,走進孩子的心靈,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慮,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也只有這樣你才會驚奇地發現對學生的不滿、怨氣漸漸消失了,幸福從此熙熙攘攘。

  最喜歡書中杜守正老師說的一段話,值得讓我深思的一段話“教育不是你想帶給孩子什麼,而是你想帶給自己什麼。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我想,還是先想想自己,回到自己。你,要過什麼日子,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就真的去做,很認真地做,很篤定地去做,很溫和的。” 這將成為我今後工作的座右銘。書讀明白了,道理也懂了,但實際操作起來有點難,為什麼?從書中回神過來,驚覺原來我離好老師的距離還很遙遠,但我一直會在往“好老師”這個方向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