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給人啟示的文章

  對於讀書,很多人也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裡面並沒有好壞,只是興趣不同罷了。那麼關於讀書的小短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讀書

  作者:謝山的春天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愛看中國古典小說《三俠五義》、《西遊記》、《老殘遊記》、《蜃樓志》……也看《希臘神話》。哥哥喜歡看武俠小說,如:《絕代雙驕》、《絕招與毒手》、《神鵰俠侶》、也看西方小說如:《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日戈瓦醫生》……我喜歡看小人書《楊家將》、《西遊記》、《霍元甲》、《陳真》。《希臘神話》裡坦胸露臂駕戰車飛馳的戰神,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有一次,鄰居借《西遊記》給我看,我看到一半,他要求我到山地裡幫他拔胡芋藤,否則把書收回,我只得乖乖就範。雖然為看一本小人書為他幹半下午的活,但書中“孫悟空面見如來”的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大開眼界,用現在的話說是“腦洞大開”,影響深遠。

  小時候我家裡窮,受鄰居們鄙視,心裡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如待在家裡看書。有時候,夥伴們拉我出去玩,我恢復愛玩的天性,高興跟他們出門,沒走多遠,祖母就出現在我身後,一把拽著我的手說道:“你的大腿沒有人家胳臂粗,你還好意思跟他們玩”。我心生怨懟,悶悶不樂地在屋裡發呆,祖母走到我身邊,又叨嘮她的故事:“我孃家村裡,有戶姓楊的人家特別窮,他家兒子喜歡讀書,每天在家苦讀書籍。有年元宵節,他家對面的家族祠堂裡,出燈、舞獅子,幾乎全村人都去看熱鬧,他依舊坐在家裡看書。後來,考中進士,做了大官,風風光光地回家,回饋桑梓,做了不少好事,受人愛戴。”

  在祖母的薰陶下,我不再外出和同齡人做遊戲打鬧,而是沉浸在文字中。久而久之,夥伴們也不再來自找沒趣。他們享受他們遊戲的歡樂。我獨自享受讀書的樂趣。記得在《金瓶梅》續書《金屋夢》讀到裡“金谷園中春草生”,我像著了魔似的喜歡,在頹敗的金谷園中春草復生,是何種美麗的畫面,這句具有頹廢之美的詩,像一個魔咒,套住了我心,從此不忘。也許是中了書的毒,我竟然神經質地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同齡人都愛動,愛熱鬧;而我愛靜,愛胡思亂想。別人什麼玩的都會,我什麼玩的都不行。

  四五年級時,我被梁羽生小說裡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迷昏了,愛上武俠小說。我和非常聰慧的同學龍,各取名號,發誓一起寫武俠小說。 但是真動筆,自己寫不出一個字,寫小說的計劃不了了之。

  初中時,有一次寫作文《我的一天》,我洋洋灑灑地寫了八節,大約有三千字,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讀了前三節後,覺得太長浪費課堂時間,中途戛然而止,惹得同學們齊聲吶喊“再讀!再讀”。那一刻,我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自己有點用處。文字帶來的樂趣瀰漫在我心間,化成一個美麗的夢想。於是,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憧憬,多了一股力量,多了一份美好。

  夢想像一杯美酒,每一個擁有夢想的人,都在迷醉的快樂狀態。

  我的少年時代悲慘的事接連發生,痛苦接替而來,但另一方面,因為讀書和幻想,我又是快樂而充滿希望的。

  至今,想起那段滿懷憧憬的青澀時光、那些懷著美好心情觀察世界、站在高處瞭望遠方的情景,覺得它們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依然在熠熠生輝。

  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投入世俗的洪流之中,我在無聊的時候,曾經一度還看書打發時間。可是,當我學徒期滿,開始做工創業時,由於我的周圍人都討厭書呆子,他們每天都是泡在麻將裡,在一起吃吃喝喝,為了融入他們,取得成就,我不得不放棄看書的愛好,混入他們當中去,打牌,吃喝,按摩。

  雖然,我在婚後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裡,埋頭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市裡的晚報上。但還是跟書拉開了距離。生活越來越忙碌,無暇看書,也無心情看書。

  這麼一晃就是十五年,渾渾噩噩,無奈地看著時光流逝,生命逐漸老去,身邊的親友一個一個地遠去,心裡堆積了太多的故事;淤積著太多情感;每次的生離死別,都震顫著我心,引起無限的感慨。這些東西在我心裡鬧騰著,始終在心裡衝撞著,要飛出來,要宣洩出來。但是怎麼讓它出來呢?

  唯有寫作。

  我的心頭,常常閃過莫名的情緒、莫名的光亮、莫名的芬芳,我想抓住它,捕捉它,卻怎麼也抓不住、捕不到。當我試圖提筆描述這種心理時,覺得意枯詞窮。於是,我只得求助於書籍。

  如今,我又開始讀書。沉醉在文字之中。

  一開始,我認為書如山似海,充其量我這一生連世界最經典的書籍都讀不完,我只能讀優秀文章的彙集本,讀精華文章,所以我買的書都是《最美的散文》、《最美的短篇小說》、《最美的詩歌》之類的。而現在我覺得我必須認真讀大師的書,而且儘量全讀重複讀,比方說讀詩,最好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和《巴黎的憂鬱》;讀小說就讀勞倫斯的,如《虹》、《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戀愛中的女人》,還有他的短篇小說集;陀斯綏耶夫斯基的所有小說也值得潛心讀;哲學著作中國的,讀周國平的,外國的,讀叔本華和尼采,他們的文字好讀好懂,而且他們激情四射,寫的文采飛揚,不但能獲得感悟,愉悅,有時甚至有種力量在身體裡啟用的快感。

  最近幾天,我開始像初中時代語文老師教導我的那樣,在文字下面寫下自己的領悟或者讀後感。醉心於這種讀書方式時,我內心感到在不斷收穫的興奮和狂喜當中,內心又充滿著少年時代曾有過的夢想。彷彿又是個青蔥少年。浸淫在書中,感覺不到時光流逝,心彷彿停在永恆之中,享受著快樂。這是一種非常幸福的狀態。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來源於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當中擺動的核心思想,得不到,痛苦;得到,瞬間就會無聊。但是,人在做自己愛好的事時,是愉悅的,它既不在無聊中也不在痛苦中。而且夢想是離死亡的恐懼最遠的地方。所以讀書是一件最值得做的事,也是可以保持幸福到老的一件事。

  篇2:讀書

  作者:知了痕

  很多人在勸諫和教導別人的時候,都講過這樣的話,多多看書,多多閱讀。其實這話一點沒錯,畢竟知識更多地是儲存和收藏在書本里的,只要我們用心去鑽研書本,認真閱讀,相信對於我們一定會大有裨益。古語就有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想來也是在勸諫和教導人們要愛惜書本,認真閱讀。

  對於讀書,很多人也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愛好,想來應該是興之所致便愛不釋手,久讀不厭。讀書有的偏重於科學,有的又戀於文學,但於我,我卻愛詩。每個人選擇愛好,對於書本亦然。那人拿在手裡的,未必是我的所愛。這邊擺放著無人問津的,我卻對之情有獨鍾。真是各有選擇,眾口難調,概莫難述。所以書店裡才有了分門別類的陳列著各色書籍,以供人們於自己的性情愛好之餘自由選擇。

  談到讀書,想來有這樣一個道理也應該會是通的,讀書人應該愛書,教育人的人更應該愛書。所以經常會看到有許多還在讀書的孩子在書店找書看書,他們不買書,只是看,而且看時就簡簡單單地席地而坐的看,為此我倒想向書店提點建議,書店裡能不能多設點座位以方便這些讀書的孩子,以方便更多的到書店看書買書的人,尤其於新華書店更要如此不可。畢竟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現實生活中喜愛讀書的人並不是太多。

  還記得前兩天有幸遇到了一位很有學問的佛佑老先生,老先生學問淵源頗深,在老先生家時,有幸參觀到了老先生的部分藏書,在我都驚歎於老先生愛書藏書之豐富時,老先生卻是不以為然地說,這藏書只是他藏書的十分之一。想來老先生藏書之豐富,非一般人所能比。看得出老先生是一個愛書愛讀書的人。

  今天於工作單位上,看到了許多愛書以及愛讀書的同事和學生。特別是我那些愛書愛讀書的同事們對於書本更是鍾愛有加,非據為己有不能大快人心。其實這點我倒不覺得很再乎,在我看來,書是誰的,書由誰收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書要去讀,認真讀了領悟到了書中的真義比書是誰的、書由誰收藏都顯得重要。畢竟書無人讀時,無論是誰,就是有一萬本書,擺一萬年,都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的。如是,書本不但成不了有用之物,反而成了無用之物,成為累贅。我自己的書我要讀,單位的書我更要去讀。不是有一句話說過“書非借不能讀”嗎?看來對於書本,我就只有去讀了,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在單位。

  篇3:讀書札記

  作者:金靜依

  生活中的“搏鬥”

  ——讀《家》有感

  巴金爺爺在我心裡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自從讀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後,我覺得他更是一個勇於追求美好生活,勇於打破封建陋習的人。

  《家》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高氏家族的悲歡離合,描繪了許許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的黑暗、違心、奉承,通過描寫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對社會、對未來不同的看法進行了層層分析,也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結局。小說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於七十個,衰老的高老太爺專橫跋扈,逼迫了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高家子孫走上了無底的深淵,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顧子孫們多麼奮力的反抗,毫不體會他們的心情,逼覺明娶素不相識的女子,逼鳴鳳嫁給一個荒淫殘忍的老頭做姨太太……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憤。

  此外,我對覺新、覺民和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作為長房中的長子,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應有大好的前途與美滿的婚姻,但在封建禮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麼懦弱,絲毫不反抗,看著心愛的女人死去,看著自己的妻子死去,一點兒也沒有反抗。他愛著他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儈子手。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不能爭取自己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自己所愛的妻,他是那樣無能,也許是因為家庭的關係,也可能是長子的理由,但他卻不知道,是他扼殺了兩個最愛的女人的命。

  可兩個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夢想,堅定的信念,他還堅持“五四”,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最糊塗的時候也許就是在愛情面前,他的自私讓鳴鳳投湖自盡,卻留給了他一具清白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也正是她,讓覺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贏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錄上說覺慧身上有一點他的影子,這樣的人,是被社會欣賞的。

  相比覺慧,二哥覺民不衝動,擁有進步思想,也因此,他贏得了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應該是《家》中最幸運的。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巴金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是的,就讓它成為我們鼓舞的源泉,與生活“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