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複習教案

  多年來,散文一直佔據著高考閱讀的半壁江山,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高三總複習時,老師也對散文閱讀格外重視。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問題的提出

  高考的現代文中的文學作品鑑賞,以散文為主。在高三語文複習中,對散文的鑑賞,多數教師還停留在做題、講題的階段,很少有人能夠就散文自身的特點去認真研究這一文體自身的規律,抓住其關鍵點,使之與《考試大綱》的要求結合起來,在實實在在的閱讀理解中提高閱讀能力,達到備考目的。

  為此,我在聽了大量的高三複習課之後,覺得有必要對此進行專門研究,搞一個專門針對散文鑑賞教學的研訓專題。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高三複習中的散文鑑賞,不同於平時的閱讀教學。它是在《考綱》要求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是在多年來高考考查正規化相對固定的形式下的閱讀教學,是很注重回答問題質量的、理解層次較高的閱讀教學。所以,對大綱要求、對高考考查正規化、對被考查文體理解的深度,就決定了散文鑑賞複習的深度。因此要對此有所突破,必須將以上三點結合起來,綜合研討,才能夠獲得較好的結果。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對策之一:師生一起理解大綱,理解高考到底考什麼。

  考綱在文學作品閱讀上的要求連續幾年並沒有變化。仍然是以下內容:

  現代文閱讀

  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3.鑑賞評價E

  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對策之二:看試題與考綱的吻合程度,理解高考是怎麼考的。

  近二年全國卷與遼寧卷分析:

  ***見附件***

  我們為什麼先從這個角度來談文學作品閱讀的問題,因為考綱要求,這是命題者必須參照的,要從考卷中儘量考查出這些能力來的。考綱是以能力層級來劃分的,理解是B級,分析綜合是C級,鑑賞評價是E級。

  這裡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考綱的理解,一是看高考試題是如何考的。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所謂“文中”,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對文章全域性的“整體把握”;一是指具體的詞語的上下文,即通常說的“語境”。在理解一個詞語時這兩種含義在閱讀分析過程中都同時起作用。所謂“重要詞語”,是就這個詞語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沒有能夠正確理解這些詞語,就很難準確地把握文意。

  例如:2005年高考試卷:***全國卷Ⅰ***《一日的春光》冰心

  14.“我要盡力地吞嚥今年北平的春天”,這裡的“吞嚥”的含義是什麼?作者說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4分***

  答案:吞嚥的含義:盡情的享受。表達了在寒冬中對春天的強烈期盼之情。

  前一問是屬於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這裡的詞語的含義,不是詞語的詞典義,而是文中的語境意。後一問是對這個詞語所在句子的表情達意作用的理解,其實就是“吞嚥”這個詞語飽含著的作者的情感。

  再如《一日春光》的另一題:

  17.結合原文,回答下面的問題。***8分***第二問:

  ⑵作者在“滿意之餘,還覺得有些遺憾”,這裡的“遺憾”指的是什麼?

  答案:春天來得太晚,讓作者等待得太苦。

  第二問形式上像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但實際上不是,題乾的指向不是要考生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而是要理解“遺憾”所指向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屬於“遺憾”這一情感的。這是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所以,這個“遺憾”涉及到前文大部分篇幅的內容。

  這兩個題中的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實際上都涉及了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問題,只有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才能夠很好地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這裡的“含意”與上面那個理解詞語的“含義”寫法不同,意思也不一樣。“含義”是***字、詞、話語等***裡邊所包含的意義,在科技說明文和社科類文章中,“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與文學作品中“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是有很大區別的。在文學作品中考查的實際上是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語境義;與“含意”***[詩文、話語中]含有的意思[多指隱含的深層意思或言外之意]***相同。對“重要句子”的理解,從考綱說明上看,重點有兩種:一種是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一種是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對於文學作品的閱讀來說,主要指後者。

  在散文中,主要指:

  1.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要通過理解修辭方法進而理解句子的原本意思,而這個句子對文意的理解又有著重要作用的。***一篇文章的理解一般只有四個題,命題者不會出那些只考慮表達技巧而與內容關涉不大的句子***

  2.內涵比較豐富、含義比較深刻,表達作者某種情思的語句。

  3.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整個作品主題思想的議論、抒情性句子。這些句子或者是作者的某種觀點,或者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4.表達上形成前後衝突的矛盾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一定的用意。

  5.引用句。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現了一定的思想內涵。

  6.在結構上起提領、過渡、歸結等作用的關鍵語句。這樣的語句不僅可以使文章在外部結構形式上交織縫合在一起,而且能使文章內部意義前後照應,上下貫通。

  1—5是從文章內容上理解,6是主要從文章形式上理解。

  理解重要語句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避免囫圇吞棗,要確認句子的基本意義。留心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分析句子的結構。這是探明句子的特定含意的基礎。

  二是要結合語境,探明句子的特定含意。理解句子的語境既是全文的,要注重對全文基本文意的理解,也是具體上下文的,看是否有與文句對應的解說句。例如“雙基”考試第19題:“否則居魏闕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靜。”請解釋畫線句在文中的意思。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考慮全文,文章主要圍繞現代城市生活和田園生活來寫,“居魏闕***原指宮門兩旁的建築物,後來指朝廷,這裡用來指城市***”和“思江湖***原指士大夫隱居的地方,這裡指遠離城市的田園***”就是兩種生活,再考慮前文的“忙碌的現代人”“安之若命地在現實生活中”和“傾向山水田園”“尋幽探勝”“遁跡深山”之間的對比,就會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即答案中所說的“在現代城市中生活而嚮往幽靜的田園生活”。

  理解詞語、句子的基本意思,進而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深層含意,是一個必須遵循的解題思路,一個句子的含意再豐富,它也是附著在基本意思之上的。

  2.分析綜合

  ***1***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篩選並整合資訊就是根據題乾的要求去歸納概括文章的內容。

  例1:《大地山河》中第二題:作者認為怎樣才能真正瞭解“西北高原”?

  從考綱上看,本題是重點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篩選什麼?審題時重點落在“怎樣”上,即把原題理解為真正瞭解“西北高原”的辦法有哪些。縱觀全文,1-5段談河流,6-8段談高原,9-10段談雪。本題要求回答作者對高原的態度,因此要到6-8段裡尋找答題資訊。答題時要認真審讀有關高原的三段內容,掃描重點語句,並進行合理歸納和恰當概括。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這個問題結合後面的內容講***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或某一部分內容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是一個提煉與綜合的過程。一段活幾段文字內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們能否用一句話或幾句話來概括,這是一種很強的閱讀能力的考查。

  這類題是閱讀文題的重頭戲,它的題量最大、賦分最高、難度也較大。

  例如2005年遼寧卷《切夢刀》一文的前兩個題,都是對這一能力的考查。

  答這類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明確題幹要求,即概括的是哪一部分內容的要點,概括的是哪一部分內容的中心意思,是全文還是區域性。

  第二,無論是全文,還是區域性,答題者都胸有全文。要總觀全文,把握思路,聯絡主旨,歸納出要點。

  第三,在基本意思明瞭的情況下,學會提取關鍵詞、中心句恰當地表述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5***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略***

  3.鑑賞評價E

  ***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現在把以上內容歸納一下,從試題與考綱的吻合程度看,各類試題都沒有超出考綱要求的範圍。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考綱的能力點***或者說考點***是比較全面地涵蓋了作品閱讀的不同層次的要求的。這裡主要體現在以下這樣幾個方面:

  在我們分析的8套卷中,涉及到詞語理解的3處;涉及到重要語句的有2處;涉及到歸納內容要點的有7處;涉及作者觀點態度的概括、評價的有5處;涉及形象及表達技巧的有11處;涉及文章結構、思路的有4處。可見問題集中在對文章內容的歸納概括,對文章中作者情感、觀點的把握,對作品形象的認識,對各種表達技巧的鑑賞,對文章結構思路的把握這一一些問題上。

  下面我們就著其中的幾點,從散文這一文體本身談談閱讀訓練的問題。

  ***三***對策之三:對散文閱讀的再認識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輔導學生進行一種文體的閱讀,首先我們應該對這種文體的一般規律性的東西有比較多***最好是“深”***的認識。老師們歸納了許多做不同的題的方法,有的很細,這對學生理解文章,答題都很有好處。但是如果我們更多地從散文這種文體本身來探討一些如何提高閱讀能力的問題,也許會有較大的提高。

  1.關於文章結構、思路的把握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決不亂走的。”結構就是這種思路的具體展現。我們閱讀時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層次,包括段與段之間的以及內部的層次,才有可能把握思路。

  散文是一種非常隨意、自由的文體,沒有固定的模式規範,所以散文的構成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散文研究家佘樹森先生說:“散文的表現形式的創新,歸根結底,就是要給作者所表露的思想情緒,找一個最佳的流動方式。”而這個“最佳”在於作家的感悟,在於作家要表達的“意”,在於作家達“意”時所憑藉的景、物等。表達情緒所藉助的材料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思路***流動方式***就不同。

  研究者通過對散文的結構方式歸納整理,得出了許多不同的構造形態,其中最常見的是“鏈型構造”,指散文的形象組織是一個節節推進、層層相貫的縱向過程。這個鏈可能是一條敘事鏈,從始到終描述某一過程;也可能是一縷情思,展現前後相連的一條心路歷程。

  在這其中起連線作用的線索往往是:

  ***1***時間的變遷;

  ***2***某種體悟的逐層顯示;

  ***3***“我”的活動足跡;

  ***4***某種情感化了的意象。

  另一種常見的構造形態是“扇型構造”,這種構造沒有明顯的時間的縱向程序,大致在幾個並列層面上展開藝術形象的組織。

  那麼這些處於並列層次上的形象是怎樣連貫起來的呢?一般常見的方法有:

  ***1***用片段中共有的某種性質來連綴整體形象;

  ***2***用特有的情思氛圍來連綴各種片段;

  ***3***用某種或隱或顯的邏輯關係來連綴整體形象;

  ***4***用“我”的所見所聞來連線各種片段。

  例如2004年全國卷:《大地山河》第一題:本文主要分三幅畫面來寫河、寫高原、寫雪,這些畫面是如何組織到一起的?

  本題重點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題是“大地河山”,描寫的物件是河、高原、雪,那麼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材料的呢?本文中的三幅畫面,不是靠行蹤,也不是靠統轄材料的情感,是靠作者的觀感和想象銜接起來的。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西北高原是獨特的:河,“到了冬季水淺”,但夏季漲水,“卻也實在威風”;高原,一望平疇,麥浪起伏,而極目遠望,“有的你還覺得它比你腳下的低呢”;雪,在大野,一望皆白,“空氣也清潔得好像過濾過”。作者的這些印象、感想和想象,連線起了涉及“河、高原和雪”的所有材料。

  參考答案:通過作者的觀感和想象把三幅畫面有機地連線起來,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構成文章行文的線索。***這個題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它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知識性,不很好地讀幾遍文章,不瞭解結構文章的一些常識知識,很難回答恰當。

  情感線索在散文中是比較常見的,例如孫犁的《老家》,是以思念故鄉的情感為線索;冰心的《一日春光》是以一種盼春的情感為線索……

  2.關於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

  散文家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往往是一種個人的獨特體驗。這一點散文和詩歌有共同之處。閱讀散文如果不從作家的獨特體驗入手去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而是以一般的事理邏輯來思考,就往往把握不了作家的獨特的思想情感。

  文藝理論家、福建師大教授孫紹振對2002年全國卷選林非的散文《話說知音》提出批評,認為這不是一篇格調、水準上很高的文章,他認為,文章是一本正經地提出實用理性的問題:為什麼知音只能有一個呢?世界上水平高的人,多得很,只要你一直彈奏下去,就會有新的知音。這就從審美價值下降到實用價值的層次上去了。從藝術創作上來說,俞伯牙彈琴,樵夫鍾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而且能夠解讀俞伯牙的彈出的音符,“巍巍乎若泰山”“湯湯乎若江河”,能夠神奇地理解俞伯牙彈奏出來的情思,真像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所以當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就再沒有心思彈琴了。這是非常具有審美價值的,它與文學中普遍存在的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月是故鄉明。情人眼裡出西施。都因其片面性、絕對化而顯得可愛。講究客觀性,或者全面性,就沒有感情了。這在中國古典文論家嚴羽那裡,叫做“非關理也”,在清代詩論家吳喬那裡叫做“無理而妙”。孫先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強調知音唯一,世間難求,富於詩意呢,還是強調知音無窮有詩意呢?不懂得審美價值對實用價值的超越性,把審美的情感價值和實用價值混為一談。把感情的價值看得很輕,死了知音無所謂,就不能不是煞風景的。

  這個例子說明,對於散文中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必須要注重作家的獨特體驗。

  例1:《老家》孫犁20.通觀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老家有什麼樣的複雜心情?***6分***

  作者對老家的心情是複雜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鄉,尊重故鄉,卻不想回去。一是因為家裡沒有親人;二是因為所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這種心情應該是一種作家所獨有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又符合人之常情,讓人們可以理解並能引起共鳴的。不管閱讀文章時有沒有設題,應該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3.關於散文形象的理解

  在探討散文的形象之前,我們先把散文放在一個大的藝術空間來看一下,我們知道,舞蹈藝術創造的是“流動的形象”,繪畫藝術創造的是“空間的形象”,音樂創造的是“聽覺的形象”,戲劇創造的是一種綜合藝術形象,小說、散文、詩歌創造的是由語言承載的藝術形象。我們欣賞各種藝術,實際上就是在欣賞不同藝術所創造的形象。在這些藝術形式中,和散文最接近的是小說和詩歌。但是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散文、詩歌時,卻很少在這三者之間進行一些最基本的比較。

  對於小說,亨利·詹姆斯有過這樣的闡釋:“在最廣泛的範圍裡,可以把小說看做個人的和直接的生活印象的反映,因為小說的價值首先是由這一點決定的,而價值則因印象的豐滿與否而降低或提高。”小說注重客觀描述,注重對人生世態心態的實體性、過程化描述,即使是像卡夫卡的《變形記》這樣的荒誕小說,作者也是要細緻地描述格里高爾這位可憐巴巴的公司小職員長年累月奔波、掙錢養活家人,最後變為一隻大甲蟲,又在全家忍無可忍中悄然死去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對那些最不符合生活邏輯的故事,作者也要以最符合生活邏輯的細節去表現。所以小說的支柱性要素是情節。人們把小說的這種客觀描述性稱為偏重再現的。

  詩歌無意於描述生活影象,它是把生活中點點滴滴情景變成充滿情感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詩歌的支柱性要素是意象。人們把這種主觀抒發性叫做偏重於表現的。

  散文是處於偏重再現的小說和偏重表現的詩歌之間的,帶有雙重特點的一種文體。敘事散文偏重於再現,抒情和哲理散文偏重於表現。在抒情和哲理散文中,散文形象的呈現方式是散跳式的,它不在乎情節框架是否完整,過程推進是否嚴謹,所以我們通常說它“形散”。也可以說,散文之所以有“散”這樣的特點,才使散文的形象在審美空間上大大加寬。那麼散文在形象創造上有哪些特點呢?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看法,對我們來說,至少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對描寫物件的獨特審視***即以一種什麼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散文描寫物件之豐富,是小說和詩歌難以比擬的,用一句古語,那就是“萬物皆備於我”。在茅盾先生的《大地山河》中,寫了河、高原和雪。寫雪,江南的雪,“清靈俊逸”,北方的雪,厚重堅實,給人以心境清涼而實在的感覺。這是作者的獨特感受,而原卷的20題,就是考查閱讀時能否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感受。原題:“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麼特點?能帶給人怎樣的不同感受?***6分***雪的特點,帶有作者對描寫物件的獨特審視,能帶給人怎樣的不同感受?是作者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形象的創造和對形象的闡發評說等表達手段傳達給讀者的。

  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的。因為作者是以這樣一種獨特審視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創造形象的,而文章的一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也是與之有關的。

  再如:基礎知識測試的第21題:“作者在第二段提到了陶淵明,倒數第二段提到了“書桌邊一樹枯藤……”,這兩則材料各自是從一個什麼角度來表現主題的?”***6分***

  文章的作者認為“可見田園的幽靜,還是敵不過友情的溫馨”。所以她認為:陶淵明先生儘管嚷著“息交絕遊”,但他在“樂琴書”之外,仍然要“悅親戚之情話”。他的理想國桃花源中人,一個個都要設酒殺雞,款待洞外闖入的陌生人,也關心著洞外的人間歲月。我想那時代如果已有電話,陶先生一定會在北窗高臥、酒醒之時,撥個電話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給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長詩,彼此討論一番。所以,陶淵明這則材料是從身居幽靜的田園也敵不過友情的溫馨的角度,說明人不能生活在沒有友情的與外界隔絕的田園裡。“書桌邊一樹枯藤……”這則材料說明了即使身居忙碌的都市,也可以追求一種“將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間”的寧靜與超脫的田園之趣。兩個材料表現的角度是不同的。在設題上題幹是非常直白的,但是很多學生回答不出,就是沒有把材料和作者的情感很好地結合起來,注意到作者對描寫物件的獨特審視。

  ***2***個性化的情感注入***以一種什麼情感來體驗人或事物***

  “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中的形象,是人化的自然,是情感化的物件。朱自清可以寫父親的“背影”,其他人也可以寫,因為不僅每個父親的背影不一樣,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對父親的感受是不同的。推而廣之,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人,在作家的筆下都是“這一個”,是獨一無二的。寫“春”的散文數不勝數,而在蘇叔陽筆下有怎樣的獨特體驗呢?

  有關於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文學作品的思想這類能力的考查,都屬於對作者的個性化情感的體驗的。2005年遼寧卷20題、全國卷Ⅲ17題第二問等。

  我們知道,在散文中,作者情感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有四種:①直抒胸臆;②借事傳情;③以景融情;④託物寄情。而直抒胸臆的方式在許多散文中是不用或少用的,“事”“景”“物”是情思表達的載體,所以我們只有仔細體會散文中所描寫的形象,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家的情感。

  ***3***哲思意味的深入開掘

  通過形象的描繪,使讀者從人情事態、自然景物中體會到作者獨到的、深刻的、能發人深省的思考,或者說一種哲思,是許多抒情、哲理散文所追求的。

  以上談到散文的形象問題,可以說我們分析的這些散文的形象,大多都不是什麼新奇、獨特的,不是小說中的故事,本身就很新鮮,有吸引力。散文的形象不是這樣,它的吸引力來自於作家給它注入了“個性”,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寫,表達出來的情和意是一般人平時想不到或感覺不深的,一經作家寫出來,就與讀者產生了共鳴。從這一點說,散文中表達的情和意又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4.關於語言、表達技巧的理解

  由散文這一文體特點所決定,散文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等,各種敘議結合、情景結合、物情結合,各種正面、側面描寫,各種渲染、襯托、象徵等,都屬於表達範圍之內的***很容易在一篇文章中綜合運用,而語言技巧***各種修辭方式,如傳統的修辭格、整句散句、句式變換等***也更靈活。

  這裡主要多說一說描寫。

  可以說,散文是最方便將日常生活藝術化的樣一種文學文體。說它方便,主要是因為它不需要像小說、影文學那樣去虛構形象,作超現實的藝術提煉和重組;也不像詩歌那樣,對形象進行高度概括與抽象,而後再創造新的意象來表現作者對生活的理解。散文的藝術形象是實性的,其表現的形象是真實的,其情境也是親歷親睹的。所以,散文可以隨意地、直接地將日常生活靈巧地轉化為藝術形象。這種轉化,則是藉助於多姿多彩的描寫技巧來實現的。

  描寫,作為一種表現方式,它和敘述一樣,其表現物件是客觀的,思維物件是具體的。但它又不同於敘述。敘述的基本特點和運用目的是在於展現一個過程,一段經歷,而描寫的本質特徵是它要使表現對像形象化,要傳神寫真,惟妙惟肖。它的主要功能是將感觀印象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生動的情狀。正是敘述與描寫的這種互動運用,才使得作品既有巨集觀輪廓,又顯微觀細貌,使得藝術形象更完整、生動和豐富。

  ***一***散文的描寫手段是多姿多彩的。

  1.再現性的客觀化描寫。這是一種純客觀的描寫方式,寫起來跟小說的再現性方法差不多,其藝術效果也和小說相同。這種描寫,其效果是形象、逼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滿足讀者對某些未知情景的瞭解。

  2.帶有明顯主觀化的描寫。散文的描寫物件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存在,無論是人、物、景、境、事,還是轉瞬即逝的意緒、心像、幻象,都曾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和呈現。它不能像小說、戲劇、影視文學那樣虛構、虛擬,也不能像詩歌那樣虛化、抽象化。但作者充盈的情感與豐富的想象結合在一起,就會使描寫物件產生新變,變成一種既富有情趣而又具有審美特質的藝術形象。有如平凡的紫藤蘿,在宗璞的筆下,就特別的不平凡。在作者喜悅的情感作用下,活躍的想象改變了眼前的視覺形象,靜態的植物變成了流動的瀑布。不僅如此,在作者眼中,這紫藤蘿還“在歡樂”著,還“在和陽光相挑逗”。在讀者的想象中,紫藤蘿是一個美麗的少女,是一個調皮的男孩,是一位快樂的天使。

  有時作者用聯想、夢境、比喻、通感等方式進行一種感覺化的描寫,不刻意追求形真形似,而是用主觀世界的真實折射出客觀世界的真實。或者說是讓描寫物件折射出自己的心緒、心態。這實際上是一種寫意性的描寫。

  例如2004年《老家》中的第一題。

  這樣的描寫,重在表現,它更直接地觸及到了作家的情感深處,也就更能表現作者的情感。

  再如這樣的描寫:在一陣深秋的夜風來臨之前,“秋天愁慘得像鉛石,像死灰。”“太陽化為一團無光的白紙,天空變成一汪停滯的死水,混混沌沌,鬱郁悶悶,全不見高爽的清,寧馨的靜”。這無疑是作者苦悶與壓抑的心緒的折射。

  3.間接性描寫與比較性描寫。上述種種描寫,無論是客觀化描寫,還是主觀化描寫,都是對描寫物件的直接展示,而見解描寫也是散文中常見的表達手段。

  間接描寫有三種情況:一是通過對描寫物件周圍的人、景、物的展示,來側面表現;二是通過描繪物件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來表現物件。這就是變換角度的間接描寫了。三是從側面著筆,佈設一種氛圍、背景、情調,利用賓位形象烘托主位形象,利用外圍烘托核心。這就叫烘托。即宋代畫家郭熙所謂“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

  比較描寫,比較容易理解。朱自清寫梅雨潭的綠,用“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來比較。郁達夫《故都的秋》,以江南的秋與北國之秋比較。郭建英的《秋潮》寫秋,則以“今年的秋”與往年的秋,“今夜的秋風”與“歐陽子筆下的秋風”比照。比較的目的是顯示一種區別,形成一種反差,使主體形象的特點更加突出。

  ***二***描寫技巧的多樣性的

  散文寫作是最講真實、最顯作者性情的,所以,描寫技巧的運用也是極為靈活而又富於創意的。

  1.工描。工描,就是用細密、逼真的筆法,精雕細刻,無論寫人寫物,它既寫形寫態,又寫神寫意,寫得纖毫畢現,血肉豐滿,以其逼真的形貌體現其內在的神韻,傳神而達意。

  2.白描。白描,就是用簡單的筆墨勾勒形象。與工描相對而言,白描的特點在於:一是徑直、直觀。它在再現外物形象時,直接聚焦描寫物件本身,對準其本質特徵,不用比,不設喻,也不用烘托陪襯,呈現一個直觀形態。在寥寥幾筆的輪廓勾勒中,顯示出事物的內在神韻。

  二是質樸、淡雅。它崇尚淡雅清真,用質樸的語言,簡練的筆墨,不事渲染,甚至在遣詞造句中也很少用濃豔的形容詞之類,而是著重發揮名詞、動詞的表意作用,文筆疏淡而求含蘊不盡。

  三是富有自然流走的動態性。白描通常不對客觀外物作孤立的、靜態的全息性展現,而是借重客觀事物的運動狀態來傳神,所以,它常常與敘述相依相伴,相得益彰。

  孫犁的《老家》中的第二題,就是考查“白描”這種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

  當然,工描,白描,是就描寫技巧的特點相對而言的。兩種技法,各有所長。其實,在散文行文中,很多的描寫或是介乎兩者之間,難分彼此;或是兩者互動使用,難辨涇渭。同時,該用白描還是工描,如何運用,都是依據特定事物的情景,依據特定的行文環境來確定的,更是由寫作主體特定的表達主旨、情意興致、創作風格和才氣能力來決定的。

  描寫是散文的一種主要的表達方式,無論從什麼角度去描寫,也無論採用或創造什麼樣的方式、技巧,其表現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要能敏銳地發現、把握描寫物件的審美特徵,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表達技巧涉及的內容很多,我們可以給它分為幾個方面來把握:

  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反襯等。

  3.修辭手法:整句、散句、比喻、擬人、誇張等。

  4.材料安排:主次、詳略。

  這裡面又包含著許多內容,如記敘,就有不同的人稱效果不同的問題,議論有直言與反諷等問題,抒情有直接與間接的問題,而間接抒情又與描寫中的各種方式密不可分***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融情於事等***。

  《語文學習》06年第一期發表了王榮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方法”》一文,文章認為,在語文教育研究中,使用的常常是集合概念,比如“語文”“閱讀”“寫作”,在用法上跟“體育”“體育能力”很相近,然而,籠而統之的“體育”是沒有的,它或者指跑步,或者指游泳,或者指下棋。再進一步,作為物件加以研究時,顯然還要將“跑步”具體化為100米跑、400米跑、10000米跑等,只有確定了是哪一種跑步,我們才能這一種跑的能力如何構成,才能研究如何培養這一種“跑步能力”。這是不是對我們很有啟發呢?我們面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是不是也常常提“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閱讀”這些集合概念呢?在具體的閱讀訓練指導中,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研究散文的讀法,進而研究抒情散文、議論散文的讀法呢?所以我們上面恐怕也只是研究了跑步,在對學生具體文章閱讀的指導時,我們是還應該再細分一下的。

  我們上面提的,更多的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一些認識,涉及到方法的還不多,因為一些具體的方法在各類高三複習材料中已經不少了。我們還要注意的是,訓練要講求方法,而一種方法成為學生解讀文章的習慣,卻需要反覆的訓練。將了幾種方法,只做一兩篇閱讀訓練就不再提了,這樣的講解往往沒有什麼收效。

  ***四***對策之四:把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和答題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

  這是最後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要把閱讀能力的培養和答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不要就題論題,根據考綱的閱讀能力要求,先要進行單項訓練,然後再進行綜合訓練。在進行單項訓練或綜合訓練時,都不能只考慮答題,而不在整體閱讀能力培養上下工夫。在做題之前要通讀整篇文章,要達到能力強的學生在細讀一遍,能力一般的學生在細讀一遍、粗讀一遍之後,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理解。

  所以,我們在文學作品的閱讀複習中,要注意作品的選擇,要考慮一定的廣度和難度。抒情寫意類散文、議論隨筆類散文、小小說都要練習。遼寧卷兩年來的取材都是有很大難度的,而且出的都是現代作品。現代作品歷時相對長一些,經過一定時間檢驗,作家也大多有定論,作為高考閱讀材料,有它的優勢,但是如果需要過多的背景知識為依託,學生做起來就很難。像冰心的《一日的春光》、茅盾的《大地山河》這樣的現代文學作品,就沒有什麼大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