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讀後感三篇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霧都孤兒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霧都孤兒讀後感篇一

  我是個書蟲,喜歡啃各種各樣的書。許多書的扉頁上都提到了《霧都孤兒》這本書,趁著暑假,我把這本書買回來,準備飽餐一頓。

  書的第一章寫到主人公奧利弗剛一出生,母親就死了,他再沒有任何親人。我之後,為奧利弗感到傷心,並覺得這本書記述的都是悲劇。我越看越起勁,併為奧利弗的處境好轉而由衷地感到欣慰。本文的主人公奧利弗·特威斯特是出生在救貧院中的孤兒,他在救貧院的寄養所裡被“養育”了九年,然後被送到一個承辦喪事的棺材店裡當學徒,他無法忍受那裡的不公和虐待,於是歷經艱險逃往倫敦,不料落入了賊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一位老紳士救出,老紳士收他為養子並對他施以知識的恩澤。他卻又一次被綁架回賊巢之中,經一番周折,終於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紳士的幫助下重新得救並奪回遺產。最後,奧利弗同老紳士以及好心人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奧利弗在入賊巢到被救,被救後又被抓,直到最後又被救出時一直都是靠著頑強的毅力挺下來的。因為他嚮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便不甘心留在賊巢做小偷,而想方設法地要逃離賊巢。奧利弗的那種頑強毅力是一般人所沒有的,我們應該學習奧利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用頑強的毅力挺過去,而不是垂頭喪氣地放棄了。

  想到奧利弗就想到我自己,我現在非常的幸福!我想學什麼爸爸媽媽就讓我去學。可跟奧利弗相比,我就差了一大截。四歲的時候,我去學跳舞,學跳舞必需劈腿。壓腿,很疼。一天下來,我已經累得不行了,我堅持學了一年,便學不下去了。後來,我看見一些同齡人在滑冰,“哧溜”一下就已滑出幾米開外,看著他們歡快的神情,我心裡直癢癢。爸爸媽媽給我買了滑冰鞋,並帶我到滑冰池裡滑冰。我學得很認真,在剛會慢慢滑幾下的時候,我經常會因為保持不了平衡而摔跤,可痛了。我摔怕了,覺得滑冰一點也不好玩,就放棄了滑冰。

  我沒有奧利弗那頑強的毅力,但是我會慢慢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

  霧都孤兒讀後感篇二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著。小說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廣闊的歷史畫面,展現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閱讀之後感受頗深,既有對主人公奧利弗悲慘生活的同情,又有對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黑暗、冰冷現實的憎恨。往往一篇作品是作者藉此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評價和態度。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主人公奧利弗的登場是從他出生開始的,“一天夜裡,一位年輕的孕婦被人抬進了濟貧院,沒過多少時間,一個小小的生命就來到了人間。這個小生命躺在一塊小小的褥墊上不停地喘氣,在眾人眼裡他似乎就要活不成了,但過了一分多鐘左右,他卻打了一個噴嚏,哇哇地哭出聲來。”這個小生命的誕生地是濟貧院,這表示他的苦難生活即將開始,同時通過他的“轉危為安”也暗示著奧利弗旺盛的生命力。但他的母親在生下他後就離開了人世。奧利弗也就成為一個由教會教養、由濟貧院收容的孤兒,一個將吃不飽也餓不死的卑微苦工,註定了要在世間嘗老拳、挨巴掌,遭受所有人的歧視而得不到任何人的憐憫。這提示出了奧利弗的身世,也從側面反映了英國社會邪惡醜陋的一面,暗示了英國貧苦兒童的悲慘命運。雖然奧利弗的身世很可憐,童年生活也相當的悽苦,但這一切也不能泯滅一個孩子天真善良的天性。他從孤兒院逃跑後又誤入了賊窩,當他看見貝茲和機靈鬼去偷布郎羅的東西,而他又被誤認為是小偷了,他始終堅持自己沒有偷東西,並且對布郎羅對他的精心呵護,心存感激,從他那小小的可憐的眼神中讓人感到揪心。然而命運對於個男孩並沒有因此垂青,真想讓他被好人布郎羅救下來後,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他又被老奸巨滑的費金弄回了賊窩。但作者對小奧利弗的形象設計是天真可愛、勇敢善良、剛毅倔強的。所以他寧死不肯偷竊,反抗中險些送命。並且不顧自已身體安危而奮起反抗。奧利弗的經歷讓人心痛不已,總覺得這個男孩的命運怎麼會如此的多舛。其實這正是作者對現實的一種批判手法,通過豐富的語言、動作、感情的描寫引起大家的共鳴。所有人都願意有個完美的結局,作者也恰恰如此,通過對小奧利弗身世之迷的揭開,善良的人們紛紛出場,哈利、露絲……惡有惡報,十惡不赦的老費金終於走上了絞刑架,而小奧利弗也過上了平靜幸福的田園生活。這個故事的結局讓人非常欣慰。

  二、作品所展現的社會生活

  《霧都孤兒》以倫敦貧民窟為背景,為我們描述了孤兒小奧利弗的生活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他出身貧寒卻正直、堅韌的男孩形象。他在濟貧院的悲慘生活、在棺材鋪的不公遭遇,以及誤入賊窩的經歷,都反映了當時英國下層窮苦兒童的悲慘生活。狄更斯在此講述奧利弗艱難屈辱的童年生活的同時,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黑暗的、冷冰冰的社會現實。

  三、作品的語言特色

  這部小說有許多精彩的個性化語言,通過對這些語言的運用將一幅生動形象的場景展現在我們面前。如格林維格的“把自己腦袋吃下去”,貝茲的“嘟嚕嘟嚕,瞎編亂扯,胡說八道”等,完全符合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符合故事情節。

  霧都孤兒讀後感篇三

  前不久,讀了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今天在這兒跟大家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這本書主要寫了一位孤兒奧立弗因為一出生母親便去了他天堂,並且沒有父親,遭到了大家的歧視。他在濟貧院裡受到了理事們的歧視,並且把他對這種歧視的放抗看做罪惡,看做壞。他被賣到了一個棺材鋪裡當學徒,卻被其餘學徒以及老闆娘欺負得忍無可忍,他打算離家出走,卻意外地被人誘騙,去學做小偷,他意識到這一行業的罪惡,在一次意外中被一位紳士收留,但他又被那些強盜拐走了。在一次入室行竊活動中,他制止了這行為,並且不小心捱了一槍,事後,被一家好心人收留,那家好心人通過一個懺悔的女人口中得知他的身世,並且找到了那位曾收留他的好心人,聯合為奧立弗討會公道,還找到了屬於他的一份遺產。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簡直不敢想象,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利益,可以為了錢,不惜欺騙,不惜以別人的人生作為得到金錢的代價,他們還有屬於自己的良心麼?是被金錢吞噬了嗎?古代有一句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是的,多少人就是這樣。他們給自己蓋上了一個偽善的面具,當撕開面具以後,就是凜冽的面目。勢利,對窮人的歧視,以及那些對上帝假惺惺的崇拜······為什麼崇拜?也不過是為了自己以後能上天堂,不受自己所幹過的虧心事的影響,那種崇拜也不過是一種偽善的手段而已。真正能上天堂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崇拜上帝,他們已經踏踏實實地過好了自己的一輩子,不作虧心事,濟貧救困,難道這種人不足以上天堂嗎?所謂的濟貧院的紳士們,也不過是勢利以及歧視窮人的下等人與卑鄙人罷了,無非是牆頭的一根小草,哪裡風大就往哪裡靠,恃強凌弱。且看書裡的邦布林先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專門欺負窮人,他哪兒配得上濟貧院理事這個神聖的職位呢?口口聲聲喊著罪惡,口口聲聲喊著無恥,口口聲聲喊著仁慈的上帝,然而,他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利用各種手段,把一個個孤兒賣了去,減輕他的負擔,呵!也就是“說一套做一套”。

  善與惡之間的區別不大,它們也無非是兩條路,就擺在所有人的面前,有的人選擇了惡,然而面前的是一片漆黑,但是有利益一直在誘惑著人,一直誘惑著人向前走。有的人選擇了善,他的面前永遠是光明的,從來不怕會有烏雲,雨。當不經意中走上了惡,只要願意懺悔,重新堂堂正正地做人,仍然可以原諒,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