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指導教學隨筆

  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澱,誦讀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澱,誦讀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會了做人,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怎樣做人,它像絲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地泫潤的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育品質也自然形成,同時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直面經典,誦讀經典,感受經典,仔細回味,接觸經典的每一個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驚喜的感受到開展經典誦讀後帶給我們的喜悅。

  一、學生收益多

  1、孩子的語文素養提高了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後,我欣喜地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比以前更流暢、更風趣了。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識面的擴大。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進步。

  2、道德修養得到完善

  經典誦讀是進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新三字經》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等,在誦讀期間,孩子逐漸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學習習慣。兒童最善於模仿學習,久讀經典,最易受到薰陶,他們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古代聖賢的品質,更加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為。隨著誦讀活動的開展,逐漸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心地善良,性格溫和,舉止文雅,樂意與他人交流、合作。在家裡,她們總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聲說話,和外人接觸,卻像只小綿羊,人家問什麼,就答什麼,甚至不答。自從讀了經典以後,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樣做,真是太沒有禮貌了。《新三字經》中的“明人倫,孝第一,家道昌,門風正。對長輩,忌無禮,凡出言,用敬語”·誦讀經典後的學生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春風,給波瀾不驚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中華經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和教育了我們每一個人。看著孩子們在經典中獲益,我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時,必將自覺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篇二

  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這裡孕育著文明,傳承著經典,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經典文章猶如一顆顆晶瑩璀璨的明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散發著彌久不散的幽香。它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煉,積澱了中華先民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誦讀活動已來,我一直堅持這方面的教學活動我班學生至今誦讀了《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弟子規》、《千字文》和部分《三字經》。我發現學生身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能主動把經典誦讀詩文背下來,許多同學克服了膽怯心理,可以走上講臺大聲地朗讀,這給他們學語文增強了自信心。

  2、道德修養得到完善。經典誦讀是進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等在誦讀期間,孩子們逐步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學習習慣。通過背誦經典,也使學生從小就吸收經典的文化知識,不但能夠陶冶情操,培養兒童心地善良,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修養的提高,而且有利於培養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擴大知識面,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

  3、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後,我欣喜地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比以前更流暢、更風趣了。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層層加深。同時,多讀經典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俗話說的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

  回首和孩子們一起走過的兩年多誦經之路,我感慨,看著孩子們在經典中獲益,我欣慰!

  篇三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經典古詩文是何等重要。而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創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古詩文誦讀教學,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的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強烈的古為今用意識、更為濃烈的人文色彩,進而在開發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發揮出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誦讀經典古詩文的實踐,並且有了一些感悟:

  一、誦讀內容,精挑細選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欣賞水平也還有限,所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得精挑細選。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和有益有趣的原則,結合課文中的古詩學習,適當拓展延伸。每學期開學初就列出應誦讀的課外古詩文的篇目二十五篇***全學期***及校本經典教材內容,印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有的放矢,心中有明確的目標。

  二、固定時間,誦讀經典。

  規定學生於課前十分鐘為誦讀古詩的固定時間,老師事先進行朗讀輔導,加強老師及優等生的範讀,讓每位學生能讀出詩味兒。利用語文課前約兩分鐘時間進行彙報,並要求誦讀給父母聽,要求家長積極配合簽字。堅持天天積累,持之以恆。

  三、誦讀經典,提高興趣。

  誦讀古詩文經典讓學生們的談吐變得非同一般,出口成章。因為誦讀古詩文經典,學生們變得喜歡看書了,因為他們要知道更多的關於李白、杜甫的事情,更想明白《兩小兒辯日》的真正結論。於是各種有意義的書籍充盈著學生的生活。

  四、誦讀經典,學會感恩。

  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一直教育我們要通過自身修養成為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的人。讀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時,學生說到了自己媽媽的辛勞;讀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時學生談到了老師的偉大……學生通過誦讀在心靈的深處,優秀的思想文化盪滌著每個人的靈魂,反覆誦讀,專心揣摩,自然會感同身受,意韻深長。

  五、課堂滲透,落實經典

  將近一年課堂教學經典古詩的滲透,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有了語文的韻味,也讓古詩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如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在教學中我有意滲透了孟郊的《遊子吟》,通過誦讀,體會了母親的辛苦,母愛的偉大,充分地落實了教學目的,也讓教學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誦讀經典,學以致用

  對於學生已積累的古詩文,老師應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從中真正享受到無窮的樂趣。如組織班級 “經典詩文朗誦會”,開展“詩配畫”活動及課後仿寫,如在學了《我想》這首詩後,鼓勵學生仿寫,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大量誦讀古詩文,孩子們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鬆,語言流暢。古典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古典詩詞教學插上創新的翅膀,讓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之一起高高飛翔,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是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