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探討論文

  我國的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教育改革關乎一代人的成長和命運,關乎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意義十分重大。但如何進行改革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深化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

  內容摘要: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主動地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教學教改;實施素質教育

  我國的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教育改革關乎一代人的成長和命運,關乎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意義十分重大。但如何進行改革呢?筆者認為,應一切從人出發,應以育人、以學生成才為中心。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就是把人變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全面轉向素質教育和“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任務。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主動地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育人觀。

  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將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實際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反映兩種教育思想的不同的教育模式。要擺脫前者的束縛,轉向後者的軌道,就必須首先摒棄那種不適應社會主義觀代化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按照素質教育思想和現代化教育觀念構建我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應試教育的問題在於,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的分數,只要拿到高分就行,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愛好,使得一部分學生最後成了高分低能兒,另外一部分學生得不到高分,也沒有機會使自己的專長和能力得到發揮和進一步提高。應試教育培養的這種人才怎能肩負起祖國給予的重任。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觀念,育人思想要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核心,實現從知識積累到提高能力的轉變。

  2、實施素質教育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在的學生都比較厭學,實際上,厭學是教師看到的一種表面現象,這之後隱藏著一個本質問題,那就是學生對單調、枯燥的應試教育不感興趣,提不起學習的積極性。贊可夫曾經說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感興趣,就會萌發學生的動機。這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於興趣,要想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杜威也說過:“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訊號和象徵。”要提高能力,同樣要使學生對學業有興趣,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就不會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就不會產生剖根問底的探索精神,也就不能提升學生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引者,學生真正的老師是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學習的動機就會越強,就會大大地提升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滿堂灌的做法,轉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絡,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體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併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因為我們知道能力是發展特長的核心,知識是發展特長的基礎。培養創造型人才,傳授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能力都是在實踐中得到鍛鍊的。教師要交給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實踐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學生就會積累起實踐的經驗,掌握實踐的要領,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就會提高。所以,教師交給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後,要根據實際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只注重給學生灌輸知識,很少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學生只能一味地接受知識,而不懂得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累知識,但是比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能力也起著重要作用。梁啟超先生說過:“教員不是拿已得到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每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規律,都有掌握它的最佳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養成了。

  5、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校教育是暫時的事情,而學習則應終身進行”***車爾尼夫斯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學習的一生,學校教育只能積累一些基礎知識,養成日後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將來打基礎。我們都有一個共識,即學生在學校學習並無過多的差別,但走向工作崗位後取得的成績卻迥然不同。成績的大小,與走出校門後的努力程度有關,也與在學校養成的學習習慣有關,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一生受益。

  6、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點,課外輔導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點,是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科舉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為學生解疑釋惑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外輔導,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個別輔導幫助糾正。這樣既可以彌補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不足,又可以發現課堂教學的欠缺,獲得真實的資訊反饋,有利於教師總結經驗,改進教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