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科技論文格式模板

  科技論文是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的方法,科技論文格式有利於實現學術的規範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1 題目是科技論文的中心和總綱。

  要求準確恰當、簡明扼要、醒目規範、便於檢索。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用小2號黑體加粗,居中。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2 署名

  署名錶示論文作者宣告對論文擁有著作權、願意文責自負,同時便於讀者與作者聯絡。署名包括工作單位及***。工作單位應寫全稱幷包括所在城市名稱及***,有時為進行文獻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別、出生年月、職務職稱、電話號碼、e-mail等資訊。

  用小4號宋體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3 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內容包括:

  1***該項研究工作的內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實驗方法。

  3***總結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見解。

  4***研究結論及其意義。

  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中文名稱的“內容摘要”用小2號黑體加粗,居中,其內容另起一行用小4號宋體***1.5倍行距***,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

  英文“內容提要”專案名稱規定為“Abstract”, 用小2號Times New Roman字型加粗,居中,其內容另起一行用小4號Times New Roman 字型,標點符號用英文形式。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4 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題內容資訊條目的單詞、片語或術語,一般列出3~8個。

  有英文摘要的論文,應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錄與中文關鍵詞相對應的英文關鍵詞***key words ***。

  中文名稱的 “關鍵詞” 另起一行用小4號黑體加粗,內容用小4號黑體,一般不超過8個詞,詞間空一格。

  英文“關鍵詞” 另起一行, 專案名稱規定為“Key words”,用小4號Times New Roman 字型加粗,頂格,其內容接“Key words”後空一格,用小4號Times New Roman字型加粗,詞間用分號“;”隔開。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5 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導言、序言、緒論,它是一篇科技論文的開場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寫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緒言、緒論。

  引言的寫作要求

  ***l***引言應言簡意賅,內容不得繁瑣,文字不可冗長,應能對讀者產生吸引力。學術論文的引言根據論文篇幅的大小和內容的多少而定,一般為200~600字,短則可不足100字,長則可達1000字左右。

  ***2***比較短的論文可不單列“引言”一節,在論文正文前只寫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與摘要雷同,不要寫成摘要的註釋。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引言中不必贅述。

  ***4***學位論文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確已掌握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開闊的科研視野,對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論證,因此,有關於歷史回顧和前人工作的綜合評述,以及理論分析等,則可將引言單獨寫成一章,用足夠的文字詳細加以敘述。

  ***5***引言的目的應是向讀者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不要給讀者懸念。作者在引言裡不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過於表示謙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引言的格式要求

  專案名稱用小2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另起一行用小4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6正文

  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體,是用論據經過論證證明論點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正義佔論文的主要篇幅,可以包括以下部分或內容:調查物件、基本原理、實驗和觀測方法、儀器裝置、材料原料。實驗和觀測結果、計算方法和程式設計原理、資料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的圖表、形成的論點和匯出的結論等。

  正文可分作幾個段落來寫,每個段落需列什麼樣的標題,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大體上可以有以下幾個部分***以試驗研究報告類論文為例***。

  1***理論分析。

  2***實驗材料和方

  3***實驗結果及其分析

  4***結果的討論

  具體要求有如下幾點:

  1***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2***事實準確,資料準確,計算準確,語言準確;

  3***內容豐富,文字簡練,避免重複、繁瑣;

  4***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表達形式與內容相適應;

  5***不洩密,對需保密的資料應作技術處理。

  具體格式要求:

  1***文字統一用5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多倍行距,設定值為1.25;

  2***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小4號宋體加粗,獨佔行,末尾不加標點;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用5號宋體加粗,獨佔行,末尾不加標點;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加粗,若獨佔行,則末尾不加標點,若不獨佔行,標題後面須加句號;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用5號宋體,其餘要求與三級標題相同。

  注意: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科學論文格式要求和科技論文寫作技巧

  7 結論

  科技論文一般在正文後面要有結論。結論是實驗、觀測結果和理論分析的邏輯發展,是將實驗、觀測得到的資料、結果,經過判斷、推理、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整篇論文的總論點。結論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得出了什麼規律,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補充、修改和證實,有什麼創新;本文研究的領域內還有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關鍵。   對結論部分寫作的要求是:

  1***應做到準確、完整、明確、精練。結論要有事實、有根據,用語斬釘截鐵,資料準確可靠,不能含糊其辭、模稜兩可。

  2***在判斷、推理時不能離開實驗、觀測結果,不作無根據或不合邏輯的推理和結論。

  3***結論不是實驗、觀測結果的再現,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複。

  4***對成果的評價應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鳴得意。證據不足時不要輕率否定或批評別人的結論,更不能借故貶低別人。

  5***寫作結論應十分慎重,如果研究雖然有創新但不足以得出結論的話,寧肯不寫也不妄下結論,可以根據實驗、觀測結果進行一些討論。

  要求:

  專案名稱用小2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另起一行用小4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

  8 參考文獻

  在科技論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資料和材料等,都要對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未***致謝段之後***列出參考文獻表。這項工作叫做參考文獻著錄。

  參考文獻著錄的原則

  1*** 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2*** 一般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

  3*** 採用標準化的著錄格式。

  參考文獻格式要求:

  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的型別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型別,採用字母“Z”標識。

  參考文獻一律置於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

  示例 [1]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49***.

  [2] [英]藹理士.性心理學[M]. 潘光旦譯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二***論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 [俄]別林斯基.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A].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冊[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凡引專著的頁碼,加圓括號置於文中序號之後。

  ***三***報紙文章

  示例 [1] 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報,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J].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五***學位論文

  示例 [1] 劉偉.漢字不同視覺識別方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1998.

  ***六***報告

  示例 [1] 白秀水,劉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998.

  關於科技的論文範文

  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

  摘要:

  從總體上看,整個 科學 技術可以分為國防***或軍用***科學技術與民用***或普遍***科學技術。但由於80%的 科技 成果既可用於軍用又可用於民用,因此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各國 發展 的 歷史 表明:國防科技在整個科技發展中往往超前於民用科技而處於先行發展的地位,並對民用科技的發展起著先導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民用科技的發展又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基礎,它為國防科技的不斷進步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技術條件。雖然冷戰結束後,世界許多國家調整了國防科技發展戰略,但的上述基本關係仍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一、國防科技的先行發展

  鑑於國防科技的特殊重要性,在整個科技發展過程中,國防科技總是處於優先發展的地位,或者超前並帶動民用科技的發展。這是國防科技的一般科技功能的集中體現。

  ***一***一個“古老而痛苦的真理”

  從古至今,在各個國家,不管是 政治 家、軍事家,還是科學家、 企業 家,都對國防科技或軍事技術在國家各項事業特別是科技發展中處於先行發展的事實予以承認,甚至認為“這是一個古老的,也仍然是痛苦的真理。”①

  當戰爭伴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成為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以後,就像生命之初人類本能地要採用各種可能的手段進行生存鬥爭一樣,國家或統治階級必然會要建立強大的軍隊,並掌握最有威力的武器,從而使優先發展軍事技術勢在必行。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任何需要都更為迫切、更為重要,而發展軍事技術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最重要手段。於是國家便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研製武器。許多科學家也就投身到軍事技術的發展之中。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是古代 研究 軍事技術的著名科學家之一。在近代科學誕生以後,幾乎所有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從近代科學巨人伽利略、牛頓等人,到 現代 科學泰斗愛因斯坦,都或多或少地從事過軍事技術或武器裝備的研究。在眾多有才華的科學家的努力下,科學上的新發現,技術上的新發明創造,大多要麼產生於軍事領域,要麼首先 應用 于軍事領域。軍事、戰爭不斷給國防科技發展提出需要解決的 問題 ,而國防科研的開展在極大地提高武器裝備的效能和國家軍事實力的同時,也促使許多新的科學技術領域得以開闢並獲得發展。正如貝爾納所說:“科學與戰爭一直是極其密切的聯絡著的;實際上,除了19世紀的某一段期間,我們可以公正地說,大部分重要的技術和科學進展是海陸軍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②不僅如此,而且“軍事始終是 社會 生活領域中對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個領域。”③

  隨著國防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踐,使各國更進一步認識到了發展國防科技的重要性。因此,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防科技在各國各項事業,尤其是科技發展中,更牢固地佔據著先導地位,以至於冷戰時期,美國、前蘇聯兩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的整個科技和 經濟 發展都是以國防科技發展的需求為導向的。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兩大國的國防科研經費都佔政府科研撥款總額的60%以上,兩國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大部分都在從事與軍事有關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實際上,當時全世界科研總經費中,國防科研經費所佔比例至少在50%以上。

  展望未來,雖然由於冷戰的結束各國國防科技發展的規模可能還將縮小,速度進一步減慢,但其優先地位仍不可動搖。例如,即使到了2000年前後,美國的國防科研經費在政府的科研撥款中仍將佔總額的50%。這就是說,國防科技的先行發展已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或 規律 。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整個科技的推進

  軍事的需要,國防科研的開展,導致了科學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而且還可促使一系列新 理論 、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的問世,因而引起新的學科或專業技術領域的建立和發展,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個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現代大型的軍事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的實施還給科研管理方式或科研體制的變革以巨大刺激,促使科學技術從“小科學” 時代 進入“大科學”時代,這對於整個科技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應該強調指出,許多重大的國防科研計劃的實施或國防科研專案的完成對民用科技發展的 影響 之深遠和涉及範圍之廣泛,甚至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域性性影響,往往是民用科研無法比擬的。正因為如此,儘管國防科技發展對經濟發展有不利的一面,但各國仍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發展國防科技,以全面推動整個科技的進步。

  1.武器裝備的研製與新的技術突破

  科技發展史證明,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和全域性性影響的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因為軍事的需要,通過研製武器裝備而取得突破的。材料、機械製造、通訊、 電子 、資訊處理、能源、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科技領域的重大進展概莫如此。

  例如,雷達的研製極大地豐富了無線電電子學的 內容 ,並促進了電子元器件和電子線路技術的發展;因 計算 火炮彈道而研製成功的計算機,導致了電腦科學的正式建立,而電腦科學的發展則改變了資訊科學技術和控制技術的面貌,還導致了人工智慧這一新領域的誕生;核武器的開發使核物理、高能物理、核技術和能源技術大放異彩;遠端火箭和彈道導彈的研製迎來了空間科學和航天技術的大發展。國防科技對一般科技的推動有時是我們想象不到的。人們今天常常見到的許多技術看起來似乎與軍事無關,實際上卻是國防科研的成果。例如,罐頭食品的製造及其儲存在今天看來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日用 工業 技術,但這項技術卻是19世紀初法國政府為解決軍隊的食物供應而作為一項軍事科研任務交由尼古拉斯·阿珀特等人研究出來的。後來,戰場外科抗菌和無菌操作也得益於這項成果。又如,傳送帶、縫紉機等也是軍事上的發明或國防科研的成果。1798年,美國發明家惠特尼接受政府的槍支訂貨後,為提高槍支的生產效率而設計出了傳送帶。此後傳送帶被逐步推廣應用於機械、汽車、照像機、鐘錶、電視機、電子裝置等的生產流水線上。縫紉機則是普法戰爭時為解決法軍縫製軍服的需要由巴塞爾米·西莫尼製造出來的。

  2.國防科研對“大科學”的刺激

  國防科技對整個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還集中表現在促進科研管理模式或體制的重大變革上。正是軍事技術發展的需要和現代重要的武器裝備研製計劃的實施,使科學技術更快地從“小科學”時代推進到了“大科學”時代。

  在19世紀中葉以前,科學研究大都是科學家個人的事業,尚未形成由國家資助科研的體制,科研經費投入和參加科研的人數都很少,因此那時的科學稱為“小科學”。但在20世紀以後,由於大型武器裝備的需要,促使“小科學”逐漸發展為“大科學”。

  所謂“大科學”,就是科研經費數量龐大、參加科研的人員眾多,由國家進行組織管理的規模巨大的科學。這種“大科學”誕生於國防科研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軍事的需要,美國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國家科研機構,並把國家實驗室、工業實驗室、高校實驗室以及非營利的科研機構,統一由聯邦政府研究與發展署管理。這實際上完成了戰時美國“大科學”體制的改造。在戰爭中,為了研製出必需的新型武器裝備,美國政府資助並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國防科研計劃,如雷達的研製、***的研製等。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研製第一顆***的“曼哈頓工程”計劃。美國為實施該計劃,共耗資20億美元,集中了15萬名科技人員,在政府的統一組織管理和協調下開展研製工作。該計劃的成功實施,對於科學技術的組織管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宣告了“大科學”時代的到來。

  戰後,美國一方面將“大 科學 ”體制和管理 方法 從國防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上,同時繼續沿用“曼哈頓工程”的方法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武器裝備研製計劃和航天技術 發展 計劃。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將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納入政府的管理範圍之內。前蘇聯、 中國 、英國、法國等也實施了一系列研製尖端武器裝備的“大科學”計劃。無論是50年代美國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潛艇計劃,前蘇聯的人造衛星計劃,還是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計劃,中國的“兩彈”、“一星”計劃,也無論是70年代美國的太空梭計劃,前蘇聯的空間站計劃,還是80年代歐洲航天局的“阿里安”火箭計劃,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中國的“863”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所有這些重大的國防和民用科研計劃的實施,都是“大科學” 時代 日趨成熟的標誌。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由於國防 科技 發展的推動,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才告別了“工場手 工業 ”式的“小科學”時代,迎來了“機器大工業”式的巨集偉的“大科學”時代。正是由於“大科學”的蓬勃興起,世界又很快進入了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洶湧澎湃、高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期。從這一方面來評價,國防科技對整個科技進步的推動是不可估量的。

  二、民用科技對國防科技發展的 影響

  雖然軍事的需要、國防科研的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民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但國防科技的發展更離不開民用科學技術的繁榮,因為它必須以整個科技進步作為發展的基礎。英國著名科學家羅素認為:“科學的實際重要性,首先是從戰爭方面認識到的。伽利略和雷奧納都自稱為會改良火炮和築城術,因此獲得了政府的職務。從那個時代以來,科學家在戰爭中起的作用就愈來愈大。”④這指出了科學和科學家對軍事技術的重要作用。

  與古代科學和近代科學相比, 現代 科學技術對國防科研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

  第一,各種現代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裝備從原理、結構的 研究 、設計到使用和改進,都是建立在現代 自然 科學、技術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的,都離不開現代自然科學提供的 理論 武裝和技術科學的突破。眾所周知,核武器的開發是以核物 理學 的發展為前提的,彈道導彈的研製是以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推進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等的發展為基礎的,精確制導武器的問世是以微 電子 學、 計算 機技術和感測器技術的成就為條件的,隱身飛機的誕生是以材料科學的新進展和新設計製造技術為依據的。實際上,從常規武器到戰略武器,從傳統武器到高技術武器,其研製和改進無一能離開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成就。高能鐳射武器的研製,可以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一道理。

  美國“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中的地基高能鐳射武器系統***由於該計劃的調整,這一系統的研製雖已推遲,但仍在繼續開展研究工作***,由高能鐳射發生器、鐳射束聚焦與發射系統、鐳射束大氣傳輸與自適應光學系統、天基中繼反射鏡和天基作戰反射鏡系統、作戰管理與殺傷評估系統等部分組成。所有這些分系統的設計製造均涉及一系列複雜的自然科學的理論 問題 和技術科學的方法問題。例如,鐳射發生器既依賴於量子電子學關於“微波鐳射輻射振盪放大”等關鍵問題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還必須利用高能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等的最新成就;鐳射束的發射與大氣傳輸和反射鏡等涉及光學、新型材料及精密加工製造技術、自適應光學、大氣物理學、航天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領域所取得的新進展;作戰管理與殺傷評估則與計算機技術、空間監視與探測技術、資訊傳輸技術等的研究密切相關。此外,高能鐳射器要作為反導武器使用,還必須解決鐳射束對材料的殺傷破壞機理問題,這又離不開高能物理、高溫物理、等離子體物理、材料與結構應力等領域的研究。

  第二,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 應用 越來越廣泛,促使國防科研的研究性質和科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影響軍事技術發展的主要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科學,如金屬學與金屬工藝學、機械原理與設計、化學工程等,基礎理論科學與之明顯脫節,因此國防科研僅限於發展研究和應用研究。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和計算機的研製主要依靠大批優秀的數學家去解決複雜的數學計算問題,第一顆***的研製是作為基礎科學的原子物理學發展的直接結果,同時也需要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工程計算問題。此時人們發現,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理論修養和才幹“使工程師們相形見絀”。從此,武器裝備的研製進入了理工結合的時代。既然基礎理論研究可以導致嶄新武器裝備的問世,它們理所當然地成了國防科研的物件和 內容 。現代國防科研因此形成了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三種不同性質的科研在內的完整的科研結構。現在甚至可以說,如果基礎研究不能走在前面,武器裝備的發展就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基礎科學對武器裝備研製的作用在不斷增強,應用範圍在不斷擴大。現代軍事技術領域不但積極應用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這樣一些基礎科學的理論研究成果,而且也將天體科學、地球科學等基礎科學用於軍事目的,同時還大大擴充套件了所有這些基礎科學的應用範圍,以至於“現在無法絕對肯定有某種自然科學與軍事發展無關,對它沒有用處。一切領域的自然科學不是已經用於軍事發展,就是對軍事發展有潛在的應用價值。”⑤利用動物學對某些動物器官的構造和功能的研究***即仿生學***成果來研製武器裝備已不是什麼新奇事物。例如,模仿鳥類的翅膀設計軍用飛機的活動機翼,模仿某些動物的聽覺與視覺器官設計軍用感測器等,已日益成為較為成熟的技術。利用對人類高階神經活動的研究成果研製神經性毒劑,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研製基因武器等,正在成為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引人注目的是,利用地球科學***如氣象學、地震學等***和化學理論研製的環境武器,可誘發狂風暴雨、山洪、海嘯、地震等。70年代美軍在越南戰爭中就曾試驗以氣象武器對付“胡志明小道”,並取得一定效果。現在,利用化學的新成就研製非殺傷性的粘合劑使飛機被粘結在機場跑道上,使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零部件粘合在一起無法使用或行駛等,已成為美軍未來高技術武器的一個發展方向。所有這一切都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是國防科研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第四,現代武器裝備結構極其複雜,製造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其研製、生產和維護使用都需要使用民用工業提供的加工製造技術,或者說作為國防科技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工業的生產製造技術必須以民用工業技術特別是其中的新技術為基礎。如現代武器裝備的基本製造技術和製造裝置仍然以民用機械製造常用的技術和裝置,如鑄、鍛、鉚、焊、車、鉗、刨、銑、磨、鏜、鑽和熱處理等基本技術和裝置為基礎。主要的武器裝備或者直接用這些技術和裝置製造,或者用以這些技術和裝置為基礎研製出來的各種新的專用裝置和新技術***如高精度專用精密機床、爆炸成型技術等等***來製造。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製造技術和裝置的發展,任何現代武器裝備都不可能製造出來。因此,國防科技不能脫離民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單獨發展。

  參考 文獻

  1.F.J.施特勞斯.挑戰與應戰.中譯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87

  2.J.D.貝爾納.科學的 社會 功能.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41

  3.H.A.洛莫夫.科學技術進步與軍事上的革命.北京:戰士出版社.1982.26

  4.羅素.西方 哲學 史.中譯本.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5

  5.同3.19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