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研論文

  音樂是一種很美的藝術,讓人禁不住就陶醉其中,不管是優美的還是激烈的,都有震撼人心的巨大效應。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大型音樂晚會策劃與製作

  一、大型音樂晚會創作特點

  ***一***創作的命題性較強。

  大型音樂晚會的主題性色彩較強,其宣揚的主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其音樂創作要符合音樂晚會的要求,即要體現其命題性的特點。大型音樂晚會的定位明確,必須完全服從於晚會的主題和宗旨,烘托音樂晚會的主題層次,推動晚會的進行,因此音樂晚會的風格、形式、題材、節目安排等都直接影響音樂的編排,針對不同的需求來安排節目開展內容,避免出現晚會主題出現偏差。例如在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週年的大型音樂晚會上,其音樂節目的選擇就要貼近改革,反映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二***晚會樂曲旋律流暢性。

  大型音樂晚會策劃與製作的關鍵在於保證節目整體旋律流暢,保證整個節目的音樂旋律可控性,其中音樂旋律是整個音樂晚會製作的關鍵,旋律可以彰顯晚會主題,推動晚會一步步邁向高潮,評價大型音樂晚會的質量的直觀因素就是樂曲旋律的流暢性。大型音樂晚會的創作要體現雅俗共賞的特點,在保證旋律流暢性的同時提供啊音樂旋律的優美性,打動聽眾的心靈,帶動現場觀眾以及媒體觀眾融入到音樂晚會中,從而實現音樂晚會被大多數觀眾接收,提高晚會的普及度。

  ***三***創作要保證動態起伏。

  音樂晚會的流暢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為了提高音樂晚會效果,要營造動態起伏的音樂張力,這就要求策劃和創作人員明確晚會主題,合理安排晚會節目,在節目中鋪設伏筆,牽引觀眾的情感和吸引力,從而實現流暢性和動態起伏並存的晚會效果。大型音樂晚會動態起伏情節的埋設主要依賴於歌曲節目的設計,要把激情澎湃的歌曲和小橋流水的歌曲合理串聯融合,讓觀眾得到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現場情感的聚攏和宣洩互動進行。

  二、大型音樂晚會創意與策劃

  大型音樂晚會策劃最關鍵的是音樂創作和策劃,相對於電視臺晚會,音樂晚會重視現場演唱和互動,其現場氣氛的調動都是通過音樂節目進行控制,因此,工作人員要加強音樂方面的策劃,盡力彰顯每個節目的藝術水準。音樂晚會的導演要具備全面的音樂修養,對提供的音樂節目進行編排和重新設計,併合理調配音樂節目順序,尤其是要把控音樂節目的主題性與晚會主題的契合;再者導演要協調各個工作崗位人員,保證演唱人員和後臺音樂團隊的協調性,避免出現演出事故。

  三、大型音樂晚會製作

  大型音樂晚會策劃工作保證了音樂節目水平,但是在音樂晚會演出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例如節目準備不足、演唱人員失誤、同類節目穿插較多、演唱節目的現場渲染度不足、音樂伴奏不和諧、伴奏質量不佳等問題,因此晚會要做好音樂製作工作。

  大型音樂晚會的音樂製作和專業音樂創作有較大的區別,晚會音樂早期製作工作都已經很充分,只需進行後期稍微加工即可,音樂創作要在晚會的開局和中間階段進行,在音樂晚會中常用的音樂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組合法,即把主題性類似的音樂進行連線,把不同的音樂節目組合成一個整體節目,可以採用組合唱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增加了音樂節目的震撼性,同時提高了節目的表演多樣性,把獨唱、合唱等方式呈現出來,增強了音樂節目的新穎性。

  ②換唱法,即把準備不充分的獨唱和合唱轉變為別的表演形式,可以實現流行性和通俗性的轉變,或者是獨唱變為三人唱,這種製作方式可以使得節目表現形式互補,彌補了音樂節目存在著的不足之處,使得演唱更具感染力和渲染力。

  ③音樂音訊處理,音樂處理可以增強現場音訊效果,是場內的音訊更加趨向於合理和規範,增強了音樂的現場表現力,同時可以根據現場情況的變化以及晚會的需要來進行調配,推動音樂晚會的全場氛圍。

  四、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舉辦大型音樂晚會數量的增多,對音樂晚會策劃和製作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音樂晚會質量不僅僅體現在演唱人員是否具有專業性和知名度,最重要的是做好晚會策劃和製作,在晚會中體現工作人員對音樂的理解、對主題性的把控、對現象氣氛的調動等等。因此策劃和製作人員要具備優秀的音樂功底,根據晚會的特點編排音樂節目,打造一場音樂的盛宴。

  篇2

  論生態德育在音樂課程中內涵與策略

  一、音樂課程中的生態德育內涵

  生態德育是一種嶄新的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亨用自然、

  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①而生態德育在音樂課程中有著獨特的內涵,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音樂與德育的關係

  從音樂的角度出發,音樂學科本身具有德育性。音樂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精髓是追求“真、善、美”,而對追求這一境界的前提是必須培養人有一顆“愛、明、淨”的心。我們常講“教人先求真、育人先育心”。培優育人的德育目標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德育比作一味藥,這味藥需要一個“藥引子”,那就是“情感”的教育,而音樂正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德育離不開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有著獨特的德育魅力。

  ***二***音樂與生態德育的關係

  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中心意思就是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效法大自然的規律。②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正是人類效法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實寫照,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體現。只有做好生態德育、保護好自然環境,音樂文化才能長久繁榮和發展。

  面對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保護自然母親、提高生態素養,樹立生態危機意識和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溯本求源,音樂作為源於自然的藝術形式,在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發揮其獨特德育魅力,拓展教育功能, 承擔生態德育的教育任務責無旁貸,勢在必行。

  二、音樂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策略

  音樂教育是做好“生態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那麼如何在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和生態德育的內容。筆者認為應該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方面,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在教學內容上融合生態德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顯性的環保教育內容

  音樂學科的教材中具有許多顯而易見的環保教育相關內容,我們應該充分把握教育時機、找好切入點、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貫徹教材中的生態德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音樂》課本上冊第五單元――《綠色暢想》。在課程標準中此單元提出這樣的總要求:通過歌唱和演奏,加深對環境保護的感性認識,更加關注綠色事業。在器樂合奏中體驗表現音樂的樂趣和合作的愉快。

  這一單元中《手拉手,地球村》和《綠色的歌謠》兩首歌曲本身就是顯性的和環保教育內容:在教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綠色的歌謠》時,教師可圍繞歌曲中“環保性”的歌詞:“地球村是我們共同的家鄉,生命之河在我們心中歌唱”、“不能讓綠色越來越少,綠色是我們的需要,綠色是生命的旗號,綠色是春天的微笑”。展開教學思路,向學生講解生態學知識,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幫助學生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地球村公民的意識,提高學生熱愛綠色,關注環保事業的生態素養。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態德育的隱性因子

  有些教學內容表面上看並未包含生態德育資源和因子,教師只有變換視角,分析教材,研讀教材,深入挖掘和提取,才會發現其中有著豐富的生態德育內涵和文化。

  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音樂》課本上冊第五單元中有一首樂隊合奏曲――《森林狂想曲》,雖然器樂曲無法像歌曲一樣以歌詞為切入點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的融合與滲透,但是我們通過探尋音樂創作的背景、分析音樂的構成要素便可以發現這類器樂曲中包含著獨特的“生態智慧”。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創作背景,我們知道《森林狂想曲》是一首臺灣著名樂曲,樂曲描述了氣候溼潤,樹木茂盛的臺灣南部的熱帶雨林中,種類繁多的生物繁衍生息、生機勃勃的場景。

  通過分析音樂編配方式,我們發現《森林狂想曲》中許多地方運用了“自然音效”:樂曲中時常出現風聲、雨聲以及樹蛙、飛鼠、貓頭鷹等動物叫聲。這種音效加強了音樂的真實感,使人身臨其境,彷彿置身於熱帶雨林中。

  提取出這樣的生態德育內涵以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生態體驗”的方式進行生態德育滲透和融合。例如:可以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模仿自然界的美妙音響配合樂曲。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廢品製作小動物的造型,配合樂曲進行表演等。在這樣的參與活動中學生能夠自主的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偉大,理解生命的多樣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逐步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3.收集整合各領域生態德育資源

  近幾年來,許多優美抒情的音樂小品在創作中,融入自然的音響和韻律。讓繁忙緊張的現代都市人在喧囂煩悶的城市生活中、在有限的時空裡,即刻進入大自然的懷抱;在鳥啼、蟲鳴、風聲、水潺中迴歸自然,置身於森林、大海、高山、草原中;使得動盪的心靈獲得寧靜、苦悶的精神得到慰藉、不安的情緒趨向平和,並在與自然共諧中增強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

  這類音樂我們可稱其為“環保音樂”。“環保音樂”傳播迅速、雅俗共賞,不僅是具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更是我們進行生態德育的豐富資源。③   例如:瑞士班德瑞樂團出版的唱片《綠色森林》《海底世界》和《花神》等,當中使用了世界名曲和中國名曲的旋律,加上真實的自然音響使人在聆聽的同時瞬間置身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在教學中適當引入這類音樂對提升學生生態道德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④

  另外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有著豐富的生態德育資源,教師通過收集和整合,運用到教學中去,能提高生態德育的多元化和實效性。

  例如:在課外領域有著豐富的本地藝術文化資源和鄉土生態人文資源,它們以文字、音樂、圖畫、神話故事和民風習俗等形式存在。這類資源有著多樣性、特色性、具體化、生活化等特點。它們更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入利用,能夠使學生在體驗本土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的魅力的同時,強化其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德育的實效性。

  ***二***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滲透生態德育:

  1.遵循人性化生態德育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注意生態德育滲透的巧妙、自然,生動、有趣;擺脫盲目說教,注重引導和啟發。應該遵循“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德育目標;追求“藝術美育―情感教育―生態德育”的德育進度。

  遵循人性化生態德育原則,還應該讓德育迴歸生活,貼近自然。強調引入社會生活中多元化的生態德育資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另外,在教學中應該尊重並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教師應該扮演欣賞者、引導者、配合者的客體角色,與學生共同體驗、領悟生態關係的內涵和真蒂。

  2.搭建梯度型的生態德育過程

  德育的教育過程是需要經歷“知―情―意―行”循序漸進的梯度型過程。在教學中應該結合音樂的學科性質,注意德育內容滲透的有目標、有計劃。在確定了以提高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總要求下,應該把德育目標按“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的梯度進行學期計劃和課時安排。同時,梯度型的生態德育過程最終應該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通過生態行為實踐,自主探索和體驗,發揮生態能力和生態智慧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環保意識和生態道德行為。

  3.講求體驗式生態德育模式

  “生態體驗”是生態德育工作中重要的德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我們著名德育專家劉驚鐸在其《道德體驗論》一書中提出了“體驗是道德教育本體,強調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

  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強調教學物件的實踐行為,注重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領悟。採用“學習―體驗―探究―領悟―內化” 體驗式生態德育模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的地位。強調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探求、自主內化,最終理解生態關係的內涵,生長出良好的生態素質,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能力的教學過程。

  4.採用融合性的生態德育形態

  在教學中,德育目標的實現是不能偏離本體教學的基本要求、不能淡化和代替本體學科的課程目標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既完成本體課程教學任務又完成生態德育的教學目標,兩者要彼此融合、相互補充。在教學中可以採用類似“夾心餅乾”德育教學形態展開教學:“知識要點呈現―拓展―德育滲透―知識要點的迴歸―德育強化―知識要點的迴歸”。這種模式使得本體課程和生態德育內容相互補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包容、自然通暢,既能完成本體課程的教學目標,又能很好的發揮學科的生態德育功能。

  三、結語

  黨的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了“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強烈號召。在此形勢下,高度重視學校生態德育的建設、加強學校生態德育力度已經刻不容緩。課堂作為教書育人的主戰場,是實施生態德育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將本體課程內容和生態德育策略有機整合,努力提高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完善學生生態文化知識結構、增強生態德育的實效性。

  註釋:

  ①謝曉霞:《生態德育當前學校德育的當務之急》,《研究生》,2005年10期,第86頁。

  ②韓寶強:《音樂與自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154頁。

  ③羅小平:《音樂與環保》,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第105頁。

  ④羅小平:《音樂與環保》,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第10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