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班音樂教育論文

  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並不是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使孩子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小班音樂教育》

  摘要:音樂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悅、快樂,能為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合理的選材,遊戲化的情景,良好的師幼互動,培養創新的意識,能使小班孩子學習音樂得到更多體驗。

  關鍵詞:小班音樂;選材;遊戲;互動;想象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誌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3-0267-02

  音樂是人類從事審美活動的一種物件,它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有著其獨特的魅力,並且還具有獨特的教育功效。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並不是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使孩子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孩子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併為孩子的成長髮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幼兒期就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對其一生的良好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引導小班孩子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樂、享受音樂,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選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淺顯,讓孩子易於表現

  音樂活動符合孩子思維具體形象、富與想象、活潑好動的特點,能使孩子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小班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差,他們對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於一些枯燥,乏味的東西就會索然無味,因此,在選材時注意選擇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容易為孩子理解並接受的內容進行教學,這樣孩子才會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使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愛在娃娃家給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覺,有照顧娃娃的豐富經驗,也能用簡單的語言和動作與娃娃交流。為了迴應孩子的需要、興趣和實在的生活,我選擇了《洗白白》和《月光》兩首富含生活意義的傳統童謠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關注音樂對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迴歸,巧妙地將孩子“洗澡、睡覺”等生活情節作為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背景,孩子與教師在各種以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達性語言動作、表情、語言、體態等表現童謠的節奏,表達對音樂的體驗。我讓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參與活動:給自己洗澡、給同伴洗澡、給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覺,從而幫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經驗提升為音樂審美經驗。這種音樂教學滲透了幼兒與自己的生活、與音樂文字的對話精神,表達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生活的價值。

  二、從遊戲入手,創設遊戲化的情境,引導幼兒參與音樂活動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能,培養內在的動機,有利於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於孩子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性較差,他們不能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們應有目的地創設有利於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遊戲環境,以激發其探究內驅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樣活動”,喜歡模仿成人的活動,而孩子動作的發展優於言語的發展,讓孩子聽著音樂用動作遊戲來表達情感,要比讓他們坐著安靜傾聽音樂或用歌聲來表達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動還是音樂欣賞活動,教師在樂曲聲中把作品化為一個個簡單有趣的小故事,規則簡單甚至沒有規則的情景性遊戲。通過反覆的遊戲,讓孩子反覆感受作品,從遊戲中獲得愉快的情緒,從而產生積極參與活動的願望。這種遊戲可以是音樂作品的完整再現,也可以讓孩子擔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點段落。如《小老鼠上臺燈》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終扮演小老鼠;《這是小兵》這首歌曲中,先讓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槍、銅鼓發出的聲音的節奏,老師則可以唱“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來開展遊戲。還有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也是如此。這樣儘管孩子還沒有學會歌曲,但在參與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愉快的情緒體驗,同時熟悉了作品,對音樂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歌唱教學的目標也得到較好地落實。

  三、師幼互動中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對於幼兒教師來說,和孩子交往應該少一些成人世界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顆童心與孩子交往,這樣會較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想進入童年這個神祕之宮的門,老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放下老師的姿態,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對成人的依賴性強,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孩子,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使音樂教學更富真實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樂遊戲《找小貓》中,我是貓媽媽,和我的一群小貓咪快樂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樹媽媽》中,我是大樹媽媽,呵護著一群可愛的小雞寶寶,在互動中孩子們特別的快樂,真正享受了這快樂的音樂活動,並意猶未盡。

  四、發揮想象,培養孩子的創造意識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顧著技能技巧的練習,還要考慮讓孩子去表現美、創造美。因為音樂活動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創造力並不是要拋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還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學習方式,但要較快地跨越這一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孩子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如用作畫的形式表現來高低音時,有的孩子畫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畫一條吐泡泡的小魚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畫敲打的錘子說聲音高,畫一棵小樹說聲音低……面對這些稚拙的創造,我給予了肯定、表揚和鼓勵,還引導孩子們當眾表現。在這個基礎上,我為孩子創設了寬鬆的環境,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改編歌詞、敲奏簡單樂句開始,發展到為圖片故事配音樂、創作樂曲、編動作等,鼓勵孩子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如我引導孩子用不同音色的樂器為熟悉的音樂《找小貓》配音,來表現貓媽媽和小貓的不同特徵和情緒。只有讓孩子按自己的條件、方式、意願去做,他們才能學得主動,才能發揮想象力和獨創性。儘管孩子的表現還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體現了孩子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在小班音樂教育活動中,只要我們做到內容的趣味性,活動的情境性,形式的靈活性,目標的簡易性,就能為孩子學習音樂減輕壓力和難度,讓孩子在音樂中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談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學實錄與點評[J].幼兒教育,2007,05:20-2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