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員在音樂專題中的二度創作

  音樂專題《一曲鄉愁,兩岸情深》(江俐撰稿,王丹播音)獲得了2009年度江蘇省政府播音主持作品獎一等獎、2010年度全國金話筒播音作品提名獎。作為這篇作品的播音員,我從熟悉稿件到查閱資料,再到把心放入作品,和文字作者一次次地交談、分析、探討,才有了這次成功的二度創作。

  音樂專題具有原創性、綜合性、藝術性的特點,如何讓作品從平面到立體,使它入耳、動聽、富有藝術感染力?紮實的案頭、感情的交匯、貼切的表達缺一不可。

  一、紮實的案頭

  專題稿件是作者對生活對事物的認識和提煉,被稱為一度創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員對原稿件的深入閱讀以及通過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把稿件平面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立體的、可感的聲音符號,這是二度創作。準確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感情表達,是播音員進行二度創作的前提。其中,紮實的案頭工作尤為重要。播音員備稿首先是概括主題。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給每一段標上序號,邊讀邊概括每一段的表達內容,即這一個段落的段意,運用合併的方法總結出文章的主題。其次是大量查閱背景資料--文章中所有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原由。最後是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做足了功課,作品創作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二、感情的交匯

  在《一曲鄉愁,兩岸情深》中,歌曲作者晁岱健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譜曲的原始衝動,是有感於餘先生在北京申奧成功的慶祝晚會上的朗誦。專題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滿頭銀髮的餘先生在臺上朗誦,臺下的觀眾也小聲吟和著。一時間,場內出現一人誦、萬人和的動人場面。那些此起彼伏、高低錯落的聲浪相互碰撞、交匯,共振出一道美妙和諧的聲波。我被這聲波強烈地震撼了。我不由地想著,為什麼這樣一首感動了幾代人的作品至今還停留在文學的層面上?一個念頭開始在我的心裡湧動,我要給《鄉愁》插上音樂的翅膀……”從原始衝動到完成作品並非一蹴而就,晁岱健在重讀作品時,感受到了這首對仗工整、對比強烈的小詩由淺及深、由細膩到寬闊的變化之美,小詩只有短短四段,卻有親情、愛情、母子情、家鄉情、祖國情等多種感情因素交織在其中,想用一首歌曲把諸多感情因素包含其中,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曲作者經歷了感情的四個階段:激情澎湃--跌宕起伏--痛苦掙扎--堅定信念。我在對作品作抽絲剝繭分析的同時,慢慢尋求著和故事中各個人物的感情交匯。
  三、貼切的表達

  專題作者為使鄉愁充分發散開來,使之更為厚重而強烈,引用了古詩中的鄉愁名句來加強思鄉的情緒。唐代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因為一個特定的時間--“佳節”,使詩人壓抑的感情被喚醒,從自己獨特的感受中提煉出了人類普遍存在著的思鄉思親之情,兩句詩成了鄉愁情結的代表。延伸到余光中的“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可見,鄉愁這種巨集觀的情感狀態,是由無數個微觀的細節組成的。要想把鄉愁的情緒貼切地表達出來,使播音與作品及內中人物的感情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除了深刻領悟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還要播音技術和藝術兩方面作支撐。技術是手段,藝術是高度,技術要無痕,藝術要動心。

  在播音主持藝術上,講究情動而聲發,播音員的真情是語言外部表達技巧的依託,必須言之有物。處理不同的章節,播音員需要巧妙地運用語言表達的外部技巧--停連、重音、語氣、節奏。此外,還可以利用環境幫助自己進入狀態。比如,在錄音棚播音時,我關掉大燈,只留檯燈,尤其是播到作曲家進入創作的冥想狀態時,我把燈光調到微光的狀態,一下子就找到了那種亦真亦幻的朦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