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究論文

  音樂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音樂內在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創作意境並從中得到心理上的藝術滿足,從而完成真正的心靈陶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試論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音樂是一門聽覺、時間的藝術,是一門“直指人心”的藝術,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它能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情”更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因而音樂的作用,也是人們通過對其欣賞,受其薰陶而達到的。所以音樂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音樂內在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創作意境並從中得到心理上的藝術滿足,從而完成真正的心靈陶冶。

  【關鍵詞】音樂;音樂教育;情感教育

  【Abstract】music is a door hearing,an art of time,is an "pointed to the art of heart",also be the rich emotional art,it can directly act on one's soul,and the "emotion" is the soul of artistic creation. Thus the role of music,but also people through its appreciation,is affected by its edification and achieve. So music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let the student to learn music knowledge,more important is to let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music inner experience of feelings,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writers' cre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derive psychological art meet,thus completing the real interior edify.

  【Key words】music;music education;emotion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1326-3587***2010***12-0024-03

  情感是人類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對人的人格、認知、態度、心態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音樂教育中也不例外。普通高中的學生已具有初步的但尚未成熟的世界觀,這個時期的高中生一般沒有經歷過太大的生活或感情上的波折,他們已習慣於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羽翼下。如何通過音樂欣賞課來增加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對未來的期望,對自然的關愛和對親友的理解呢?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啟動他們內心深處的人性,即我們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能。而這隻有通過體驗真情才能做到。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只有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情感體驗和交流放在音樂教學的第一位,才突出音樂教學的人性化傾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音樂的本質特徵

  任何藝術都是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並生動地表現著人類的情感,音樂也不例外。它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及交流的比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她憑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旋律及節奏的重複、變化、再現來展現其魅力,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培養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感悟能力的藝術。音樂的本質特徵就是抒情,可以是一首樂曲或是一種情緒、意境的反映;也可以是某種樂思的概括;或是一種情感的起伏發展和幾種情緒的對比和衝突。而音樂教育則是通過音樂來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徑。正如原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說:“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她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構建人的審美心理來達到陶冶人的心靈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可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應在教學中加入情感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廣、有著完美人格魅力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情感教學在音樂課中的重要性

  情感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之一,在人的心理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而音樂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俗話說“樂由情起”嗎。羅丹曾說過:“藝術”就是感情。國外有《夢幻曲》催下鱷魚眼淚的故事,而在中國也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成語,這其中蘊涵的都是“情”,所以音樂教學,要倡導“情在先”的理念。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於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於壓抑和痛苦……”因此,情感發展是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情感教育則是情感教學與情感培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的教育活動過程。有效的情感教學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產生積極影響,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發揮著教育的樞紐作用。從實踐教學看,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因此,在音樂課中,學生可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抒發,產生一定層次的認識、評價、鑑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水平。情感體驗疏通了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情感體驗是引導式與自然流露相配合,與音樂緊密相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了情感的呼應,就有了對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對音樂興趣的提高,從而尋找到適合於自己,並與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異的音樂去聆聽,感悟。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

  “雖然我沒記住那麼多的音樂知識,但每一次聆聽都似乎是一次聖殿中的洗禮,洗去心靈上的灰燼,洗出心靈的一片淨土,音樂能讓我敞開心懷,吐盡心中的煩惱和不快,也能讓心靈插上翅膀,飛向無垠的太空,啊,簡直是無法言語,我越來越喜歡音樂了……”這是我的一名高一學生一次欣賞課後的聽後感片段,可見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應把認知和情感融為一體,使之彼此促進,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當朋友,用自己的熱情和真誠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熱愛學習,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品格。

  三、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以情感知

  由於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非邏輯的特點,其教育方式也是沒有模式化的,應以滲透為主。根據教育現狀和麵臨的問題,結合教學的本身需要,我覺得情感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通過教師自身滲透情感教育。

  如今在高中音樂課上由於大環境的限制,各級領導教育部門的不重視,學生、家長的不理解,造成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另類思想,突出地表現在音樂課堂的不投入,音樂課在學生的心中仍然是娛樂欲大於求知慾,這給音樂教師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點燃學生心中創造的火種,讓學生展開思維,讓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捕捉音樂學科中的為什麼,多瞭解音樂學科中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探尋音樂海洋的奧祕,展望音樂發展的未來,我認為作為一名音樂老師,自己對音樂的情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教師應熱愛自己的學科,應有嚴謹的教學態度,並有發自內心的對音樂的感情和思維,把講音樂課當成是一種享受,那麼對於你的學生而言,很自然的也會去愛音樂,把聽你的音樂課當成一種享受。因此,我特別珍惜每一次上課和同學們的交流互動時間,我把我的愛傳遞給他們,共同探討,共同交流,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嗎,現在學生的課上表現就和以前大不相同,課上主動發言,積極參與,氣氛非常熱烈。

  ***二***“愛”是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金鑰匙。

  教師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熱愛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我國近代教育學家夏丐尊先生曾經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名言說得多麼透徹: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說明情感和愛在教育中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真誠的關愛學生,面對學生時才會產生親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學情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此基礎上的師生雙邊活動,學生才能更多的參與,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摯愛和期待,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激發他們刻苦、頑強學習的精神。熱愛、關心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教師一方面要熱愛學生,深入瞭解學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學生;另一方面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堅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決不遷就和放任自流。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從而實現我們意想不到的教與學的“雙贏”。

  ***三***利用不同手段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儘管,目前普通高中音樂課面對困境,但是,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愛並非淺薄。中學生中強大的追星族就說明學生對音樂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是創造的火種,好的音樂可以讓人陶醉,好的一節音樂課可以讓學生留戀,因此,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呢,讓其產生情感共鳴呢?創設意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在音樂課上嘗試了一些辦法:

  a:師生同臺表演,創造和諧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氣氛。”例如我在講《高亢的西北腔》一課時,學生要求老師來演唱一首西北民歌,我當時唱了一首《蘭花花》,唱完後學生情緒特別高漲,趁勢我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表演,把西北腔的特點展示給大家,我還準備了一條白毛巾,讓學生模仿陝北人民的裝束系在頭上,班裡幾個大膽的男孩子上臺和我一起表演,他們誇張的動作再加上扯著喉嚨的高聲演唱贏得滿堂彩,我又接著介紹了一些西北腔的特點,學生們又跟著學了一些簡單曲調,這樣,這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西北腔的高亢、嘹亮的風格特點,他們還親自參與了實踐,進行了嘗試。實踐證明和諧氛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揮到最佳狀態的氛圍,這種氛圍應該既輕鬆又嚴謹,既民主又有豐富的內涵。和諧的氛圍不僅能使教學過程變得輕鬆,也能讓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

  b:利用多媒體手段,以景入情。在現代化教育手段中,多媒體運用也能發揮出很好的創設情境的功效。特別是在欣賞音樂形象明顯的組曲、交響音詩、音畫等音樂的教學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賞《動物狂歡節》時,我採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了強烈的森林氣氛,使學生置身於蔥鬱的大森林中體驗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雖然沒有看到真實的動物,但他們能通過音樂感受到獅子的威武神氣和大象的憨態可掬。在欣賞《高亢的西北腔》時,利用製作課件,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我把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形象打在大螢幕上,眼裡看的是黃土高坡,溝溝壑壑,耳朵裡聽的是陝北的信天游,很快就讓學生理解了什麼是“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的情景。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c:利用簡單道具,親身體驗,激發情感。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他認為,音樂的節奏與曲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最深處。大教育家亞里士多德也曾通過模仿學解釋音樂對人類意志、性格、行為、道德等多方面的影響,他認為,當人們在模仿著演唱和演奏以及欣賞某一音樂作品時,就會經歷一次同作品的情感一樣的感性體驗,這就是一次隱形教育,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音樂教育是這樣,音樂藝術自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要使學生通過對各種作品中不同情感的體驗,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增強對事物的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明瞭是非愛憎分明,從而點燃靈感火花、匯入深層認識、實現發明創造。因此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實現審美體驗價值的最佳載體。在音樂中節奏平穩、節奏緩慢、節奏鮮明、節奏富於民族特色,因此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聲音在時間上的組織。所以,在欣賞非洲音樂時,我準備了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如鼓、鑼等,大螢幕上打出了非洲鼓樂的幾種簡單節奏樂譜,讓學生們分組學習用不同的樂器來打出大螢幕上的節奏,最後進行合奏;另外,再進行分組練習,一小組上臺表演,二小組打擊節奏,進行快和慢的練習;再次,學生自創節奏練習等。學生的表演,臺上盡情的表現,臺下真情相伴反響強烈,情感投入越多,興趣就越濃厚。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節奏的變化使情緒有很大的差異,節奏緩慢時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壓抑,節奏鮮明則一般情緒高漲,激動。節奏的快慢也會使生理、心理產生變化,情感體驗不相一致。節奏快心跳加快,動感增強,節奏緩慢則心平氣和、穩重。也讓學生了解了非洲音樂中的節奏的特殊重要性。這樣教學既不會讓學生覺得音樂要素是如此的枯燥,又讓學生愉快、輕鬆地學會了音樂知識。

  實踐證明,情感是音樂教學的生命線,“情感教學”當然要“以情施教”,教師伴以積極的情感,通過雙邊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留給自由的空間,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激發情感,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不斷挖掘、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達到以情促知,正如陝西師大羅增儒教授說的一樣“知識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會富有趣味性的幽默與魅力”。學校音樂教育應努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更多的培養學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樂教育讓學生多感知、多想象、多體驗,多創造,激發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慾望,讓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實現,使音樂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愛的課,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和薰陶。

  【參考文獻】

  1、《音樂鑑賞》人民音樂出版社 河南文藝出版社

  2、魚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第10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