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計算機基礎論文範文

  隨著社會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也受到了各高職院校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計算機基礎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計算機基礎分組教學研究

  當前科技時代已經來臨,資訊科技應用遍佈社會各個領域,計算機得到了廣泛運用。因此,學好計算機技術是大勢所趨,每個人都應該掌握這項基本技能。許多學生在初中時就開始接觸這門課程,但是由於初中生要備戰中考,學校往往不會為計算機課設定很多學時,往往只是一週一節,甚至兩週一節。

  一、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而臨的問題

  由於新資訊時代的來臨,職業學校在每個專業都會開設《計算機基礎》課,這是一門公共課,每個學生都要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教學面臨的問題也不斷突顯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剛入學,對職業學校學習以及生活方式難以適應,他們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學習模式中。中職學校教學進度快、資訊量大,更自由、民主,而學生往往自覺性不高,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很難快速適應這種方式。其次,職業學校學生來自於全國各地,他們有著不同的計算機基礎,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他們接受知識課後作業時對因為學生的差異也難以做到統一。再次,公共課一般在大的多媒體教室進行,空間大,學生多,老師通過計算機加大螢幕投影,主要以講授為主,師生之間沒有多少互動,課堂積極性難以調動,學生注意力也很難得到集中,課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後,因為計算機課程有理論課也有實際上機操練課,兩個課時之間往往隔離很長時間,學生理論學習後難以及時進行實際操作,在下次上機操作時往往已經忘記了一些理論知識,而老師也沒有太多時間再逐一進行輔導。此外,計算機技術更新速度很快,每個學生對計算機需求度及興趣度也存在差異,教師難以做到統一教學。由此看來,當前的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有很多不足之處,學校應作出一些改革,在多方面進行整改,例如實施分組教學、新增資源裝置、合理安排課時等等,以進一步促進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發展。

  二、分組教學的意義所在

  所謂的分組教學,就是改變當前大班整體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愛好等進行不同分組,從而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教學,以適應他們的能力發展。每個小組的學生之間是互相合作關係,小組之間則是競爭關係。採用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首先,小組教學相對於大班授課而言,更輕鬆,更利於老師掌握每位學生的情況,老師不再是主體,可以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展,學生與老師之間互動密切,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小組間的學生互相合作,為了小組的榮譽而奮鬥,更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以及團結性,提升他們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樣還能起到模範作用,帶領其他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同時,還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再次,小組教學可以讓每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促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創新思維,同時,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知能力。面對問題和矛盾的時候,要全員參與其中,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集思廣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對自我認知能力也有了提升。此外,分組教學是集合了其他教學方法的優勢,教學過程中注重層次、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等等,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分組教學的實施方法

  分組教學有很大的好處,這一教學模式如果能夠得到科學應用,將會大大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以下,將以計算機基礎為例,將學生分為三組,簡要分析分組教學方法:第一組:計算機“零基礎”的學生。這些學生要麼是來自於偏遠地區,要麼是初中時只關注學習,不怎麼參加其他課外活動的學生,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電腦。對於這組學生,老師應該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講起,然後讓他們進行上機操練。所佈置的作業不能有太大難度,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老師要參與其中,及時幫助他們解決不會的問題,必要時再做第二次講解,以增加他們的理解。對於他們,老師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此外,課餘時間老師可以與他們多些交流與溝通,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多學多練,儘量縮小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否則會適得其反。對這組學生進行作為安排時,要緊靠講臺,便於老師幫助,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礎的同學,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在減輕老師負擔的同時,促進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第二組:稍微有點基礎,能進行簡單操作的學生。對於這組學生教學,老師可以按照教材要求來進行,根據內容上課,進行操練演示,然後再佈置作業,讓學生獨自操練,不會的可以進行單獨輔導。對於熟練掌握的可以佈置難度較高的作業,啟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思考中進步。第三組: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這些學生已經接觸過電腦甚至從小就開始玩電腦遊戲,他們能熟練運用滑鼠和鍵盤等等。對於他們可以直接佈置作業,當然不可以太難,讓他們在操練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翻看教材儘量自己摸索,自己解決。讓他們學會運用Word和Exccl,並利用Word來設計一份牆報,儘量將平時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設計進去。讓他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學到更多實用的知識。總之,在高校教授《計算機基礎》課,採用分組教學的方法,不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還有效避免了集體教學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將這種教學模式熟練掌握並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

  二:大學教學改革計算機基礎論文

  一、教學改革主要措施

  面對當前計算機基礎教學所存在的種種問題,為了能夠提高大學生計算機教學的水平,特指出以下幾項措施。

  1、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課群建設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中提出課群的設定模式,所謂課群指的是同一學科的課程組成的課程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所學專業選擇某個課群中的一門課程。課群的建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的利用的學生的課餘時間。此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方向,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導;讓教師轉變為主體的幫助者、促進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適應時代發展,更新現有教程

  由於專業的不同,那麼相關的要求也會大不相同,必須根據相關專業要求來改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的相關結構,適當增加與專業相關的知識領域,並且及時更新基礎內容,使得相關課程內容始終保持在時代更新的前沿。教材的相關內容始終使用最新的知識點,才能夠保證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最實用的知識。

  3、革新教學方法

  若想提高教學效果,必須遵循計算機教學規律,在創新中發展,必須有效的統籌規劃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基礎教學的同時,把計算機基礎和相關專業相聯絡,對非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區別對待,加強計算機技術與具體專業相結合,努力實現注重能力培養的目標。

  4、創新教學模式

  在課群模式建立的基礎上,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計算機課程,改變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還可以通過對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組合,組建一些完成某些專業專案的團隊,使得學生在學習團隊中相互合作,發揮各自的有事,形成自主學習的方式;利用已經成熟的課件,開發學生網上的自主學習,能夠和教師、同學及時交流探討,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5、大力發展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學整體素質

  一方面,改革傳統的落後教育模式,使得現任教師的教學任務有所降低,從而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引進高水平的技術人才來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結構。保證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站在科技時代的前沿。

  二、結束語

  在當前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各個領域都會用到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因此高校畢業生的計算機基礎技術是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承載著資訊科技在各領域的普及與應用的艱鉅任務。當代大學生只有順應時代潮流,並且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與過硬的能力,才能適應當前社會。因此,當前的大學生基礎教學的課程尤為重要,我們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探索,及時的發現問題,同時解決相應的問題,才能積極而且穩妥的全面提高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