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理論課論文參考範文

  當前,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軍事理論課教學的質量。因此如何促進軍事理論教學成為目前高校軍事理論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策略》

  摘要:國防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培養目標有別於普通大學生,其成長環境有別於軍校學員。國防生在部隊中的任職人數逐年增多,該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已受到部隊心理工作者關注。從受眾心理和傳播效果的視野探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優化策略,提出首先要以客觀的國防生接受心理為依據,強化其接受動機,兼顧個體差異;其次要以科學的傳播方式為橋樑。

  關鍵詞:受眾心理;傳播效果;國防生;優化策略

  1946年拉斯韋爾在由萊曼・布萊森主持的猶太神學研討班上發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堪稱為“一部傳播學的獨立宣言”[1]。

  “誰?說什麼?對誰說?通過什麼渠道?產生什麼效果?”是文章開頭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對誰”中的“誰”就是受眾,“效果”即傳播效果。

  通常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眾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通常受眾並不是被動接受傳播資訊的個體,受眾是傳播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活躍的因素,是產生傳播效果的關鍵。任何傳播活動只有被受眾所接受,並在受眾中產生一定的效果,傳播過程才算完整。

  一、國防生受眾主體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為受眾主體的國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時,其教育效果取決於受眾主體對教育資訊的反映與擇取、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及外化踐行等,是源於接受主體本人自覺自願的意識和行動,單純的外在強制難以奏效[2]。

  無論何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眾主體真正認同、接受、內化,並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對其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因此,優化國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證。通過對383名畢業國防生的問卷調查分析[3],我們發現他們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時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國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與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眾主體在認知、情感上認同、喜歡教育者的個人素質及其施教的內容、方法、創設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等,則可能選擇、接受教育者所傳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否則,將會對教育者傳導的心理健康知識產生厭惡、排斥心理。

  ***2***與教育內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眾主體現有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教育內容存在差距,就會使其在心理上不認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直到受眾主體真正認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才能自覺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化過程,並將所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實踐,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3***與接受環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眾主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會及心理環境與受眾主體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相符合,彼此適應,受眾主體將產生積極、主動認同的接受心理。否則,則會使其產生困惑、懷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國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個體內在的認知,再進一步將認知轉化為外在健康的行為方式。這一過程中,在考慮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時,我們必須看到施教系統與接受主體的接受心理之間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時,更應關注國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現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們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時的各種心理矛盾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1***能動性與受動性

  在對國防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國防生作為受眾主體既有其主觀能動性,又受外界環境的制約。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把團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在團體教育環境中,國防生因其有極強的紀律性和服從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外界人為環境的制約,國防生所處的特殊環境影響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表現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動性。另一方面,在個體教育中,國防生展現了更多的能動性。他們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資訊,並能主動調節自己的接受活動,因而表現出主觀能動性。

  ***2***遞進發展性

  國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資訊內化到自己的認知中,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不斷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不同階段有機組合而成,國防生健康心理髮展每個階段的某些特徵是在上一階段已經萌芽,而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徵在下一階段開始時仍保留痕跡,表現出一定的連續性。

  ***3***實踐活動性

  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產生於國防生作為受眾主體的接受過程中。國防生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是積極的活動者,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反映以及認識的加深、提高與豐富是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日益深化而實現的。

  二、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向受眾傳播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引起他們在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得、心理健康意識的轉變、心理健康自我維護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變化。簡言之,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就是他們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內容而產生的效果,它具有內隱性、恆常性、層次性等特徵。

  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眾身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識的增長,即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看國防生能否對這些內容進行識記、保持、回憶、理解和運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識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活動能夠改變他們對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態度,強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這種意識的轉變一方面表現為對固有意識的增強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對固有意識的改變和拋棄。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維護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維護能力其實質是一種技能,主要表現在國防生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和問題時能熟練和迅速的處理,使其對國防生心理產生的不利影響最小化。同時,這種自我維護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識是緊密聯絡的,“知不知”與“會不會”是兩個有機聯絡的層次。第四,行為的變化。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傳播,運用一定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技巧,在國防生心理健康意識轉變及自我維護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其行為習慣、行為方式有所改變,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三、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策略

  通過對383名畢業國防生入營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約有25.8%的國防生存在心理適應問題,有近13.5%的國防生主動提出心理諮詢要求。可見,目前國防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四弱”:一是心理認知能力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三是心理適應能力較弱;四是心理應急能力較弱。

  進一步而言,國防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戰,我們在承認國防生入學後一直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壓力較大這一事實的同時,更需要深入思考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換言之,應更多關注國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當前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授課教育的層面,緊貼實戰、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的路還沒有走開,同時也沒有真正以人為本、遵循資訊傳播規律,更加切實有效地開展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從受眾心理和傳播效果的視角出發,使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筆者認為,必須在客觀分析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礎上,以國防生的接受心理為依據,以科學的傳播方式為橋樑,使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國防生的接受心理為依據

  國防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接收者,是構成心理健康教育傳播過程的兩極中的一極,在教育傳播過程中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優化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時,應考慮國防生這一受眾主體的客觀接受心理,並以此為依據。筆者認為國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接受動機不一

  國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學動機的影響。國防生的入學動機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個人理想型、強化自身素質型、解決就業型、迷茫型。如果國防生入學動機不端正,他們在入學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也會受到影響。

  國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動機,決定了他們接收資訊的成效不同,因而會產生教育效果的差異。而目前,國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時多數是以課程任務的形式進行,因而會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和制約性,其接受動機不強,由此會弱化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對國防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依據不同的入學動機而產生的接受動機展開相應的教育活動。

  首先,對於個人理想型和強化自身素質型的國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動機較強,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主要以課程的形式,並輔之以其他形式,就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對於解決就業型、迷茫型的國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動機較弱,如果簡單地以課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很難保證,因此,在對這兩種型別的國防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以形式活潑的體驗活動為主,著重增強其軍人核心價值觀,打牢從軍報國的思想基礎,強化愛國觀念、激發愛國熱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於個體差異性,國防生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會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國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過程實質是資訊傳播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傳播是否能通暢完成主要取決於接受主體本身的素質和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國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異。若國防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而對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反應不靈敏,不會將心理健康教育資訊靈活運用,很難高效地獲取資訊,這表明國防生缺乏相應技巧,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資訊傳播受阻或中斷。其次,國防生轉換能力出現兩極。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傳播過程,實際上是資訊的變換過程。國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資訊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經資訊轉換,以各種方式對其反應進行資訊反饋。有的國防生對資訊的反饋是積極的、正面的,有的則是消極、負面的,這兩種反饋方式對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何引導國防生將心理健康教育資訊進行正面、積極的反饋是發揮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關鍵點。

  2.以科學的傳播方式為橋樑

  在強調受眾心理過程的同時,我們同樣要考慮到傳播的能動性。資訊能不能為受眾所接受,固然和受眾的心理及資訊的重要性程度有關,但還和資訊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手段緊密相連。資訊表達形式優劣高下的不同,對受眾選擇和取捨的概率有很大影響。受眾在接受資訊時心理上有著極大的隨意性,他樂意接受就接受,樂意接受什麼就接受什麼,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眾易於有選擇地感知與他們原有的觀點、興趣、動機、態度相同或相似的傳播內容,並有選擇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傳播者的能動性在於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眾接受資訊並且相信它,使他們克服對資訊的消極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學的傳播方式是實現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優化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以下三種傳播方式:

  第一,資訊。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都是教育資訊的傳播活動。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資訊的可靠性與傳播效果有直接的關係。教育資訊的內容、呈現方式以及資訊量都會影響教育傳播的效果。如在國防生心理壓力管理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頭腦風暴和情景劇的方式促使國防生了解其壓力源及壓力應對方式,使有關心理壓力的資訊量及資訊呈現貼近國防生的接受心理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選擇方面,應根據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以國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選擇和收集適當的資訊內容。對於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呈現,如果資訊呈現的組塊過小,國防生會感到太淺顯而認為是浪費時間;組塊過大,有些國防生會感到過於深奧而不勝負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呈現應儘可能適合國防生學習接受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的量方面,由於一定時間裡,國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應保持適量的教育資訊。

  第二,媒體。不同的傳播媒體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各種媒體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侷限,因而,在對國防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選擇適宜有效的媒體,才能取得最優的教育傳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教育,其媒體運用更加多樣化,主要以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覺媒體和互動媒體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傳播。

  第三,環境。一般來講,國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不僅僅侷限於教室,還包含校園文化、區隊管理、人際關係、教室環境等,尤其就教室環境而言,多以活動桌椅、溫馨開放的活動場地為主。教育傳播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國防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著強有力的影響。因此,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傳播環境,如精心設計傳播場所可促成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美]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楊昌裕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2]程麗麗,劉洋.接受理論的接受主體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47-49.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9***增刊***:31-11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