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議論文精選

  沒有脫離語言的赤裸裸的思維,也沒有不反映思維的純粹的語言,在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中二者統一而不能分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你等等,我有話想對你說。

  你遲疑地停下腳步,用驚奇的目光打量著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親愛的農民工兄弟,雖然你我為鄰已久,但我知道你並不習慣被我這樣的城市人關注。請恕我冒昧,聽我真心實意地講完這番話。

  你來自遙遠的農村,為了謀生,來到了這樣一座陌生的城市與我為鄰。你我並不相識,更從來沒有過交往,但您拿著微薄的薪水,起早貪黑地為我建設著我的家,陽光晒黑了你的臉,汗水打溼了你的衣裳,但你從來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勞的手中,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間間工廠高速運作,一條條馬路連南引北,一個個公園橫空出世。沒有你,這個城市將不再美麗;沒有你,我也沒有今天的舒適生活!我感激你,我可愛的鄰居,我可愛的農民工兄弟!

  然而,為什麼在人群中我沒能看清你的臉?你慢點走,不必躲躲閃閃,城市是我的家,同時也是你的家。你為這城市作出了巨大貢獻,你理應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我們是鄰居,我們應該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不是嗎?可是,為什麼你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保持沉默不語,默默忍受著那些化學藥劑和粉塵對你們身體和心靈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患了病。

  為什麼你不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為什麼要用“開胸驗肺”那樣血淋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你遇上了不順心的事,為什麼不找我傾訴?為什麼要接二連三地用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你我為鄰,無法迴避,但城市人大多數是友好和善良的,你為什麼不試著選擇善良的城市人為鄰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會保護你和你的家人的,你應該像個城市的主人翁一樣,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讓我為你喝彩。

  與你為鄰,我懂得了“奮鬥”的含義;與你為鄰,我看盡了辛酸和血淚;與你為鄰,我為你的偉大而驕傲,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為鄰,你離不開我,我更離不開你。我親愛的農民工兄弟,但願你在城市裡能找到你真正的歸宿,真正對這城市產生歸屬感,長久地與我為鄰。

  篇2

  曾經,我們對飲於清輝之下,賞明月,共話嬋娟;而如今,小學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顆死寂的星球。那麼,再當你執起酒杯時,是否還有"但願人長久"的憂情?愈近的距離,讓充滿詩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帶來便利、知識的同時,也將我們僅剩的一點意象剝奪了。在對美好的事物進行追求時,我們是不是更應存一份謹慎之心,與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離,讓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於心靈,徊徉於紅塵的林徽因便是如此。當一位才華橫溢的小生為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詩歌,當一位才子手執一把油紙傘在雨巷中靜靜守候只為與你擦肩而過,敏感的心難道不曾為此動容?然而,愛情至美,青澀的花果採摘下恐怕終究會成為一枚苦果的。於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堅守,選擇了一個合適的距離,讓兩個人的故事被傳為佳話,而不至於讓徐志摩和自己都受傷。在這若既***即***若離的朦朧距離中,他們在對方眼中都變得更美好了。

  張愛玲曾經說:"白的天上是一輪明月,而紅的則是牆上的一灘蚊子血。紅的成為了一朵紅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飯米粒。"她這般說,自己也確有這般體會。曾經,她相信愛情,相信胡蘭成,然而情感與空間距離的愈來愈近,卻將兩人都撕扯得體無完膚。距離的接近並沒有給他們之間以絲毫的美感,反而讓他們之間的距離更遠。

  在科技館中,曾經保持著一份童真,對著美麗的蝴蝶有著無限的幻想的同學們是否依然有著對美的幻想?看過蝴蝶的翅膀結構後,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看見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與詩意,而只能聯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結構了。

  紛繁的世界裡,我們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一線距離,人與物之間的一尺距離,人與事之間的一丈距離。或許,曾經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讓你回味無窮;拉近一線距離,那些曾經美的故事、事物會在瞬間瓦解。

  保持一線距離,別讓顯微鏡破壞了你,更遠你在我眼中更美。

  篇3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範圍內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巨集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巨集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祕,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巨集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資訊、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侷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巨集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巨集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