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黃鱔飼養技術

  目前黃鱔養殖模式較多,春季管理工作基本相同。做好春季黃鱔管理技術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成功養殖打下基礎,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春季黃鱔養殖技術吧!

  

  積極準備 提早放苗

  根據經驗,在春初收購鱔種投放,在冬季或春節前後上市,經濟效益最佳。鱔种放養早,生長時間長,增重量大,因此,要積極進行放養鱔種的準備工作,具體工作如下:

  1、對養殖池周圍進行打掃整理,清理掉池內外的腐枝爛葉,檢查進水口、排水口、池埂、防逃及其他設施是否完好無損,發現問題要抓緊時間進行維修。

  2、檢查黃鱔的越冬狀況,揭去越冬池上的舊塑料薄膜或泥面上覆蓋的稻草等保溫材料,讓水溫快速提升。

  3、往池內重新移植水草,在池外泥埂種上絲瓜、扁豆等攀緣植物,以利改善水質,遮擋夏日陽光,降低水溫。

  4、鱔種投放前還要用生石灰對養殖池進行消毒,並暴晒池底。

  注重保溫 及早開食

  春季氣溫逐漸上升,養殖池的水溫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升高,所以要儘早給黃鱔開食。但春季常有冷空氣侵襲,甚至出現“倒春寒”現象,使氣溫突然大幅度下降,對黃鱔的生長極其不利,因此,保溫工作不能鬆懈。

  保溫可採用覆蓋塑料薄膜和加深池水等方法,為防水溫突變,平時水深要保持5~6釐米,氣溫下降前一天保持水深10~15釐米,以防止黃鱔感冒。

  合理施肥 培育水質

  初春放苗時,水溫較低,若水體太瘦投放到箱裡的一些體弱鱔種易受到細菌的侵襲,常感染水黴病、白斑病、爛尾病。因此,無論是放苗前,還是在早期養殖過程中,都需要重視培育水質,保持水體呈綠色。

  培育水質可以通過施用無機肥如碳酸氫銨、尿素等使池水轉變為綠色,如果用有機肥人、畜糞肥時,一定要經過充分發酵後才能施用,否則會加重細菌性病害的危害。

  注意換水 防止汙染

  為了防止投餌對水質的汙染逐漸累積,春季也需換入部分新水。如果不注意換水,水質會惡化。隨著氣溫的升高要不斷增加換水量,具體換水量視攝食量、水質汙染程度而定。

  1、氣溫15℃時,每6~7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4左右。

  2、氣溫20℃時,每4~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3左右。

  換水宜選擇晴天,時間以8時半開始至12時左右結束為宜。換水時流速要慢,注意溫差。對於水泥池流水養鱔的要保證水流通暢,但開始流速不宜過大,隨著氣溫的回升、水溫的提高,還要逐漸加大流速,使糞便、汙物等隨水排出池外。

  抓好馴飼 適時投喂

  黃鱔在水溫10℃以下時完全停食,水溫12℃以上時開始出洞覓食。如果中午或傍晚發現黃鱔探頭露面就可投餌。早春適時投喂,可促進黃鱔儘快恢復體質,增強活力,提高抗病力,確保鱔種的成活率,為以後的生長打下基礎。

  對於已經馴化的黃鱔可繼續使用原有的餌料,未經馴飼的黃鱔可先投喂鮮活飼料7天左右,再進行馴飼。早春投餌量為黃鱔體重的0.5%~1%,以後視其攝食情況逐漸增加投喂量。

  加強消毒 預防鱔病

  黃鱔一旦發病,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預防鱔病具體措施如下:

  1、做好種苗挑選、清池消毒、水體消毒、鱔體外消毒、鱔體內驅蟲等。

  2、做好春季水質淨化工作,不定期在餌料中新增一些殺蟲藥物和抗生素。

  3、用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消毒,以淨化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