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長的青春短文

  每一篇關於都是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細細品讀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賦

  作者:薩繆埃爾·沃爾曼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時期的標誌,它是指人應有的心理狀態。

  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和激盪的熱情,還必須有戰勝膽怯的勇氣和決不向困難妥協而敢於去冒險的希求。

  人不是因歲月的流逝而老朽,當理想之火泯滅的時候,人生的“暮年”就開始了。歲月的流逝會在面板上刻下皺紋,而熱情的消失則在心靈上留下痕跡。

  擔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絕望——這些東西正是夭折精神之樹的元凶。

  無論是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尚未成熟的少年,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們應該有對奇蹟的憧憬,對人生樂趣的尋覓,對競賽的追求,以及對燦若群星的事物和思想的感知;還要有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像孩子期待即將出現的事物般的好奇心......

  人與他的信念成比例地年輕,與疑惑成比例地衰老;與信心和希望成比例地年輕,與恐懼和絕望成比例地衰老。

  誰能夠從自然界、人類社會或神靈那裡領悟到美麗、喜悅、勇氣、高尚、力量??誰就富有青春的活力。

  當失去所有的夢幻,心靈的花蕊被悲觀之雪和沮喪之冰覆蓋的時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這樣的人,只有去乞求神靈的憐憫。

  :讓青春繼續,莫讓青春染暮氣

  一個觀點認為,80後太喜歡懷舊了。才30歲上下的年紀,就開始迷戀充滿懷舊情結的電影和音樂,沒事兒還喜歡慨嘆一下青春已逝年華不再,這些不都是暮氣沉沉的標誌嗎?這樣的說法實在有些牽強。懷舊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寄託,不單單是80後的特色,你看看這些天多少人關注香港維港的那隻充氣小黃鴨就知道了。當社會發展大於人的心靈適應速度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努力除錯,試圖尋找到安放心靈的地方。80後加入了懷舊的大潮,無非是讓心靈歇歇腳,不應該苛責。

  還有觀點認為,80後的精神狀態過早衰老。這個觀點很有迷惑性,但是別忘了,同樣是這群人,也被批作是最焦慮的一代人。既然焦慮,就是對世界對社會對自己仍然很有欲求。這種欲求在與社會的初期對話中更多的表現成一種挫折。由於挫折教育的缺失,80後還沒有找到跟社會更有效的相處方式,於是形成了一種沮喪的保護色。

  但是,這種保護色並不是80後的青春底色。每一代人的青春裡都需要找尋,也都會挫敗,只是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不同而已。與前面幾代人相比,80後的成本無疑是最高的。他們要更早地面對過高的生活成本,還要面對社會稀缺的資源和機會。曾經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所有人都按先來後到的順序排隊,突然增開了幾個視窗,排在隊伍最後的是80後,有的眼疾手快馬上搶到新視窗,有的因為小小猶豫就失了大好的機會。所以,80後不可能還像其他人一樣面對機會、面對理想、面對未來,他們在霧霾一樣的生存壓力之下,早早就領悟到:社會不欣賞你的天真浪漫。

  在80後找尋與社會更好的相處方式的時候,我們別再說什麼暮氣沉沉,只做一個路邊鼓掌的人就好了。

  這裡轉載人民日報評的青年觀的文章《莫讓青春染暮氣》全文:

  似乎在一夜之間,80後一代集體變“老”了。先是懷舊。他們唱著“老男孩”,感嘆消逝在記憶裡穿著海魂衫皮涼鞋的夏天,懷念看過的連環畫,還有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再是嘆老。一群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孩的80後,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嘆“老了”“心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

  是什麼,讓本該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變得暮氣沉沉?

  不可否認,那些看似“矯情”的吐槽,背後有著一言難盡的青春滋味。和父輩們相比,青年一代有著無可比擬的生活條件和成長環境,但時代也製造了新形式的磨練。成長於改革開放年代,他們的童年擁有動畫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業;他們比父輩擁有更加寬廣的人生選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他們棲身上一代人從未經歷過的網路時代和工業文明,也品嚐著城市化帶給個體的無助和壓力;他們踏入了一個有著空前流動性的社會,也遭遇著精神上的迷茫和認同感的缺失……

  對身處這樣一個變革時代的年輕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斷加速的跑步機。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種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不提速就要被甩下來。更令人擔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卻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斷地奔跑,換來的只是顯示屏上一連串的數字。在這樣的處境中,不管是懷舊還是嘆老,表達的都是一種面對壓力時,對記憶中美好過去的鄉愁。

  如果說“嘆老”只是情緒的釋放和吐槽,那麼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輕人,有時會顯得和“成熟”很像,舉手投足都無比正確,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說話談吐都深思熟慮。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

  少了點什麼呢?想來想去,原來是少了年輕人的朝氣和銳氣。年輕人不應該是敢想敢幹嗎,不應該是直抒胸臆嗎,不應該是敢為風氣先嗎,為什麼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像是從少年直接邁入了中年?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憶一戰前太平時代的歐洲時,曾經描寫過一個頗堪玩味的現象: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年輕醫生都已蓄起大鬍鬚戴上金絲邊眼鏡,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僅僅是為了給患者留下“有經驗”的印象。年輕,成為發展的障礙,年老卻成了有利條件。

  對年輕人的不信任遍及了當時所有的社會階層,人們完全忘記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歲時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榮譽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氣,籠罩在當時的社會之上。年輕人的扮老和早衰,無非是這一社會活力漸趨遲暮的表現。

  年輕人有朝氣,社會就有朝氣;年輕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會的未來就一片大好。掃除籠罩在社會上、徘徊在青年人心頭的暮氣,需要社會對他們敞開更多的機會之門,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廣闊的上升空間。正如同志所說,“為青年馳騁思想開啟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讓年輕成為資本而不是不足,讓銳意進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為社會風尚。

  “少年心事當?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青年在時代的召喚前應當奮起,更有擔當和責任感。當代青年的父輩和兄長們,已經率先垂範,用枕戈待旦的奮鬥精神,換來了令世界驚歎的中國奇蹟。時代轉輪的指標已經落在當代青年人的身上,國家的命運也是青年的命運,擔負起這一使命,青年人責無旁貸。

  :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敢晃盪青春?

  飛機上,座位旁邊坐著一位外國年輕人,他剛剛參加完國內一檔電視比賽節目,要飛到石家莊找他在德國結識的朋友。

  他是波蘭人,在德國學習工作了很多年,這一次代表德國參賽。比賽的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正好可以利用參賽完的時間在中國和朋友一起旅行。波蘭小夥說這一次可以在中國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嗎?”他說他還沒有固定工作,在德國打工掙點錢,然後就去周遊世界,他說他去過很多國家,認識了很多人,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繼續好奇,我問他多大了。他說,現在已經28歲了,不過還可以再盡情晃盪幾年,然後再把生活固定下來。

  一個28歲的波蘭小夥還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過著“年輕人”的生活,讓人好生豔羨。在中國,一個28歲的小夥子該是什麼狀態?28歲的中國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在著急地戀愛結婚生子,著急地買房買車,著急地拼事業。我們在焦慮著如果30歲還不能出人頭地,這輩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舊好奇于波蘭小夥的“晃盪”狀態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很另類,他對我的問題表示很驚訝,他說在他生活的環境裡很多年輕人都是這個狀態。他問我難道沒有出國旅行過嗎,沒有看過世界嗎,那你年輕時都做了些什麼?

  我和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就開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個28歲的中國小夥,如果還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還沒有結婚成家,整天晃盪來晃盪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會輿論裡的另類,甚至還會被貼上“社會青年”的標籤。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說不好。但必須得承認,很多中國年輕人還是渴望能擁有一段“晃盪的青春”,否則,我們也不會一看到別人在“晃盪”內心就心生感慨。年輕就應該有年輕的狀態,遵從內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意願和興趣生活。比如,那位波蘭小夥對語言感興趣,便開始學習漢語,他從不考慮學習漢語能不能為將來謀生。而我們不行,大學選擇專業時就必須考慮將來的就業情況。

  中國的絕大多數年輕人一畢業就被庸常的生活***了,為什麼我們失去了“晃盪青春”的勇氣?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進入主流軌道的“社會習慣”主導著我們;另一方面,社會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剝奪了“繼續晃盪”的機會。世俗社會中,“剩男剩女”所帶來的家庭壓力還可以抗爭,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尋得謀生的飯碗。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後如果不盡快佔領一個“坑”,等你晃盪夠了,這個“坑”早就被別人佔了。社會上那些待遇較好的單位,在招聘時一般都只對應屆生開門,往屆生乃至“社會青年”是很少有機會的。找一個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強謀生的工作,又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養老前景。

  波蘭小夥並不完全理解這樣的“糾結”,他在德國認識很多中國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狀態和他也有些相似。但從他的講述中我能體會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國年輕人之所以敢晃盪,大抵都是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寬裕,晃盪完青春,並不影響他們以後穩定的生活。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蘭小夥的晃盪狀況絕然不同。

  一畢業就“老”了,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你可以在內心晃盪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態晃盪,你必須找一個主流的外殼來保衛你晃盪青春的內心衝動;如果說你想像波蘭小夥這樣以生活的姿態“晃盪青春”,那麼必須付出有可能“晃盪一輩子”的風險代價。

  如果哪一天中國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晃盪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國社會問題存在最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