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團隊的案例

  什麼是團隊呢?團隊就是不要讓另外一個人失敗,不要讓團隊任何一個人失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 6 只猴子分別關在 3 間空房子裡,每間 2 只,房子裡分別放著一定數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 樣。

  第一間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的食物分別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 高度的適當位置上,第三間房子的食物懸掛在房頂。

  數日後,他們發現第一間房子的猴子一死一傷,傷的缺了耳朵斷了腿,奄奄 一息。第三間房子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間房子的猴子活的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間房子的猴子一進房間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於是,為了爭 奪 唾 手 可 得 的 食 物 而 大 動 幹 戈 , 結 果 傷 的 傷 , 死 的 死 。

  第三間房子的猴子雖做了努力,但食物太高,難度過大, 夠不著, 被活活餓死了。

  只有第二間房子的兩隻猴子先是憑著自己的本能蹦跳取 食。最後,隨著懸掛食物的高度增加,難度增大,兩隻猴子只有協作才能取得食 物。

  於是, 一隻猴子托起另一隻猴子跳起取食。

  這樣, 每天都能取得夠吃的食物, 很好的活了下來。 .2.相傳,在古希臘時期的塞普勒斯,曾經有一座城堡裡關著 7 個小矮人, 傳說他們是因為受到了可怕咒語的詛咒,才被關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住 在一間潮溼的地下室裡,找不到任何人幫助,沒有糧食,沒有水。這 7 個小矮人 越來越絕望。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個受到守護神雅典娜託夢的。雅典娜 告訴他,在這個城堡裡,除了他們呆的那間房間外,其他的 25 個房間裡,一個 房間裡有一些蜂蜜和水, 夠他們維持一段時間,而在另外的 24 個房間裡有石頭, 其中有 240 塊玫瑰紅的靈石, 收集到這 240 塊靈石, 並把它們排成一個圈的形狀, 可怕的咒語就會解除,他們就能逃離厄運,重歸自己的家園。

  第二天,阿基米德迫不急待地把這個夢告訴了其他的 6 個夥伴。其他 4 個 人都不願意相信,只有愛麗絲和蘇格拉底願意和他一起努力。開始的幾天裡,愛 麗絲想先去找些木材生火, 這樣既能取暖又能讓房間裡有些光線。蘇格拉底想先 去找那個有食物的房間; 阿基米德想快點把 240 塊靈石找齊, 好快點讓咒語解除, 3 個人無法統一意見,於是決定各找各的,但幾天下來,3 個人都沒有成果。反 而耗得筋疲力盡,更讓其他的 4 個人取笑不已。 但是 3 個人沒有放棄,失敗讓他們意識到應該團結起來。他們決定,先找 火種,再找吃的,最後大家一起找靈石。這是個靈驗的方法,3 個人很快在左邊 第二個房間裡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美好的願景是團隊組建的基礎;明確的目標是團隊成功的基礎;團結協作 則是團隊成功的關鍵。

  在經過了幾天的飢餓之後,他們狼吞虎嚥了一番;然後帶了許多分給特洛 伊、安吉拉、亞里士多德和梅里莎。溫飽的希望改變了其他 4 個人的想法。他們 後悔自己開始時的愚蠢, 並主動要求要和阿基米德他們一起尋找靈石,解除那可 恨的咒語。

  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決定把 7 個人兵分兩路:原來 3 個人。繼續從左 邊找,而特洛伊等 4 人則從右邊找。但問題很快就出來了,由於前 3 天一直都坐 在原地,特洛伊等 4 人根本沒有任何的方向感,城堡對他們來說就像個迷宮。他 們幾乎就是在原地打轉。

  阿其米德果斷地重新分配:

  愛麗絲和蘇格拉底各帶一人, 用自己的訣竅和經驗指導他們慢慢地熟悉城堡。

  提高效率,儘快完成團隊的目標是任何一個團隊所追求的。知識是生產力, 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而經驗是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學 習獲得。

  當然事情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順利,先是蘇格拉底和特洛伊那組,他們總是 嫌其他兩個組太慢。後來,當過花農的梅里莎發現,大家找來的石頭裡大部分都 不是玫瑰紅的; 最後由於地形不熟, 大家經常日復一日地在同一個房間裡找石頭。

  大家的信心又開始慢慢喪失。

  團隊的阻力來自於成員之間的不信任和非正常干擾。尤其在困難時期,這種不信 任以及非正常干擾的力量更會被放大。因此,在團隊運作時,建立一個和諧的環 境非常重要。

  阿基米德非常著急。這天傍晚,他把 6 個人都召集在一起商量辦法。可是, 交流會剛剛開始,就變成了相互指責的批判會。

  性子急的蘇格拉底先開口:“你們怎麼回事,一天只能找到兩三個有石頭的 房間?” "那麼多的房間,門上又沒有寫哪個有石頭,哪個是沒有的,當然會找很長 時間了!”愛麗絲答道。

  “難道你們沒有注意到,門鎖是圓孔的都是沒有的,門鎖是十字型的都是有 石頭的嗎?”蘇格拉底反問道。

  “幹嗎不早說哪?害得我們做了那麼多的無用功。”其他人聽到這兒,似乎 有點生氣。經過交流,大家才發現,原來他們有些人可能找準房間很快,但可能 在房間裡找到的石頭都是錯的;而那些找得非常準的人,往往又速度太慢。他們 完全可以將找得快的人和找得準的人組合起來。

  相互指責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對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的作用。

  一個團隊裡,具有專業素質的人非常關鍵。但是一個團隊的運作,需要的 是各種型別的人才,如何搭配各類人才,是團隊管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於是,這 7 個小矮人進行了重新組合。並在愛麗絲的提議下,大家決定開 一次交流會,交流經驗和竅門。然後把很有用的那些都抄在能照到亮光的牆上, 提醒大家,省得再去走彎路。

  吃一塹,長一智,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並通過合適的方法將其與團隊內的 所有成員共同分享,是團隊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很好做法。

  在 7 個人的通力協作下,他們終於找齊了所有的 240 塊靈石,但就在這時 蘇格拉底停止了呼吸。大家震驚和恐懼之餘,火種突然又滅了。

  沒有火種,就沒有光線;沒有光線,大家就根本沒有辦法把石頭排成一個 圈。

  本以為是件簡單的事,大家都紛紛地來幫忙生火,哪知道,6 個人費了半天 的勁,還是無法生火——以前生火的事都是蘇格拉底乾的。寒冷、黑暗和恐懼再 一次向小矮人們襲來。

  灰暗的情緒波及到了每一個人,阿基米德非常後悔當初沒 有向蘇格拉底學習生火。

  分工有利於提高效率,但分工會使得團隊成員知識單一。在一個團隊裡, 不能夠讓核心技術掌握在一個人手裡。

  應通過科學的體制和方法對核心知識進行 管理。

  在神靈的眷顧下,最終火還是被生起來了。小矮人們勝利了。通過對團隊 的有效管理,團隊的目標終將實現。 3.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養蜂為生。它們各有一個蜂箱,養著同樣多 的蜜蜂。有一天它們決定比賽看誰的蜜蜂產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產量取決於蜜蜂每天對花的“訪問量”。於是它買來了一套昂貴 的測量蜜蜂訪問量的績效管理系統。同時,黑熊還設立了獎項,獎勵訪問量最高 的蜜蜂。

  但它從不告訴蜜蜂們它是在與棕熊比賽, 它只是讓它的蜜蜂比賽訪問量。

  棕熊與黑熊想得不一樣。

  它認為蜜蜂能產多少蜜,關鍵在於它們每天採回多 少花蜜——花蜜越多,釀的蜂蜜也越多。於是它直截了當告訴眾蜜蜂:它在和黑 熊比賽看誰產的蜜多。

  它花了不多的錢買了一套績效管理系統,也設立了一套獎 勵制度,重獎當月採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個月的蜜蜂總產量高於上個月,那 麼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

  一年過去了,兩隻熊比賽的結果是: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

  看完故事,我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想。同樣是採用了激勵手段,兩個團隊也 同樣都盡力去做,但結果卻差別很大。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也會遇到同樣 的問題呢?比如由於你對團隊採用了不同的績效考核手段和激勵機制, 收到的效 果於是完全不同。

  黑熊花高價錢購買一套評估體系很對, 但它的評估績效沒有與最終的績效直 接掛鉤。黑熊的蜜蜂為儘可能多地提高訪問量,卻不採太多的花蜜。因為,黑熊 只強調“訪問量”而不是採集量;所以,黑熊的蜜蜂採用的是蜻蜓點水式的採蜜, 而實際工作成效並不大。

  另外,由於獎勵範圍太小,蜜蜂們為蒐集更多的資訊,相互之間變成了競爭 對手,相互封鎖資訊。因為相互之間競爭壓力太大,一隻蜜蜂在獲得了很有價值 的資訊時,它會不告訴同伴,因此導致團隊意識缺乏。

  而棕熊就不一樣, 雖然它只是花了不多的價錢購買一套評估系統,但它能有 效的帶領團隊,充分調動團隊的積極性。首先,它的團隊明白競爭對手是誰,這 次比賽的方法, 並被告之若一個月的花蜜產量高於前一個月,那麼所有的蜜蜂都 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一份獎勵。這樣,棕熊的團隊在獎勵範圍上比較廣,而為了 採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之間會進行分工,嗅覺靈敏,飛得特別快的蜜蜂負責打 探哪兒的花最好最多, 然後回來告訴力氣大的蜜蜂一齊到那兒去採蜜,剩下的負 責將採集到的花蜜儲藏,並將其釀成蜂蜜。雖然,採集花蜜多的可以獲得更多的 獎勵,但其它蜜蜂同樣可以撈到好處,因此蜜蜂之間遠沒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 臺的地步,而是個有著明確分工、相互協作的團隊。

  2:

  2007年7月16日,復星集團在香港聯交所整體成功上市,融資128億港元,成為當年香港聯交所第三大IPO,同時也是香港史上第六大IPO。中國週刊有一篇報道叫做“郭廣昌的商業帝國”,介紹了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成功軌跡,“復旦五虎”打造了郭廣昌的商業帝國。

  郭廣昌的核心團隊共有五個人,他們是:郭廣昌,樑信軍,汪群斌,範偉,談劍。這五個人都畢業於復旦大學,被稱作復旦五虎。總結起來他們團隊有這幾個特點:第一:相互信任。第二:志同道合,能力互補。第三:各盡其才,個人優勢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第一:相互信任。1992年二十四五歲的“復旦五虎”拼湊起3.8萬元一起創業,早期收穫的第一個億是在醫藥生物領域獲得的。郭廣昌沒有任何醫藥生物專業基礎,但當他知道了生物工程和醫藥有前景後,充分信任具有專業基礎的樑信軍、汪群斌等人,並在他們的組織下在這個領域中大賺了一筆。相互的信任讓他們不斷取得成績。

  第二:志同道合,能力互補。“復旦五虎”都畢業於復旦大學,他們在復星身居要職。現任復星集團董事長的郭廣昌畢業於復旦哲學系;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是畢業於復旦遺傳學系的樑信軍,CEO是汪群斌,畢業於復旦遺傳學系,復星集團聯席總裁、復地集團董事長是範偉,畢業於復旦遺傳工程系,談劍,畢業於復旦計算機專業,現任復星集團監事會主席、軟體體育產業總經理。 這個核心團隊總結說:“我們身上有很多相似性和互補性”。志同道合讓他們聚在一起,能力互補讓他們把企業發展壯大。

  第三:各盡其才,個人能力得到了最大發揮。樑信軍對這個“五人團隊”的評價是:“郭廣昌不保守,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事情只能想不能做,他的系統思維能力很強,處事比較公正,是一個很合格的董事長;在他之外,最適合做總經理的是汪群斌,他對行業的戰略意識敏銳,情商智商兼具,行動能力、業務能力、學習能力和業務操作能力很強,是個領袖型的企業家;範偉呢,同他們兩人的優點很像,有點差異的地方就是他不太愛說話,是訥於言敏於行的那一類,但從品牌策劃上,他又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談劍的學習能力很強,有段時間她分管我們的行政的時候,在財務上做得非常專業,一般的財務總監都比不過她。而且,在人際關係與業務合作上,她都很有一套。”

  3:

  [第一現場]

  會議室,張強正和經理爭吵不休。今天3號,按照慣例正在召開部門月度工作佈置會議。

  “這個指標我完成不了,經理你每天坐在辦公室裡,根本不知道我們在一線的辛苦。現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新客戶很難開發。現在你要求這個月實現業績增長30%,這根本就不現實。”張強對於經理佈置的本月工作任務很不滿。 “為什麼你完成不了呢?”經理問道。

  “我人手不夠。我帶的三個業務員,錢可剛畢業沒什麼經驗,老周和趙明不錯,可趙明這個月18號就將離職了。沒有兵你讓我怎麼打仗?”張強覺得這個理由很充分了。

  “就這個原因嗎?這是你的問題。怎麼帶新人,怎麼降低老員工離職帶來的業績影響,是你這個做主管應該考慮的事情。”經理說。 “我的問題?那經理你做什麼?難道部門任務都是我們的事情?”張強不服。 “如果你覺得做不了,可以選擇辭職。”

  “辭職就辭職,照這樣下去根本就沒有法做了。”

  “好,你可以離開會議室了,等會議結束後把辭職報告交給我。”

  [商振有話說]

  張強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他錯了,最明顯的標記是:他的目標結果——讓經理接受他的建議——並沒有實現。目標沒有實現,說明行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