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業故事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學生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大:從貧困生到女老闆 第一桶金源自高中

  談起自己的“原始積累”,魏思源回憶說:“那時我還在家鄉上高一,主要學國畫,每個星期只有10元錢的生活費。”由於家庭貧困,魏思源為了能繼續唸書,就在學校的食堂裡做衛生,業餘時間在校外給一些孩子做家教。“高中三年,每年除了生活費外,還能攢下6千元錢。”

  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魏思源2002年年底專程來到天津,花800元錢報了一個美術班學習專業課,目的就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學國畫需要大量顏料、畫筆和紙,這些東西又很貴,我就偷偷撿同學畫過的紙,用背面練習。”魏思源說,高考結束後,她分別報考了青島、北京以及天津三個地方的四所高校,但所報的專業並不是國畫,而是服裝設計。“藝術生的學費很高,我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就選擇了相對好找工作的服裝設計專業,當時我是我們村第一個本科女大學生。”

  成立雄鷹創業聯盟

  大一寒假時,為了省錢,魏思源沒有回家過年,而是選擇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飯館內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開學了,老闆極力挽留她:“小魏,我挺欣賞你的,以後你可以帶一些家庭貧困的大學生過來打工,每年寒暑假我這都要人。”

  正是這樣一句話啟發了魏思源。隨後,魏思源就利用業餘時間四處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最終有6家飯館同意了她的要求,一共招收120名服務員。到大一暑假時,魏思源就在學校裡張貼了“免費為貧困大學生安排兼職工作的海報”,沒想到吸引了240多人報名,最終90人表示可以接受這份工作。大二開學後,這90名學生主動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給了她30元錢,並稱:“魏姐,你幫我們找到了工作,這是你應得的。”

  拿到這兩千多元后,魏思源又動起了腦筋,“可以借這個機會創辦一個學生社團,專門幫這些貧困學生找工作啊。”於是,雄鷹創業聯盟成立了,設有活動部、策劃部、宣傳部等6個部門,會員也擴大到了500多人。

  實體鞋店大獲成功

  2005年,魏思源成為天津大學生創業協會主席,有了開一家實體店,做服裝和鞋子生意的想法。在簡單做了創業計劃,保證不會虧損後,魏思源得到了一家大企業的資金支援,首筆投資5萬元。魏思源為了實現夢想,找企業挨個洽談,最終說服了幾家福建鞋廠的老闆,答應免費提供鞋架、宣傳資料,並答應貨物可以賒銷。沒有實體店的店面,魏思源又找到曙光市場的老總,在市場內所有攤位都已出租的情況下,老總最終被她的真誠所打動,將辦公室騰了出來給她做店面。“由於我們是大學生創業,開店那天好多人都來捧場,前三個月的營業額達到了1萬多元。”

  2:90後大學生“玩”成“百萬富翁”

  現在大學生創業成功者也不少,看看下面的案例是怎麼玩出百萬財富的。都說玩物喪志,90後大學生李錚一路“玩”手機,卻“玩”出創業之路。他剛剛走出大學校園,就擁有兩家智慧手機體驗店,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

  同學們稱道李錚“頭腦靈活”,一些人卻質疑其“小有成就”實為“大學生不務正業”。“他們以為我大學期間都在開店掙錢,實際並非無此。”剛剛畢業於福建泉州師範學院軟體學院的李錚說,“大學生活為我的創業打開了一扇窗,而隨後的創業之路也得到了老師們的指點。”

  李錚的創業靈感來自於專業和興趣的結合。“我從小就喜歡電子產品,大學裡,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研究各種品牌的智慧手機,一年拆機裝機的手機有30部左右。”李錚一邊指著一款手機的零件位置,一邊告訴記者,“現在許多手機我不用拆開就知道有多少個零件,每個零件在什麼位置。”

  “興趣畢竟歸興趣,最終讓我產生開店想法的還是得益於我的專業和學校所倡導的‘每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李錚說,“我學的是動漫設計與製作專業,我慢慢從中找到的契合點,就是手機與數碼動漫設計的結合。”

  有了靈感,李錚在大一和大二期間,一邊用心聽學校的專業知識課,一邊利用課餘時間,在各種手機體驗店裡做兼職,和顧客交流各種手機操作經驗。“目前的手機體驗店大多是低端的,我有大學專業的優勢,自己可以製作各類視訊給顧客看,可以開一家高階手機體驗店。”李錚發現了手機體驗店的新商機。

  2011年7月,和同學們一起進入大三實習期的李錚覺得時機成熟,便籌措了十餘萬元,在家鄉廈門市海滄區開了一家30多平方米的“西豆數碼”智慧手機體驗店。

  在李錚的小店裡,不斷滾動播放著各類產品簡介的視訊。“一些是我網上找到的,一些是我自己製作的。”李錚說。

  周到的服務和更多的顧客體驗讓李錚的小店生意火爆。2012年4月,李錚又開了第二家手機體驗店,面積90多平方米。“第二家店目前也步入了正軌,我正考慮開第三家店。”李錚信心滿滿。

  “在這麼多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例子中,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也想告訴同學們,人生要有夢想,更要做一個實現夢想的踐行者。”李錚說。

  3:趙凱:大一學生開二手電腦店 月收入過萬

  開一家店,在大學生中還算是稀奇事。這位電腦店的老闆趙凱被同學戲稱“凱爺”。

  大一時趙凱敏銳地發現了學生二手電腦的巨大市場,迅速投入資金和時間精力,堅持了一年多以後,終於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現如今的趙凱準備聯合其他院校的同學,一起開店做連鎖二手電腦店,想要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網路市場。

  從二手電腦起步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高中時趙凱開始兼職,一開始在小餐館裡刷盤子、端菜,後來去了杭州服裝批發市場的倉庫裡幹活,夏天杭州四十多攝氏度的溫度讓趙凱總是汗如雨下。

  大一下學期趙凱看到學校二手電腦的市場,立刻用在打工時攢下的所有的積蓄,在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裡開了一家20平米的小店,創業之初,小店經營範圍只是維修、出租、臺式二手電腦及零配件。

  開店之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貨源,於是趙凱就跑到百腦匯:“一家一家、一層一層的跑,找到質量好、價格優惠的就先合作,等到後面合作時間長了,把那些不好的合作商踢掉再換好的合作商。”

  找好貨源之後,趙凱說:“一般忙的時候只有在中午,一下課就趕緊跑到店裡,經常中午來不及吃飯,就只好早上多吃一點!”這樣的忙碌讓趙凱的胃經常不舒服。“上課經常打瞌睡,有時會忙到夜裡一兩點,關店十點多回去還要整理東西”,趙凱打趣的說。

  到2015年電腦店的業務就擴充套件很多,會出售新的筆記本和臺式電腦,也會在校園裡上門安裝寬頻。這些利潤都是比較可觀,不過有些都比較專業,趙凱就找一些技術人員來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堅持中電腦店逐漸走上了正軌,並準備發展其他院校做連鎖。

  學生培訓機構孕育著無限商機

  趙凱是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所以對藝術培訓方面比較敏感。大二下學期他敏銳地察覺到現在家長對於孩子除學習之外的藝術培訓需求。

  於是就涉足學生培訓,現在初步在昌河開設一家幼小初高學生的藝術培訓機構,主要是教舞蹈、器樂、聲樂等藝術專業。在昌河附近有兩所幼兒園、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學生資源豐富。趙凱說:“昌河附近的輔導班也很多,但都是和文化課掛鉤,沒有藝術類所以市場前景還是很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面對的問題太多,最困難的就是師資力量。趙凱之前認為什麼事情只要自己去做就可以完成,但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才明白團體的力量更大。現在招募了一個合夥人和自己共闖商海,合夥人主要是負責機構的師資力量。而自己則主要負責場地、宣傳和價格控制等,趙凱說:“其實前期宣傳最困難,每一個字都要我去扣,每一張圖片都要我去看”。

  現在暑假期間昌河培訓機構已經呱呱落地,招收十幾名學生了。趙凱告訴我們:“雖然今年招收的學生只能保本,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計劃。我相信我從安徽舞蹈協會等一些很有名的機構找的老師,教學質量很高,吸引的學生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多!”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