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城鎮創業事蹟

  不放棄,始終懷揣著創業夢想,用敢拼敢闖的韌勁一路微笑著,終究會把磨難走成風景。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

  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二:

  都市白領回家開農派三叔網店賣芒果年賣百噸

  從小在芒果樹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岑參,大學畢業後在港資企業工作了3年,卻突然辭職返鄉,做起“芒果販子”,這讓家人著實震驚了一把。

  岑參的家鄉廣西田東縣林逢鎮壇河村,盛產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頂級芒果,但受限於地理位置,田東芒果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廣西芒果。

  “我們田東芒果一點不比別的差!”岑參還記得,他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就讀時,經常帶家鄉的芒果給同宿舍的同學品嚐,看到完全不同於海南雞蛋芒的田東大香芒,同學們流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平時都吃不到?

  從小,岑參就愛去屋後的山頭玩兒,他的父母在山上種植了300多棵芒果樹。每年4月,果樹上開著濃密的淡黃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壯觀。2012年的一天夜裡,岑參突然夢到了家鄉的那片芒果林,滿樹的小黃花變成了枝頭累累的果實。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該用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去回報家鄉。

  從高薪的港企辭職,岑參返鄉賣芒果的訊息一傳出,這個世代務農的傳統家庭一下炸開了鍋,父母覺得“兒子瘋了”。那感覺就像芒果還未成熟時,一口吃下去滿嘴都是酸澀。

  但岑參心裡清楚,祖輩都是把種好的水果拿去市場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讓他們接受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微店上賣水果必然有個過程。

  都市白領回家“務農”

  “親愛的朋友,最近還好嗎?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務農啦!逃離城市的繁囂,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參網店裡買過芒果的人,除了會在包裝盒裡收到“芒果吃法”等溫馨提示外,還會收到這麼一封熱情洋溢又樸實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參辭職後回到老家,那時候正是芒果豐收的季節,芒果成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網路技術將家鄉的優質芒果推向全國?”學習電子商務出身的岑參從中看到了商機。2012年7月,岑參在淘寶的網店註冊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參,管理網店順風順水。加上田東芒果獨特的味道,網店在註冊的兩個月內便突破80多萬元的營業額。

  剛開始,他負責推廣營銷,女朋友幫著做客服,家裡人幫忙採購水果。鄉鄰問起來,他的父母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鬱悶就被迅猛上升的銷量給衝擊得無影無蹤了。

  開業不到一週,每天的發貨量達到四五十件,經營到1個月時,岑參一天要寫的快遞單有時有上百份,這讓他不得不採購一臺印表機。那段時間,經常打包發貨完已是晚上11點。

  他說,品質是他邁出成功第一步的關鍵。他記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園挑果時,剛挑到一半,果農突然生氣不賣了。原來,他們選芒果時,有斑點的不要,畸形的不要,這讓習慣了好果次果一起賣的果農不樂意了。

  “傳統做線下生意時,他們的觀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買水果的人之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購買有品質的水果,所以我們必須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參解釋說,即使有時候被罵哭,他也從未改變採購的質量標準。

  “創業有種淋漓盡致的快感,雖然一天下來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會載入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成長。”初嚐到創業成功滋味的岑參,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芒果剝開皮後,散發出的陣陣清甜。

  這種新的銷售模式,很快在田東這個桂西的小縣城傳開了。當地快遞行業的人最先意識到,原來“看不見的攤”賣水果可以賣得那麼好。很快縣城裡很多人跟風開店,岑參預感到,價格戰會越來越嚴重。岑參註冊了公司和商標,抬高了門檻,讓地攤芒果變得有“身份”。

  田東芒果網路品牌營銷中的No.1

  撈到自主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岑參乘勢而上,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賣不一樣的芒果。

  天貓***淘寶商城***上的網店有機會在淘寶商城頁面獲得推薦,從而增加店鋪的瀏覽量,天貓商品力推的是誠信和商品品質,所以天貓上的店鋪能比淘寶上的普通店鋪實現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駐天貓的店鋪需要公司進行註冊。2013年,岑參在南寧註冊了公司:南寧市農派三叔農業有限公司。

  註冊了公司,使岑參的淘寶網店進入天貓有了“通行證”。2013年6月,岑參在天貓的網店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成功,註冊的品牌叫“農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網店管理的嚴要求高標準運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裡,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的第一年就賣出田東芒果近100噸。

  從淘寶到天貓,使芒果從一般“地攤貨”到“品牌貨”的升級, “農派三叔”成為了田東芒果在網路上實現品牌營銷的No.1 。農派三叔旗艦店也成為了廣西第一家專營本地新鮮水果的天貓旗艦店。

  28歲的岑參越來越會“來事兒”:為了芒果保鮮,他在包裝上研究了很久,最後在一個工廠定做專門的泡沫箱和紙箱,用三層包裝讓最遠的客戶也能吃到彷彿剛摘的果子。

  他的廣告語親切極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還善於用年輕人的語言銷售,比如,“嗨,走遠點,咬一口太多汁,爆漿!”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客戶評價,有顧客只是語焉不詳表達不滿的,他還會打電話跟對方溝通。“有的顧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們怎麼去催熟。通過印傳單,增加頁面描述,明確告知顧客食用方法。”通過點滴的改進,他不斷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

  如今,家鄉在他的帶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果農們再也不用為價格低賣不出去發愁了。2012年當地品質較好的芒果能賣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漲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漲到每斤4.5元左右。當地稍有種植規模的果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讓岑參特有成就感。他說,創業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那麼大的改變,這比咬上一口馥郁濃香的芒果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