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養生之道

  秋季的到來人們煩躁的情緒會隨之平靜,但切勿因此而忽視了秋季養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初秋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1、深色蔬菜是首選

  多吃深色蔬菜,尤其是綠葉菜和橙黃色蔬菜。在夏天,為了祛暑降溫,人們所吃的果蔬一般以瓜類為主,然而瓜類中的胡蘿蔔素***它在人體內能轉化為維生素A***含量較低,容易導致人體內的維生素A儲備較少。維生素A缺乏表現為表皮乾燥,毛囊突起,面板粗糙,眼睛發乾。橙黃色蔬菜和綠葉菜中富含胡蘿蔔素,比如胡蘿蔔、菠菜、芥藍、西蘭花、小白菜等,秋季應多吃。

  2、養胃食物有幫助

  秋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頻繁吃肥甘厚味之物會讓脆弱的腸胃“雪上加霜”,此時應該吃一些有助養胃的食物,比如南瓜、小米、圓白菜、姜、木瓜等。另外,酸奶、豆豉等發酵食物營養豐富易於消化,也適合秋天食用。

  3、主食替換助調理

  用薯類來代替部分精白米麵。秋季是薯類出產的旺季,常吃一些山藥、芋頭、土豆、紅薯等,用來替代精白米麵,是非常好的選擇。薯類食物中富含 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膳食纖維也豐富,有助於人們獲取更多的營養。

  4、花旗參類添保護

  隨著季節的轉換,由夏天踏入秋天,人體對溫度的調節稍有不慎,就會容易引發感冒等呼吸道問題。花旗參含有豐富人蔘皁苷,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同時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

  5、堅果零食來補充

  每天吃一小把堅果。秋季正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的好時候。常吃堅果有助於心臟健康,並且堅果還能提供維生素E和多種微量元素。

  秋季養生祕訣

  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中醫認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老人抵抗力差,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理。

  胃寒吃山藥。此時應吃些性溫的食物,主食可以改為粳米,健脾胃、補中氣。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可以每週吃兩次山藥,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此外,多進食雞蛋、蓮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防燥多喝湯。秋燥耗傷人體津液,易造成陰津虧虛。不少老年人會感到口鼻乾燥、咽乾口渴、面板瘙癢、大便乾結等。鼻、脣乾燥者可吃蘿蔔、芝麻、豆腐、豆漿等。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進補湯水如百合冬瓜湯等。並堅持每天補水2000毫升,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溼潤。少吃薑、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多晒太陽抗秋乏。老人最易秋乏,這其實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表現。除飲食調理外,作息必須改變春夏以來晚睡的習慣,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此外,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緒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陽光的照射,晴天時多到戶外散步,每天保證半小時。每天喝一杯花旗參茶也有提神補氣、抗疲勞的作用。

  9月下旬氣溫下降,感冒增多,90%以上的老慢支患者也易復發。早晚溫差大,因此不要只穿一件過薄或過厚的衣物,可以疊穿兩件以上衣物,便於隨時調整。睡覺要護住胸背,因為五臟的腧穴都彙集於背部,如果邪風侵入,容易患病。

  中醫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一、進補不可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是進補的季節。俗話說:“入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易倦怠、乏力、訥呆等,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

  一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左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蔫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四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祕。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崔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五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臺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因此更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服用膏滋進補就是一個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