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不能吃什麼

  吃海鮮也是有講究的,在食用海鮮的時候有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具體都有哪些食物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吃海鮮不能吃東西,希望對你有幫助。

  吃海鮮不能吃的食物

  1.吃海鮮後喝茶長結石

  吃完海鮮不宜喝茶的道理與不宜吃水果的原因類似。因為茶葉中也含有鞣酸,同樣能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

  在食用海鮮前或後吃海鮮,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因此,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同理,也是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

  2.海鮮煮不熟含有細菌

  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只有在80℃以上才能將其殺掉。而且海鮮裡面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汙染。

  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因此,在吃“醉蟹”、“生海膽”、“醬油醃海鮮”之類不加熱烹調的海鮮一定要慎重,吃生魚片的時候也要保證魚的新鮮和衛生。

  3.海鮮啤酒同吃惹痛風

  在吃海鮮時最好別飲用啤酒。蝦、蟹等海產品在人體代謝後會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起痛風、腎結石等病症。

  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再飲用啤酒,就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鮮的時候,千萬別喝啤酒,否則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4.海鮮水果同吃會腹痛

  魚、蝦、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

  如果吃完海產品後,馬上吃水果,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再吃。

  5.死貝類病菌毒素多

  貝類本身帶菌的含量就比較高,而且蛋白質分解的又特別快,一旦死去便會大量繁殖病菌、產生毒素,同時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敗。

  不新鮮的貝類還會產生較多的胺類和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選購活貝之後也不能在家存放太久,要儘快烹調。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應當注意,因為有時候過敏反應不是因為海鮮本身,而是在海鮮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的物質導致的。

  6.冰鮮蝦不可白灼著吃

  任何海鮮都只有在高度新鮮的狀態下才能做成清蒸、白灼之類的菜餚。水產海鮮與肉類不同,它們體內帶有很多耐低溫的細菌,而且蛋白質分解特別快。

  如果放在冰箱裡多時,蝦體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質也已經部分變性,產生了胺類物質,無論怎麼樣都達不到活蝦的口感、風味和安全性,當然也就不適合白灼的吃法了。

  7儘量不吃蝦頭、魚頭

  據專業人士解釋,一次性攝入50箇中等大小的蘋果或30個梨或10個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綠葉蔬菜,才會大劑量地攝入維生素C。如果經過加熱烹調過程,食物中的維生素C還會大打折扣。

  因此,在吃海產品的同時食用水果或青菜,只要不超過上述的量是沒有危險的。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儘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吃海鮮不能吃的水果

  吃海鮮不能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不能與大量維生素C同食:蝦、蟹等甲殼類海鮮品中含有一定的高濃度“五價砷”,其本身對人體無害,但同時服用大量維生素C時,“五價砷”會轉化成“三價砷”***即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會導致急性砷中毒;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鮮棗、獼猴桃、山楂、柚子、草莓、柑橘等,而平時常吃的蘋果、梨、桃、杏、香蕉、葡萄等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甚低。

  “吃海鮮”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記者昨日從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獲悉,深圳上兩個月共發生食物中毒事件4起,中毒人數為28人,無報告死亡病例,中毒原因均為“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由食用海鮮引起。

  據介紹,深圳每年中毒事件中有四成源於該類細菌,且多發生在夏秋季。

  據介紹,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性細菌,主要來自海產品以及含鹽分較高的醃製食品,如鹹菜、醃肉等。

  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造成集體發病。症狀為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