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消暑的小常識

  養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涵養、滋養之意。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面板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夏天的太陽毒辣辣的,每個人都受不了這種天氣,於是求知網小編就整理了一下夏季消暑的小知識供大家參考,夏天防暑避暑當然很多人知道說多喝水多吹風什麼的,其實喝水也有注意事項哦,其實飲料並不解渴?

  一、多補充水分,但是少喝飲料,不然會越喝越渴

  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因此,夏季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開水。

  飲料並不能真正解渴,因為飲料中的糖分進入身體後要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消耗掉體內一定量的水分。結果往往是喝飲料越多,感覺卻越渴。

  其實白開水才最能解渴,它進入體內後能很快發揮代謝功能。平時喝白開水的人,體內脫氧酶的活性高,肌肉內乳酸堆積少,不容易疲勞。多喝白開水有利於代謝廢物的排出。因此,請不要用飲料代替白開水。

  二、感到口渴的時候不要狂喝太多水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後,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後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約佔汗液的0.5%左右,

  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代謝紊亂。

  “多喝水可以排毒靚膚,對健康有好處”,這是不少人抱著的飲水觀念,不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表示,飲水過多過少都不利於身體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指出,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並從事輕度身體活動的成年人每天最少飲水1200毫升。不過,馬冠生指出,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不過我們每天獲取水分並不僅僅是通過喝水,事實上,喝水、食物和機體內生水這三個途徑都可以獲得人體所需要的水分。

  其中,喝水包括各種途徑所獲得的白水、茶水、飲料等,通過喝水可以獲得很多水分。我國居民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我們常用的烹調方式與西方不同,多以蒸、燉、煮、炒為主,不僅保留了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還往往在烹調時加入一定的水,因此,我們可以從食物中獲得一定量的水分。機體內生水是指三大產能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代謝產生的水分,也是機體獲得水分的一個途徑。

  三、夏天儘量避免10時-15時外出

  太陽短波輻射最強烈的時間是10時-15時左右,應儘量避開這段時間外出,非出去不可,應在面板上塗些防晒護膚品,夏季衣著以淺色為好。

  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大暑”期間之所以炎熱至極,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散放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最為炎熱。

  頭伏、二伏,橫跨大暑,一般為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時雖已立秋,但天氣仍然炎熱,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稱。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熱,所以稱“熱在三伏”。

  其實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強度,太陽光熱並不能直接使氣溫升高。空氣中的各種氣體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熱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量後,再通過輻射、對流、亂流等形式向空中傳導,這種向上輸送熱量的結果,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地面溫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陽輻射能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