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癔症的症狀表現

  近年來兒童患上精神病的概率挺高的,而父母對這一方面的重視還不夠。兒童癔症就是一種精神病,那麼兒童癔症是什麼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什麼是兒童癔症

  兒童癔病可分為分離性癔病和轉換性癔病兩類。分離性癔病常見症狀有:情感爆發,幼兒期表現為原始性情感反應,如大哭不止,四肢亂動,憋氣,面色蒼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較大兒童則表現為煩躁、哭鬧、衝動,有時拔頭髮、撕衣服,有時破壞周圍藥品,有時在地上打滾或四肢抽動等,發作時面色潮紅,或一陣陣換氣過度、出汗、呼之不應。發作時間長短與周圍人的注意程度有關,發作後有部分遺忘。轉換性癔病的表現為:癱瘓,步態異常,感覺障礙,過度換氣,失明,失聰等,但較少見。

  兒童癔症的症狀

  1、精神性嘔吐:由於精神因素的影響,如強迫進食,進食時受到責罵、恐嚇等以致情緒過分告急,都可引起精神性嘔吐。當患兒出現嘔吐時,家長不要著急,因為焦急的情緒往往對患兒來講是一種暗示,而家長的“泰然處之”態度將有助於患兒嘔吐的自動緩解。

  2、遺尿症:一般情況下,小兒到2-3歲左右便可逐漸控制排尿。倘使5-6歲以後每每遺尿者,即為遺尿症。由於白天嬉戲過度夜間睡眠過深,或受到驚嚇,或調換新環境等便會出現遺尿。每每遺尿的患兒可有怕羞、膽怯、不願見生人的自卑心理。

  3、言語障礙:兒童思維貧乏,詞彙量少,學發言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乃屬正常現象。倘使父母要求過急,斥責以致兒童說話時情緒告急,便會發生口吃。

  4、夜驚:患兒從睡眠中忽然驚起、兩眼凝視、表情告急、衝動不寧、大聲喊叫或啼哭不止。由於意識模糊,不易喚醒,大約一刻鐘左右便又入睡,次日醒來後回憶不起來。

  兒童癔症的治療方法

  1、心理的治療

  治療前醫師首先要取得患兒的充分信任和家長與老師的配合。對家長與患兒分開詢問病史,詳細瞭解病因,以談話形式消除患兒的緊張情緒,鼓勵患兒說出內心痛苦與矛盾,告知患兒該病可以治癒,重樹自信;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及檢查以免緊張、恐慌而加重症狀;避免家長負性語言或行為暗示,消除導致癔症發作的負性精神因素。改善學校與家庭環境, 消除誘因。確立診斷後即予暗示治療, 暗示治療是癔症最有效方法之一, 也有助於診斷與鑑別診斷。主要予語言暗示,效果欠佳時可予藥物暗示或鍼灸等。

  2、藥物的治療

  對癔症精神症狀明顯或痙攣發作者可予***或小劑量新型抗精神病藥。兒童不宜長期用藥,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鞏固病情。

  3、其他治療方法

  對癔症痙攣發作、嗜睡狀態、木僵狀態者可採用人中、合谷、百會、內關、湧泉等穴位的針刺治療。

  兒童癔症病因與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家族中的高發病率提示與遺傳有關。

  ***2***癔症性格表現為情感豐富、富有誇張表演色彩,且富於幻想。兒童期癔症發作常由於情緒因素所誘發,如委屈、氣憤、緊張、恐懼、突發生活事件等均可導致發作,父母教養方式不當,更易促發。患兒性格具有幼稚特徵,表現情緒不穩定、反覆無常、輕浮、易受暗示等;導致前次發作的類同情景、事物、談話內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誘導癔症再次發作。若有軀體疾病、月經期、疲勞、體弱、睡眠不足等情況也容易促發。

  集體發作往往出現在教室、課堂、操場、集體宿舍或醫院病房內。相關誘因可導致集體性恐懼和焦慮而發作,如面臨考試、教師過於嚴厲、計免注射、類似病人的表現、同班同學死亡或受傷、腦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動、災難、突發生活事件、戰爭、社會變遷等也可促發集體癔症發作。

  ***3***兒童多為原始應激反應:興奮性反應***哭鬧、狂笑、煩躁等***,抑制性反應***木僵、嗜睡、癱瘓、失語等***, 退化性反應***幼稚行為等***。在成人被認為是有目的反應,在遇困境時癔症發作以求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