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治療方法

  治療的兩個主要環節是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強調以行為、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治療,必要時輔以藥物或手術治療。繼發性肥胖症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各種併發症及伴隨病應給予相應的處理。有哪些呢?小編為你準備了,希望你喜歡!

  

  1.行為治療

  通過宣傳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對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配合治療、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自覺地長期堅持是肥胖症治療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2.控制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

  輕度肥胖者,控制進食總量,採用低熱卡、低脂肪飲食,避免攝入高糖高脂類食物,使每日總熱量低於消耗量。多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如能使體重每月減輕500~1000g而漸漸達到正常標準體重,則不必用藥物治療。

  中度以上肥胖更須嚴格控制總熱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進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過6.3MJ/d者,則無效。男性應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標準每週可望減重1~2磅。食物中宜保證含適量必需氨基酸的動物性蛋白***佔總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較為合適***,蛋白質攝入量每日每公斤體重不少於1g。脂肪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同時應限制鈉的攝入,以免體重減輕時發生水鈉瀦留,並對降低血壓及減少食慾也有好處。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經以上飲食控制數週體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將每日總熱量減至3.4~5MJ***800~1200kcal***/d,但熱量過少,患者易感疲乏軟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頓等,必須嚴密觀察。據研究,飲食治療早期蛋白質消耗較多,以致體重下降較快而呈負氮平衡,當持續低熱卡飲食時,發生保護性氮質貯留反應,逐漸重建氮平衡,於是脂肪消耗漸增多。但脂肪產熱量約10倍於蛋白質,故脂肪組織消失量明顯少於蛋白質組織量,而蛋白質相反合成較多時,反可使體重回升,這是人體對限制熱卡後的調節過程。因此飲食治療往往效果不顯著,在此情況下,宜鼓勵運動療法以增加熱量消耗。

  關於活動量或運動量的制定應該因人而異,原則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3.藥物治療

  對嚴重肥胖患者可應用藥物減輕體重,然後繼續維持。但臨床上如何更好地應用這類藥物仍有待探討。用藥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及耐藥性,因而選擇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必須十分慎重,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衡量可能得到的益處和潛在的危險作出決定。

  4.外科治療

  空迴腸短路手術、膽管胰腺短路手術、胃短路手術、胃成形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及胃氣囊術等,可供選擇。手術有效***指體重降低>20%***率可達95%,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獲得長期療效,術前併發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癒。但手術可能併發吸收不良、貧血、管道狹窄等,有一定的危險性,僅用於重度肥胖、減肥失敗又有嚴重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有可能通過體重減輕而改善者。術前要對患者的全身情況作出充分估計,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肺功能等,給予相應的監測和處理。

  肥胖症一般表現

  單純性肥胖可見於任何年齡,約1/2成年肥胖者有幼年肥胖史。一般呈體重緩慢增加***女性分娩後除外***,短時間內體重迅速地增加,應考慮繼發性肥胖。男性脂肪分佈以頸項部、軀幹部和頭部為主,而女性則以腹部、下腹部、胸部乳房及臀部為主。肥胖者的特徵是身材外型顯得矮胖、渾圓,臉部上窄下寬,雙下頦,頸粗短,向後仰頭枕部皮褶明顯增厚。胸圓,肋間隙不顯,雙乳因皮下脂肪厚而增大。

  站立時腹部向前凸出而高於胸部平面,臍孔深凹。短時間明顯肥胖者在下腹部兩側、雙大腿和上臂內側上部和臀部外側可見細碎紫紋或白紋。兒童肥胖者外生殖器埋於會陰皮下脂肪中而使陰莖顯得細小而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關節突出處面板凹陷,骨突不明顯。

  輕至中度原發性肥胖可無任何自覺症狀,重度肥胖者則多有怕熱,活動能力降低,甚至活動時有輕度氣促,睡眠時打鼾。可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痛風等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