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溼疹是怎麼形成的

  嬰兒溼疹又稱“奶癬”,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面板病,最早可見於2—3個月的嬰兒,2歲以後發生的概率會明顯減小。嬰兒溼疹要怎麼治療呢?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嬰兒溼疹的相關知識。

  

  1.直接病因:

  引起寶寶溼疹病因是複雜的,其中過敏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有過敏體質家族史***如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有過溼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哮喘、食物過敏和藥物過敏等***的寶寶就容易發生溼疹。


  2.誘發因素:

  發生了溼疹的寶寶,許多物質又會誘發或加重溼疹症狀,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接觸化學物品***護膚品、洗浴用品、清潔劑等***、毛製品、化纖物品、植物***各種植物花粉***、動物皮革及羽毛、發生感染***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日光照射、環境溫度高或穿著太暖、寒冷 等,都可以刺激寶寶的溼疹反覆發生或加重。

  有一種特殊型別的小兒溼疹,好發生在孩子的肛門周圍,常伴有蟯蟲感染,稱為蟯蟲溼疹。

  3.嬰兒溼疹的內因:

  嬰兒容易發生溼疹還有本身的因素,是因為嬰兒的面板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網豐富而且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多,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所以又叫嬰兒溼疹。

  嬰兒溼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面板病,屬於變態反應性***或稱為過敏性***疾病,至於確切的病因有時很難找到。通常把嬰兒溼疹稱為“奶癬”,如果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嬰兒溼疹,病情會加重。

  嬰兒溼疹最早見於2-3個月的嬰兒,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有。初期為紅斑,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很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幹後形成痂皮。

  皮損常常對稱性分佈。溼疹有時為乾燥型,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也可為脂溢型,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以後結成痂皮,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但癢感不太明顯。

  誘發嬰兒溼疹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對母乳裡蛋白質或對牛羊奶、牛羊肉、魚、蝦、蛋等食物過敏。

  ***2***過量餵養而致消化不良。

  ***3***吃糖過多,造成腸內異常發酵。

  ***4***腸寄生蟲。

  ***5***強光照射。

  ***6***肥皂、化妝品、皮毛細纖、花粉、油漆的刺激。

  ***7***乳母接觸致敏因素或吃了某些食品,通過乳汁影響嬰兒。

  ***8***溼疹也有遺傳傾向。

  嬰兒溼疹的一般治療方法

  全身療法

  1.飲食管理為先,避免餵哺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如疑牛奶過敏,可較久煮沸,使其蛋白變性,可以減少致敏物,或者選擇低敏配方奶粉,必要時可用羊奶或豆漿***參閱營養篇專節***代替牛奶。如疑蛋白過敏,單給蛋黃,或由少量蛋白開始,逐漸加量。餵奶的母親可暫停吃雞蛋。

  2.抗組織胺類藥物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異丙嗪等單一或輪流內服有較好的止癢和抗過敏效果,並有不同程度的鎮靜作用。

  3.皮質類固醇激素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都能很快控制症狀,有明顯的抗炎、止癢作用,但停藥後易復發,不能根治,且長期應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故應酌情慎用。泛發急性溼疹其它療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病情好轉逐漸減量。

  4.抗生素 僅用於繼發區域性或淋巴結等感染、白細胞增高和體溫增高的病兒。一般採用青黴素肌注或紅黴素、口服。

  區域性治療

  原則上是按照病期分別治療。

  1.急性期採用1%~4%硼酸溶液或1~4%硼酸溶液加0.1%呋喃西林溶液溼敷或外洗區域性15分鐘左右之後,外塗雷佛諾爾氧化鋅軟膏或1%氯黴素氧化鋅油。如無明顯感染亦可外用40%氧化鋅油或15%氧化鋅軟膏。應用溼敷2~3天即可。

  2.亞急性期用1%~4%硼酸溶液外洗,然後外用爐甘石洗劑或爐甘石呋喃西林洗劑,止癢、消炎。外塗維生素B6軟膏及SCL膏***磺鬆糊劑,參見附錄兒科常用藥物劑量表***,或中藥祛溼油。

  3.慢性期外用1/2或1/3膚輕鬆或丙酸倍氯美鬆軟膏加糠餾油軟膏或普連膏,或尿素軟膏,然後用薄塑料膜覆蓋,繃帶包紮,每隔1~2日封包1次,待面板恢復原狀。至多每週洗浴1~2次,必要時外塗膚輕鬆軟膏,皮炎平。對慢性侷限性肥厚性小片損害可採用醋酸強的鬆龍,或去炎鬆混懸液做皮損處的皮內分點注射,每週1次,共2~3次。不宜長期使用,以免發生面板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