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勵志創業經歷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

  二:

  邵陽黃鱔養殖第一人的黃鱔養殖致富經

  邵陽縣:特色養殖 梅子院鱔魚生態養殖

  在邵陽縣塘渡口鎮梅子院村有一個天子湖生態水魚養殖合作社,那裡養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產魚,而是有著水中蛟龍之稱的黃鱔,合作社的負責人張紅桃,用了兩年的時間,成為邵陽縣黃鱔特色養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這位正在打電話的男士叫張紅桃,他就是生態鱔魚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當我們來到基地時,他正在和漣源市的一家鰱魚養殖基地互通電話,這鱔魚養殖和鰱魚又有什麼關係,通過交談,張紅桃告訴小編,這鰱魚是用來餵養黃鱔的,這讓小編我是大惑不解。正說著的時候一輛水產運輸車駛進了養殖場。

  張紅桃告訴小編,買的這些鰱魚全都是用來餵食黃鱔的,為了保鮮,過稱之後一筐筐鰱魚被立馬裝進了大冰櫃。

  話說這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張紅桃的養殖場採用的是網箱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

  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張紅桃的網箱每個都在6平方米,箱體深度為?1.2-1.5米。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這麼高規格的養殖技術,張紅桃又是如何掌握的了?

  理論指導實踐是創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張紅桃告訴小編,創業初期,他花了八萬塊錢,從2013年6月到10月,聘請了一位專業養殖黃鱔的師傅到基地手把手指導,另外還特意跑到南京、上海等專業研究所,請教專家、教授作理論指導。有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張紅桃便開始摸索著幹了起來。

  張紅桃講述,目前國內黃鱔養殖一直都沒有攻克人工繁殖的瓶頸,購買的魚苗也都是野生苗,野生黃鱔都是吃活食,要想人工養殖必須要進行馴化。馴化第一階段,張紅桃選用鮮活紅蚯蚓餵食,這是黃鱔的最愛,第二階段則用蚯蚓配著魚漿餵食,第三階段則脫離蚯蚓,用魚漿配合專用飼料餵食,而且餵食的時候要定時、定點、定量,培養黃鱔攝食的條件反射,另外還要馴養黃鱔的進食規律,野生的黃鱔一般選擇幾天進食一次,所以長勢比較慢,而人工養殖的黃鱔則要增加進食頻率,這樣長勢會相對快一些。在管理方面,主要是養護好水,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和更換,避免病蟲害的發生。說到當初為什麼會想到養殖黃鱔,張紅桃還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第一黃鱔養殖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像我們梅子院這個地方坐落在夫夷河畔,水資源比較好,比較豐富;第二這個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半勞力、甚至?50歲左右的婦女,只要身體健康的都能夠完成各項養殖工作;第三技術難度和日常管理不是很高,而且國內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鑑;第四效益可觀,形成規模之後,銷售不愁?”。

  成立合作社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張紅桃的20畝水塘共有網箱400多個,從6月放苗,餵養至10月份停食,之後就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出售,按照去年年前28元一斤的市場價格,每個網箱可產生800至1000元的純利潤。創業第一年張紅桃就嚐到了甜頭。

  張紅桃說:“黃鱔養殖形成規模以後,銷售不愁,我去年第一年養殖的時候,到快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非常擔心這個黃鱔能不能銷售出去,開始我自己也有壓力,也擔心,但是跟那些黃鱔銷售商一聯絡,?談好價格他們自己帶著車子到我基地來,不論大小全部拉走,而且價格還非常可觀。”

  張紅桃講述,養殖好黃鱔非常重要,但把握好市場行情同樣重要,去年年前的時候,銷售商到基地來不論大小統一收購的價格是在27、28元每斤,沒想到年後的市場批發價格上漲到43元每斤,這眼睜睜的少賺了十多元一斤。

  “從一開始我們就想,一個產業要適合自己搞,也同時能夠帶動老百姓一起發家致富,帶動那些有創業想法的人,一起致富奔小康”。黃鱔養殖,張紅桃走在了前頭,並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產業,帶領老百姓共同致富,所以他成立了合作社,一個產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力,賺取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