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成功者創業奮鬥史

  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不少年輕人選擇網路創業,選擇到網路上尋找自己成功的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同為“90後”的孫海將和劉遠城,因為共同的創業夢想走到了一起,經過深思熟慮,這對合夥人勇敢地殺入當下最時髦也最火爆的市場——移動網際網路“O2O”。目前,他們開發的“移動網際網路+社群”微店平臺——“淮海菜場”,已經讓不少本地使用者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務,而他們的專案也初步實現了盈利。接下來,他們還有更多的計劃,比如做物聯網……

  偶然的機會

  讓兩位小夥變成合夥人

  出生的孫海將是淮安人。,他從遼寧華商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進入蘇南一家知名的電子產品代工工廠上班,先做管理,後來轉入技術部門。幹了一年時間,他覺得在廠裡沒有發展空間,“晉升主要看文憑、年齡等條件,怎麼看,我都沒有機會,於是就辭職回淮安了。不過,這段打工經歷,讓我積累了一些計算機軟體、硬體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出生的劉遠城也是淮安人。,他從常熟理工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家紡企業做市場督導,不過,他很快也辭職回淮安了,“主要是因為女朋友在淮安工作,受不了異地戀的折磨”。

  ,一個偶然的機會,孫海將和劉遠城相遇了。當時,孫海將回到淮安以後跟朋友一起做外賣網站,有一次,他到人才市場招聘員工,巧的是,應聘者正是劉遠城。由於劉遠城在學校時做過校園物流,經驗豐富,兩人一見面就聊了一個多小時。於是,孫海將就招聘了劉遠城,沒想到後來他們又從同事變成了合夥人。

  正是淮安同城配送市場飛速發展的一年,一方面,本地電商發展越來越快,同城配送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很多電商企業出於成本的考慮,很想把物流業務外包出去。在這個大背景下,孫海將和劉遠城找到了商機,不如成立一家公司專門做同城配送,進而把各家電商企業的同城配送需求整合起來,市場前景肯定不錯。說幹就幹,他們成立了淮安通易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一個“網際網路+社群”的同城配送專案,而這個專案也被評為度省級大學生優秀創業專案。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往往是很殘酷的。

  及時轉型

  移動網際網路“O2O”覓商機

  孫海將和劉遠城起初覺得,同城配送的需求這麼大,沒有道理做不好啊?可一旦做起來,他們便發現了很多問題。當時,他們已經整合了不少市場需求,跟不少外賣網站、家電商場建立了合作關係,還開發了專門的同城配送系統,但問題出在配送成本方面。當時,他們做的是即時配送,完全按照使用者突然提出的時間、數量等方面的要求進行配送,因而成本特別高,既要擁有大量的自營門店,也要擁有大量的配送工具和配送人員。做了一段時間,他們覺得,這種運營模式太辛苦,而且在經濟效益方面也難以為繼。

  孫海將和劉遠城於是開始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很快,他們就找到了轉型的路徑。這下,他們不做即時配送了,改做統一配送。其實,就是換一種配送方式,原來,是即時點對點送到顧客手中,現在,改為跟社群便利店合作建立自提點,在統一的規定時間內將貨物送到自提點,再由顧客到自提點領取。

  要實現統一配送的模式,必須要有一個平臺作為載體。於是,微店平臺“淮海菜場”便應運而生了。孫海將和劉遠城的思路是,從生鮮入手,以產品做平臺;先做微店平臺,等集聚了一定的人氣後,再做APP平臺。

  開啟微店平臺“淮海菜場”便會發現,這裡主要銷售淨菜和成品、半成品的淮揚菜品,使用者在網上付款預訂後,即可在約定的提貨時間到自提點取貨。目前,提貨時間分別為中午和傍晚。

  孫海將和劉遠城對於這個專案充滿信心,他們透露,這個專案瞄準的目標群體,是沒時間做飯的上班族和一些周邊沒有菜場的小區的居民,這是一種剛性需求。另外,他們的產品也很有特色。目前,他們已經與淮揚菜集團以及一些蔬菜生產基地建立了合作關係,不但產品質量有保證,價格上也有優勢。此外,物流方面也比原來降低了很多成本,現在他們只要一輛車、兩位配送人員就可以運營了。

  “對於這個專案來說,技術、物流都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推廣。”據孫海將和劉遠城介紹,目前,微店平臺開發沒有什麼成本,接下來的APP開發,也將採用技術入股的形式。“說實話,我們第一次開發外賣APP時,接受了慘痛的教訓。一般來說,推廣APP就是用錢砸,即發放現金抵用券吸引使用者。如果這個APP沒有長期使用價值,效果可想而知。關鍵是如何推廣,這也是我們先不開發APP而選擇微店平臺的原因之一”。

  不要低估電商創業門檻

  善用手頭資源

  儘管創業時間不長,但孫海將和劉遠城都覺得收穫了很多經驗。

  在劉遠城看來,創業者開始考慮創業時,首先要想好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源。以他本人為例,他沒有產品,所掌握的資源就是技術,而目前有兩種流行的創業模式,一種是依靠平臺賣產品,一種是依靠產品做平臺,“我們有技術,所以用技術做出平臺,再找產品來把平臺做大。我們做生鮮,就是考慮它會帶來人氣,也會增加客戶粘性,可以幫助做大平臺,但以後,我們肯定要依靠平臺做各種產品”。

  其次,創業者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及時轉型,計算沉沒成本,不要一條道走到黑。

  最後,要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劉遠城說,初次創業時,他們有一個十多人的團隊,但是因為專案久久不盈利,人心自然就散了,“必須要找志同道合的人組建團隊,目前的團隊就很好,大家經常開會暢所欲言”。

  “很多人都覺得,開實體店要租房子,請人,門檻好像很高,而做電商門檻很低,這其實是不對的。”孫海將認為,做電商的門檻一點都不低,“以配送為例,‘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真的很難解決。此外,普通創業者跟大公司不同,大公司可以砸錢,而普通創業者在運作一個專案時,必須儘快找到贏利點,否則,創業團隊就難以長期堅持下去。

  二

  在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諸如“臉萌”、“足記”等APP浮浮沉沉,有8年飛信運維經驗的韓迎二次創業時沒有繼續做直接面對使用者的APP,轉而另闢蹊徑,為APP開發者提供IM***即時通訊***雲服務。23歲的韓迎在即將“不惑”的年齡覺得應該再搞點什麼,“飛信業務下滑使我有二次創業的想法,在綜合考慮各種各樣因素後,選擇了IM***Instant Messaging***雲服務這個方向。”

  核心:積攢8年來“家底”開放

  在做融雲之前,韓迎在神州泰嶽擔任高管,主管飛信業務。“,我們開始對飛信做技術支援和運營維護的工作,關於IM雲服務的技術積累也在那個時候開始。”看著飛信從零起步到繁榮再到下滑,韓迎二次創業的心也一點點被點燃,而擁有“半網際網路半運營商”屬性,使他在創業初期就定位在或網際網路或運營商領域。

  初,韓迎開始尋找創業方向,面對競爭強勁地IM APP領域,他謹慎評估“行業中已經存在騰訊、陌陌等巨頭,再做一個即時通訊社交工具要想成功的概率不高。”但想到飛信8年的技術積累,韓迎又有了底氣,繞過SaaS端***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專做PaaS端***Plar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利用8年對飛信運營和維護經驗,提供IM打包服務,將微信單聊、群聊等社交功能做成一個個SDK包,內建到App後臺,免除了開發者在App社交應用的開發,既解決了眾多開發者對App社交屬性的需求,也為他自己的創業標明瞭明確的方向。

  “我們是把積攢8年的‘家底’開放出去”韓迎笑言。正式上線半年年來,融雲日活使用者超過1000萬,市場份額穩居行業內首位,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在韓迎意料之中的。究其原因,韓迎說,“第一,我們採用的私有二進位制協議能夠承載海量使用者,這在行業內是很少的;第二,效能絕對穩定,我們公開承諾不丟訊息、不當機;後臺的穩定性是我們運營飛信8年‘血和淚’的教訓換來的。”

  經驗:創業不可著急

  “從上線至今,我們沒有收入,更別說盈利。”融雲上線1年有餘,仍然屬於“燒錢”的狀態,這是所有初創網際網路服務端都要面對的狀態。不過有“靠山”神州泰嶽的支援,韓迎對資金並無憂慮。對於,網際網路創業企業因多種原因出現“朝生暮死”的現象,韓迎道出自己的看法“創業這件事,1000人在想,1000人在做了,100人已經做出來,10人做得很好,所以創業還是要謹慎的。”

  大學生創業,是不是應該鼓勵呢?作為年齡和資歷當屬資深“老前輩”的韓迎,想法十分冷靜。他認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概率比較小,主要原因是他們閱歷、資源、人脈等創業必備的條件都不十分完善。“創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很多時候是考驗人性的,必須有一批信得過的夥伴一起扛才行,這些都是在行業內積累才能慢慢找到”。

  對“3W咖啡”、“JD+智慧咖啡館”等創業孵化器的出現,韓迎也十分肯定其出現的積極性,“很多創業者想到的只是一個點,這個點能不能實施,在孵化器中可以通過投資人們、創業專家們的建議,得到新的昇華,減少走彎道的成本。”

  夢想:做好眼前的事

  70年代的生人,可能會對韓迎的夢想觀深有同感。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的韓迎,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從未多想“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同,當時的我們畢業後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是進入國外廠商,例如愛立信、西門子、摩托羅拉等;二是是國內的“巨大中華”***巨人、大唐、中興、華為***;再而進入家鄉當地運營商。”

  關於“做融雲是否在實現夢想”這樣的提問,韓迎坦言,多年來的工作及近兩年的創業,都不是為了純粹的職業夢想,不過是抓住眼前的機遇而已。而說到想到達到的目標時,他略微地頓了一下,笑了,“現在每天忙得轉不開身,根本沒有時間想這個。”而後,他稍顯嚴肅地說:“我現在最遠想到的是帶領團隊有敲鐘的那一天,現在只是想做好剛剛推出的融雲IM2.0產品,以及為開發者提供的公眾服務平臺。”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