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行業成功創業例項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要多看看那些創業的例項,學習他們的,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找回方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用《從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撈:水平創新達到極限之後

  人是海底撈藉以安身立命的資本

  海底撈“服務差異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

  那本大家都耳聞過的黃鐵鷹先生的《海底撈為什麼》已經把海底撈怎麼把“服務差異化”做到極致解釋得很清楚了,在這裡省去一千字。簡單地說就是把員工當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權。

  海底撈的創新在“服務差異化”,也就是我們一提海底撈就想到等位免費飲料、修指甲、遞熱毛巾、比家還乾淨的衛生間、舞麵條等等。

  “服務差異化”,對白手起家的海底撈來說,其實是一種“低成本”創新,創始人張勇先生把服務員當家人待,讓員工滿意,然後員工讓顧客滿意,每個服務員都憋足勁把服務做出花來。結果是:

  1.將服務變為營銷,每個服務員都成了銷售,海底撈服務員說他們是怎麼“一桌一桌抓客戶”的,這個“抓”字非常形象。

  2.員工滿意帶來餐廳供應鏈和整個管理流程的改善——他們無意間實現了日本企業擅長的現場管理和精益管理,員工根據現實情況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把張勇當恩人、把企業當家,就會替他們著想怎麼做最好***又省錢,客人又滿意***怎麼來。

  3.因為充分相信員工,海底撈沒有現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沒有條條框框的績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績效會把員工假設為偷懶和沒頭腦的,海底撈則是讓員工大膽幹。

  “服務差異化”使海底撈實現低成本擴張,短時間內建立了競爭優勢,在火鍋這個低門檻的、紅海中的紅海殺出一條血路:從1994年在四川簡陽開辦第一家海底撈,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開到西安,截至2014年底在北上廣深等國內29個城市有110家直營餐廳,還把店開到了國外——新加坡2家、美國洛杉磯1家和韓國首爾1家直營餐廳。

  對海底撈來說,這一個個員工——被激發得時刻滿血的人——就是實現創新的根源,也是海底撈的核心資源,資金、店面、裝修什麼的都不是。

  “服務差異化”的邊際

  但我們不得不說,以人為核心的服務差異化是有邊際的,尤其對海底撈來說,把人當做核心資源和創新的基礎的時候,問題來了。

  邊際在哪裡?

  1.供給有邊際:超越預期的服務不可能永遠都有。

  其實張勇自己就對“服務”創新的邊際有清晰的認識。2012年海底撈進入新加坡,張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希望媒體幫助客人降低對海底撈服務的預期,他說,“因為網路的關係,大家現在提起海底撈,都覺得很神奇,好像海底撈很好;但是如果你抱著這種想法來,肯定會失望。”當時人們以為他是謙虛,其實他說的是真的。

  2.服務好的基礎是員工滿意,但員工滿意越來越難,換句話來說,成本越來越高。

  一方面是員工的構成在變,80、90後和十幾年前的員工的期望是不一樣的,要滿足他們的期望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入。

  管理成本也更高了;而當企業變得更大,一百多家店、2萬多人時,如何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之間找到平衡就變得很關鍵了。但這並不容易,要知道海底撈創新的核心就是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流程規則要把這個破壞掉會要命的。

  3.讓海底撈覺得合適而又合格的人,是有限的。

  張勇就曾經說過,制約海底撈開店速度的不是資金而是人,得有了合適的店長和一批人馬才能開店。而這樣合格的人不是不可以複製,但速度慢,費時間的事換句話說就是成本高。

  4.市場規模有邊際。火鍋其實是一個餐飲行業的細分,它的規模是有限的。

  市場規模的限制、開店速度的限制又讓員工的晉升渠道變窄,晉升機會少,員工滿意度降低,合格的人就越少,對海底撈來說,這無異於陷入一種兩難。

  總結起來,海底撈的核心資源是人、架構,這些複製起來是不容易的,在餐飲業整體服務水平偏低的環境下,好到變態的服務讓海底撈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壟斷優勢”。

  但是這種優勢,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比如整體服務水平的上升,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正在慢慢淡化了。海底撈內部,人是關鍵因素,但合格的人越來越難找,一個原因是,海底撈員工橫向發展的空間又有限。

  因為,個體的服務只有在海底撈這個企業內部才是有價值的。現有人的激勵也越來越難:員工成長空間受限,海底撈無法快速的擴張的時候,員工的上升通道受阻,必然出現不滿。

  除了在服務上花樣翻新,海底撈似乎很久沒憋出大招了,能不能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從傳統行業的窠臼中跳出來,這取決於張勇和他團隊的選擇以及行動力。

  2014年起海底撈加快了擴張速度,據說2015年要在全國加速開更多店,好多店址都選好了。也許,海底撈還會經營下去,會變得更大,只是不再是個神話。

  二:

  伏牛堂米粉的餐飲O2O

  伏牛堂的創始人,張天一,湖南人、90後、北大法碩,與之前的三批創業前輩相比***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他都更顯稚嫩。雖然無法與前兩位大神的營銷功力相比,但比起西少爺,他卻絕對能夠碾壓。

  2014年4月4日,張天一的伏牛堂開業,與西少爺極其相似,張天一也是在開業後不久***有媒體稱是4月11日***寫了一篇名為《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要去賣米粉》的文章,開始在考研吧,人人網流傳,或許是效仿西少爺之意,兩篇文章的名字都如此雷同***西少爺的文章名為《我為什麼要辭職去賣肉夾饃》***,更有趣的是,兩篇文章都提到,自己崇拜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打法一樣,路線一樣,都是利用名校、高學歷的標籤結合傳統的低端行業來衝擊人們的視線。而與其他前輩不同,張天一不屑於承認自己是網際網路思維,這種策略更有效,巧妙地迎合了現在對濫用網際網路思維反思的風潮,不斷刺激人們的眼球。然而,撥開各種言路迷霧,張天一與眾不同的點只有一個,就是建立了以鄉土情結為核心的湖南人社群,這是他制勝的法寶,也是他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

  至於說產品,他的產品定位其實很尷尬,與雕爺牛腩相比,利潤低、逼格低、改進空間小,與西少爺肉夾饃比,製作流程和品類都相對複雜,品質更難保證。即便如此,他比西少爺更加“口是心非”——雖然也口口聲聲說極致的使用者體驗,但他的米粉手藝學了才不到兩週就自己單飛創業了。黃太吉敗在了產品味道,雕爺靠極致的環境和服務體驗留住了好名聲,但產品味道本身依然沒有讓人“尖叫”,西少爺踏實專一,用理科生的量化思維來研究肉夾饃,用鹽用面都精確到了毫克級別,反觀伏牛堂,產品比西少爺複雜,卻比西少爺更浮躁,這米粉沒有做到位,又開始準備倒騰火鍋了。

  伏牛堂,玩法花樣比幾個前輩都多,但是卻比前幾個更浮躁、根基更淺,好在張天一經營了幾萬的湖南人建立社群,而且自己有不斷引入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折騰精神,正如張天一所說的“好玩的東西,我都不排斥”。

  餐飲的O2O,被這些外行從業者攪得越來越混,但也正如此,給了傳統的餐飲人很多啟示,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餐飲就被這些外行引領,因為這些跨界新銳都沒有解決兩個核心問題:第一,過度的營銷,導致使用者過高的口味期待,這反過來又導致產品本身的口味體驗下降,導致口碑變差。第二,當更多的餐飲企業有了網際網路營銷意識之後,會進入營銷紅海,那時任何一家企業霸佔大眾眼球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那麼,營銷熱度下降之後,產品的持續吸引力在哪裡?。

  雖然可以看到這些企業都在為解決這兩個問題努力,但似乎仍然沒有給力的藥效。雕爺的選單一月一小換、三月一大換,持續的菜品更新能力可以使得產品有相對持續的吸引力;張天一的社群運營,也能夠相對持續地吸引顧客,但依然需要配合產品突破,不斷地改變和擴大品類,到時候,產品又是一個關卡。所以,傳統餐飲者無需戰戰兢兢,這些跨界餐飲者也不必自覺優越,餐飲需要的是傳統和網際網路的融合,而不是顛覆,誰都顛覆不了誰,最容易被顛覆的,其實只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