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養殖創業致富經歷

  創業要想創業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堅持到底。看看那些養殖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的方法,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自己的創業信念。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年賺百萬

  2月11日下午,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  ,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

  二

  土豪老闆種水稻建酒窖釀酒也賺錢

  周平每天最高興的事不是呆在豪宅的地面樓上溫馨的房間裡,而是每天帶著孫兒們到地下酒窖裡去走一走、看一看。他舀出一勺酒對記者說:“這每一滴酒都有米香味,搞水稻種植我更有勁頭!”

  正值春播時節,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的農民周平越來越焦急,他趕忙跑到黃花鎮永吉種植專業合作社談成了初步協議,要求合作社今年代種水稻,專供20萬斤優質稻穀。這樣迫切的“訂單農業”源於周平自家地下酒窖釀製的美酒銷售一空,導致原材料大米供不應求。

  十年前一個奇妙的想法,讓當時50歲的周平在新建的毫宅下“挖地三尺”?建酒窖釀美酒。發展到今天,一個小酒窖如今已註冊成了大酒廠,更重要的是,隨著對原材料大米的種植帶動,讓一個昔日的長沙工業大村重新找回了種糧產糧的動力。

  毫宅下挖酒窖,釀美酒帶動農戶水稻種植

  身披一件舊夾克,腳穿一雙土布鞋,揮起鋤頭挖酒窖,記者眼前的周平似乎與擁有富麗堂皇的毫宅主人不相關,更與網上報道的“土毫”標籤一點也不貼,儼然一幅典型農民的形象。

  聊起他自挖酒窖的故事,他平實地說:“我是農民,幹活有倔勁,所以在自家屋下挖起酒窖才不愁辛苦;以前做水泥生意有了點資金的想法,認為建酒窖,釀出來的酒大家放心,鄰舍們可以買到便宜的酒;而且酒賣得越好,米就要得更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願意種糧,並且讓農民賣糧不再難。”

  周平家裡有五兄妹,家境貧窮,自幼懂事的周平只在學堂學習了一年半時間,便輟學在家,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事情。窮苦的孩子早當家,19歲那年,周平開始學做泥工,***,隨著所在村開始興建水泥廠,周平開始創業,正式成立個體戶,專營水泥製品,也因此掙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賺錢也越來越多。

  有了錢,該幹什麼最有前景?按照大多數農村人的想法當然就是蓋個新房,可是不甘心的周平總想要幹件不一樣的事。2003年,正值他所在的印山村“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期”,做水泥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相反種地種糧的人日趨減少。

  “幹同一起事,別人快起來了,我就要慢下來。”憑著這種最質樸也最靈光的認識,經過到浙江等地的實地取經,他放棄了幹水泥行當,而萌生了種糧釀酒的想法。當年,他自家只有5畝地,於是還承包了別人10畝地,種起了糯米水稻。然後,周平利用建新房的契機,在地下自挖酒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個幾百平方米的酒窖竣工了。隨之,他用自種的糯米、當地香甜的清泉,專業釀造純糯米酒、高粱白酒、稻穀酒、楊梅酒、草莓酒等黃酒。

  由於周平釀成的酒口感香醇、價格優惠,黃酒近銷鄉鄰,遠銷湖南各地。隨著酒的需求量增大,原材料優質糯米的供應量短缺。2006年,他又承包了30幾畝田,帶了一家人自己種糯米水稻,並依託當地農戶,定做、定收、定價的方法來獲取優質糯米,這樣不僅確保了高質量的糯米源源不斷地供應,又幫助當地農戶種植水稻來增收。

  釀酒如同種糧,讓每一滴酒都是“放心”釀製

  隨著釀酒的名氣日漸提升,周平開始興辦麻姑井黃酒釀造廠。到2014年,周平的酒窖已經擴大到1200平方米,裡面設有很多小儲酒室,儲酒量達150噸,並設有專業的化驗室等,周平告訴記者,這些藏酒一般都釀造幾年了,時間最長的有七年,但由於大部分買酒人是農民兄弟,所以即使到今年春節,他都以每斤酒10元的優惠價格來銷售。

  與對釀酒的每一個環節精細把關一樣,對原材料糯米的選取非常“苛刻”,種植出的大米無零汙染是首要要求。但由於所在的印山村長期以來依靠水泥發展壯大,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大部分村民們一樣,周平擔心,水泥及其雜質的長期沉澱會侵襲、毒害土壤,從而影響水稻的品質。

  為了讓這個擔憂不成現實,從2012年起,周平主動減少了在本村的糯米水稻種植面積。但口啤越來越好的酒窖還要擴建升級,怎麼辦?周平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是與土質好的其它地方水稻種植合作社聯營,同種植大戶簽訂“代種合同”,合同中列明瞭嚴苛的標準:如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種出來的糯米不僅要零汙染,而且是原生態;二是要在今年帶頭成立糯米水稻種植合作社,自己出些資金,政府給予扶持,下大力氣治理村裡土壤汙染問題,種出優質放心的米。

  如此嚴苛的種植要求自然讓產糧成本成倍上升,周平計算了一下,與自己在本村種相比,“外地代種”20萬斤稻穀,則成本要高出46萬元。但算算長遠帳,多出一些錢,多產優質糧,釀造放心酒,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多種田,多增收,讓賴以生存生活的鄉村更添一分水稻之美,更增一份田園之綠。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