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育苗期如何管理

  蘆筍又名“荻筍”、“南荻筍”,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芽,外形與禾本科植物蘆葦的嫩芽相似,但截然不同。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蘆筍育苗期的管理方法。

  蘆筍的育苗移栽

  是生產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

  育苗

  蘆筍按其苗齡長短分小苗及大苗兩種。若按育苗場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護地播種育苗,保護地營養缽育苗等。

  小苗苗齡為60~80天,苗高30~40釐米,莖數3~5個。一般於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終霜後定植於大田,以利於延長年內的生長季節。這種小苗定植方便,省時、省工,且不會傷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後的植株生長髮育迅速,可大大縮短株叢養成期。一般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於2~3月播種,5月定植,翌年即可開始採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間枝葉覆蓋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淺,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雜草,並進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無霜期短,則需一年。其優點是便於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後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髮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可縮短大田株叢養成期,在乾旱區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範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釐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露地育苗場地的選擇 露地育苗常用於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長,苗株高,根多而長,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壯大苗。

  整地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於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後築成1.5米寬的高畦,並應挖好排水溝,以便於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如果用營養缽育小苗,最好製備營養土。營養土要求肥沃、疏鬆,既保水又透氣,土溫容易升高,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一般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用40%甲醛100倍液噴灑,然後堆積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讓其充分薰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蟲和雜草種子。如土壤酸度大,還需加撒石灰矯正。堆制應在夏季進行,翌年播種前將這種培養土盛於直徑6~8釐米的營養缽中。

  播種

  ①播種期 蘆筍播種育苗時期應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條件的要求,苗株生長

  發育規律及各地生態條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的要求。露地播種需在地溫10℃以上開始。地溫在30℃以上,有礙種子發芽和幼莖生長,不宜播種。一般北方生長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還可行秋播。

  第二,根據苗株生長所需的積溫標準決定播種日期。一般標準大苗的生長積溫為2500~3000℃。這樣在寒冷地帶,因年生育期短,應爭取春季早播,否則生育期不足,會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凍害。生長季節長的地區應推遲播種,以免苗株過大。

  第三,小苗應在定植前60~80天播種。在無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內生育期愈長,根株發育愈健壯,積累貯藏養分愈多,翌年春季收穫的產量也愈高,並連續影響以後年份的產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種育苗期應在終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護地播種育苗。若因茬口關係需推遲播種育苗,也應儘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爭取早播早定植。否則,小苗栽植的優越性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且會因定植過遲,遇溫暖多雨天氣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溫乾旱天氣,定植成活率降低。

  蘆筍的苗期管理

  ①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準備的小苗補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後注意保溫、保溼,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芽出苗後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並經常澆水,以免土壤乾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於移植苗的髮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溼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後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遮蔭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於播種後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後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間苗後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后再追稀薄人糞尿液肥一次。此後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莖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種子播後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保證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乾旱天氣時,應經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幹見溼。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轉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還易誘發病害。

  保護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料棚等地設施下,行營養缽育苗或直接播種於苗床的苗期管理,應以溫度、水分管理為中心。從播種至出苗階段,除供給充足水分,於床土表面或營養缽上覆地膜保溼外,應將棚膜四周密封保溫,儘量保持較高的棚溫,以加速出苗。出苗後即去地膜並進行通風換氣,降低床溫,以免幼莖徒長,致使倒伏。還要隨著外界氣溫上升,加大通風換氣量。晚間要蓋上棚膜,並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凍害。一般白天床溫保持在25℃左右,最高溫不得超過30℃,夜間最低溫在12~13℃,日平均溫度為20℃左右。由於經常通風換氣,床土極易乾燥,營養缽苗更易失水,故應經常澆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於第一支幼莖展葉後,結合澆水公頃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後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間苗在第二支幼莖將發生時進行,每缽***穴***擇優選留。間苗應撬鬆培養土,連根拔除,否則殘留的根株仍會抽生莖葉。

  當苗高25釐米以上,莖數有3~5支,準備定植大田前,應進行揭膜鍛鍊,使秧苗處在露底條件下,並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實,適應大田環境,縮短緩苗期,早發新根。